查看原文
其他

上策湖南(一):钢铁启示录

指点
2024-11-22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观潮的螃蟹 Author 观潮君


全文约7000字,阅读约需15分钟。



编者按

“看准了就抓紧干,能多干就多干一些,努力以自身工作的确定性应对形势变化的不确定性。”


过去的一年,湖南省委新领导班子按照中央要求,深化“走找想促”,踏遍市州、厂家、园区、高校,与湘商面对面,与企业家心交心,聚焦高质量发展,谋虑实干之策。2024年开年前夕召开的省委全会,号召全省上下牢牢把握新时代的硬道理,聚焦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工作。


为展现湖南奋进中的思考,共同书写新时代的答卷,红网新媒体集团联手新湘评论杂志社,推出大型政论融媒体报道《上策湖南》。


本组报道共五篇,今天推出首篇“上进篇”,聚焦的样本是国企湖南钢铁——很多人喊赚钱难、外贸难、“走出去更难”,湖南钢铁却连续几年逆势而上,且看他们如何回答“增长从哪里来”这一命题。

即便放在全球范围看,湖南钢铁也称得上难得一见的“上进生”。

这家地处内陆,从海外运一船铁矿石回来,要比许多兄弟省份企业多走十天半月的钢企,2023年以2360亿元营收、同比增长7.2%的业绩再次杀入世界500强。

在国内500多家钢企中,湖南钢铁集团3000万吨左右的年产能,与业界“冠军”宝武钢铁集团年产超过1亿吨的体量比,相差了好几倍。

过去一年,它的营收远低于宝武的“1.16万亿元”,与河钢、鞍钢、首钢等也差一大截。

但从利润看,湖南钢铁却连续几年排在全国前三,如2022年实现利润总额150.3亿元,其6.8%的销售利润率,比宝武的2.7%高出4.1个百分点,且高出全行业6.4个百分点。


▲湖南钢铁集团湘钢厂区一角。

没有交通优势,没有资源优势,也没有体量优势,在行业整体下行之际,偏偏是湖南钢铁,连续实现了较高收益。

它究竟凭什么取得如此骄人业绩?它是如何用好改革创新这把“万能钥匙”的?

在很多人喊增长难、赚钱难、“走出去更难”的当下,湖南钢铁的攻守之道,值得作为范本好好琢磨和剖析。
增长从哪里来

这种迷茫在于,企业的增长,过去可以依靠市场和政策的因素来推动,但是现在,情况不一样了……

2024年1月14日,湖南省委书记沈晓明会见了开年后的第一位外商,这位客人是全球第二大钢铁巨头安塞乐米塔尔集团的执行副总裁布拉德·戴维。

会见中,沈晓明就“全球研发中心城市建设”向布拉德发出邀请,并表示湖南将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为外资企业在湘发展提供一流服务保障。布拉德则给出了“致力于把华菱安赛乐米塔尔汽车板公司打造成为中外合资企业的典范。希望在更高层次、更宽领域深化合作”的积极回应。

安赛乐米塔尔在全球钢企排名仅次于中国宝武,曾在多个国家收购兼并钢企,华菱安赛乐米塔尔汽车板公司是14年前华菱钢铁与其在湖南合作创办的公司,主要生产汽车板。

汽车板,特别是高端汽车用钢,正是湖南钢铁集团的优势拳头产品之一。近3年来,华菱安赛乐米塔尔汽车板公司效益年均增幅达到124%。目前双方正在探讨更多领域的合作。

增长从哪里来?这个问题,是很多企业在思考的核心命题,尤其在三年疫情过后。

因为经历的不确定性太多,在面对未来和行业竞争时便多了一些迷茫。

这种迷茫在于,过去企业的增长,可以依靠市场和政策的因素来推动。加上全球一体化产业环境,以及国民普遍的干事创业致富诉求及动力,这些都是利好要素。

但是现在不一样了。经历三年疫情,包括线上线下在内的经济盈利模式都在改变,数字化转型的挑战,以及多变的国际局势,导致增长的路径和方式也在发生深刻变化。

▲图为衡钢生产场景。

那么,湖南钢铁近年来业绩连续增长的支点,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我们不妨从其发展的几个节点去寻找答案——

与国内许多钢企一样,创建于1958年的湖南钢铁(湘钢、涟钢、衡钢都创立于1958年),经历了创业期、市场拓展期、改革创新期等不同发展阶段。

从第一根钢丝绳、第一炉钢水,到线材产量占全国十分之一,再到钢产量突破100万吨,湖南钢铁经历了“钢铁和粮食同等重要”的特殊年代,见证了改革开放之初的市场萌动。

在20多年的埋头苦干中,湖南钢铁与鞍钢、首钢、宝钢一起,共同撑起了国家工业建设的脊梁。

1997年,湖南合并“同类项”——湘钢、涟钢、衡钢“三合一”成立华菱钢铁集团,这个重组早于国内第一钢企宝武钢铁“联姻”近20年,更早于20多年后在“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中密集重组的湖南大批省属国企。

两年后,华菱集团钢铁资产实现部分上市,融资10.6亿元,其资产规模、钢铁产量、营业收入等多个指标迅速看涨。到2001年,华菱集团跻身全国十大钢铁企业之列。

从以上两个时期可以看出,湖南钢铁的增长模式,主要靠国家意志、行业政策、市场推动、产能提升、上市重组等,这也是全国绝大多数钢企走过的路。

到2012年,受行业影响,国内钢企效益大幅下降,亏损企业大量增加。彼时的华菱钢铁也被卷入下行风潮,3年后,它迎来了有史以来最大的一场危机……

让听得见炮声的人指挥

在所有人都认定必须从外部输入大量资源或资金才能“重生”时,它居然通过自身的“刮骨疗毒”,奇迹般扭亏为盈……

某种程度上,拓展市场也意味着风险增加。许多企业在关注如何更多更快地增长时,往往容易忽略潜在的风险。

时间来到2015年。其时国内低端产品滞销和债务负担,成为钢铁行业的普遍问题。

这一年,华菱钢铁亏损30亿元,一年后仍亏损10.5亿元,成为24家A股钢铁上市公司的“亏损大户”。

彼时的华菱钢铁濒临崩溃,随时有退市风险。

在权衡多种解决方案后,“钢铁换金融”的保壳计划被推了出来。

所谓钢铁换金融,即上市公司华菱钢铁筹划将旗下的全部钢铁资产与负债置出,转而注入省内另一家国企约123亿元的金融资产与13亿元的节能发电资产等“优质”资产。

但种种原因,上述“钢铁换金融”的重组计划,最终没有实施。

而自救的努力仍在继续。2017年,华菱钢铁将供电供水物管“三供一业”负担全部移交给地方,公司自发电与外购电比例从以前的2:8变为8:2,每年降低成本约15亿元。

受益于此前湘江水利综合枢纽建成,华菱钢铁的大宗物料运输从以前20%水运,到2017年几乎实现100%水运,这一项每年又可节约8亿到10亿元。

华菱钢铁决心“回归”主业的另一个举措,是将生产经营项目化。高峰时期,华菱一个子公司内就有3000多个项目同时在运行。

“企业的所有项目去中心、去层级、去边界,扁平化、网络化,让一线员工来调动资源,让听得见炮声的人来指挥炮火。”时任华菱钢铁集团负责人说。

这一系列举措实施后,到2017年8月,多年严重亏损的华菱钢铁,竟盈利10亿元。到了2019年上半年,公司实现利润总额46.11亿元,排名全国钢铁业第5。

▲严格把控质量是钢铁制造的重中之重。图为衡钢厂区。

如果没有之前的放弃重组,湖南极有可能失去这家日后成为世界500强的钢铁企业。

从亏损到期待重组,从放弃重组到扭亏为盈的故事,是湖南钢铁成长史中极其重要、浓墨重彩的一页,堪称教科书级的经典案例。

它的“教科书”意义在于,当企业面临重大危机时,在几乎所有人都认定必须从外部输入大量资源或资金才能“重生”时,它居然通过自身的“刮骨疗毒”,去包袱、降成本,坚守主业“不抛弃、不放弃”,最终奇迹般扭亏为盈。

所谓“上”者上进、“⽌”者知⽌、“正”者守正。上进、知⽌、守正,代表着起点、拐点和⽀点,起点要⾼、拐点要慎、⽀点要牢,三者互为砥柱,互为护佑,环环相扣,攻守有道,方能进退自如。

这场危机也告诉我们:企业不能依赖于单纯追求规模的方式发展,而要适时转变经营方式,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谋求新的增长方式。

湖南钢铁在生死关头不被“捷径”和眼前利益所惑,果断回归主业,是对“知止、守正”的最好诠释。
制度“细到毛发”

在湘钢五米板厂轧钢车间党建室的考核指标表上,从厂长到员工,都有对应的内容,达标或没完成,皆有相应计分予以奖惩……

这几年,“高质量发展”是一个热词。

纵观钢铁行业,谋求高质量发展,实际上还是在强调经营方式的转变,通过“创造价值”“韧性成长”“与社会进步共生”等,从根本上寻求增长的动力。

在1958年湖南钢铁刚创建时,曾出现名噪一时的“倒着建”现象。

“七一勋章”获得者、湘钢焊接顾问艾爱国回忆,所谓“倒着建”,即先建能够直接出产品的后道工序,也就是金属制品厂和线材厂,再建炼铁和炼钢工序,以此加快投产。

在那个技术有限、视野有限的年代,湖南钢铁的建设者们打破常规,堪称世界钢铁建设史上的奇迹。

如今,这种拼搏进取、实事求是的干事创业个性,得到了传承和发扬。

▲湖南钢铁初创时,职工靠肩挑手扛建起了厂房。(资料图片)

一方面,湖南钢铁集团坚持面向市场深化改革,分类定位、明确目标,聚焦主责、深耕主业;另一方面,持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降本节支、管理创效;同时,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健全强化有利于企业成为科技创新主体的体制机制,加大研发投入和科技成果转化。

成效,是肉眼可见的。

2023年,湖南钢铁集团的钢铁主业劳动生产率达到1680吨/人·年。环顾国内,多数钢企这一指标在1200-1600吨/人·年之间,甚至更低。

为了提高人均产钢量,湖南钢铁集团很早就进行三项制度(劳动、人事、分配)改革,后来又成立研究院,不断提高数字化、智能化水平。

为了推出高质量产品,湖南钢铁出台了许多“细到毛发”的奖惩制度。如厂部规定:发现安全、环保、质量、设备重大隐患,对大幅度降低成本有重要建议的,视贡献程度奖励200—10000元;生产班组炼钢产量破日产纪录,奖励2万元,轧钢产量破月纪录,奖励5万元。废钢车在运输过程中,废料从车厢掉落,因“影响通行安全”追责2000元,甚至地上发现掉落一个烟头,罚款200元……

在湘钢五米板厂轧钢车间党建室的考核指标表上,从厂长到员工,都有对应的生产“承诺宣言”和“承诺指标”以及“世界行业先进水平”对照数值,达标或没完成,皆有相应计分予以奖惩。

湘钢五米宽厚板厂机关党支部书记吴俊平向记者提到一个“修复裂纹”的故事——

2023年7月,轧钢车间机械点检员陈龙,在日常巡检中发现了精轧机牌坊上面的一条微小细线,疑似裂纹。

虽是疑似,但陈龙还是按制度上报了厂部。

后来,经过探伤检查,确认了确实有裂纹。在艾爱国和公司首席焊接技师欧勇的介入下,经过7天努力,得以修复。

“谁也没想到这么小的一个裂纹,竟然藏着这么大的风险。”吴俊平说,如果当时没有及时修复,致使五米板轧钢生产线精轧机断裂,可能会造成停产至少6个月的重大事故。

为此,厂部奖励了点检员个人1万元,以表彰其细致认真。正是这种“细如毛发”的制度,催生了更多心细如发的员工。

效益还体现在对科研的重视上。数据显示,湖南钢铁去年前三季度研发投入46.61亿元,占营业总收入的3.9%,共实现80个钢种替代“进口”,新增专利授权100余项。

企业高质量发展,除了提高劳动生产率,还必须通过产品来说话。

湖南钢铁的高附加值产品占比很高,吨钢价格显著高于普通钢铁产品。

▲湘钢五米板厂轧钢生产线。

以2023年上半年为例,湖南钢铁的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能满足客户个性化需求的品种钢销量占比达63%。

再以吨钢毛利为例,2022年华菱钢铁单吨毛利为628元,显著高于宝钢股份(404元)、首钢股份(282元)、新钢股份(282元)等众多钢企。

在多年行业竞争中,湖南钢铁已形成“娄底板、湘潭线、衡阳管”的专业化分工布局和品牌效应,不仅是我国主要的造船板生产企业、无缝钢管生产企业,还是高端汽车板生产核心企业之一,硅钢也不断加快投产。

通过差异化竞争,打造高端附加值产品,让下游买家都能感觉到湖南钢铁在“持续创造不一样的价值”。这也是其产品畅销海内外的重要原因。

2023年,湘钢、涟钢、衡钢的高端产品出口销量都取得了增长,其中涟钢重点产品出口销量增长113.8%

涟钢销售部钢材出口室主任邱露向记者讲述了一个与阿联酋某客户合作的故事。

“这家客户此前使用的热处理板,一直都出自欧洲某钢铁头部企业,相比之下,涟钢也有对应产品足以满足其需求,且性价比更高。”邱露说,为了能促成合作,钢材出口室主动为客户送去测试样品。

然而,样品在检测过程中却“卡壳”了。由于欧盟检验标准与国内略有差异,产品表面质量出现了波动。

得到消息,邱露和同事们心里都咯噔了一下。

“焦虑归焦虑,关键还是要达成目的。”邱露说,在精准识别需求后,钢材出口室迅速与涟钢技术力量联动配合,全力解决钢板在检测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最终,客户的顾虑被消除,达成合作。如今,这家客户单月订单增至1350吨。

在拓展海外市场时,湖南钢铁的另一个重要举措,是紧跟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如借力“一带一路”建设机遇,持续抢占国际钢铁消费市场。

迄今,湖南钢铁的产品已广泛应用于全球150余家世界500强企业。

湖南钢铁以高端产品持续拓展海外市场的努力,其实给新形势下企业如何突围、如何升级,提供了“高质量发展”的样本特征——创造价值,韧性成长(抵御风险),长期主义(不断创新),与社会进步共生(产品与社会、生活相融合)。

这也是新时代背景下,多数企业谋求增长难以绕开的改革命题和发展路径。

如湖南另一家老牌国企湘电集团,近年来就围绕国家“双碳”战略进行高质量发展,先后研制出超高效电机、飞轮储能系统、高速电机等一系列国内首台套“双碳”产品。

省政协委员、湘电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周健君表示,只有持续加强技术创新,不断推动“绿色”产品迭代升级和推广应用,与时代、与社会进步同频共振,方能在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方面起到良好的示范引领作用。
不被别人卡脖子

重组,是为了整合资源应对未来行业竞争的冲击;收购,是为了在今天储备好铁矿石,不在明天被别人卡脖子……

湖南钢铁除了向海外输出优势产品,其在国际上的能源争夺保障战,同样打得精彩。

先是和世界钢铁巨头米塔尔钢铁公司合作,紧接着又收购了澳大利亚FMG公司17.34%的股权。

这些带有前瞻性的举措,既在高端领域引入了国际上最先进的技术、设备及管理模式,也保障了铁矿石的稳定供应,还为母公司带来了分红收益。

特别是2009年跨国收购FMG公司股权,可以说直接牵住了原料供应链的“牛鼻子”。

铁矿石是生产钢铁最主要的原材料,我国铁矿石大部分依赖进口。海关总署数据显示,中国铁矿石进口数量在2020年达到峰值,为11.7亿吨。仅在2022年,国际四大铁矿石巨头必和必拓、力拓、淡水河谷、FMG就在中国市场赚走了6000亿元人民币。

上海证券分析师王宇评价说,在部分国家对中国“走出去”找资源进行围堵的背景下,当时处于内陆省份、在中国钢铁业只算二线主力的华菱钢铁,“能有这种产业眼光和国际谈判能力,实属不易”。

从近年国企改革的重点看,“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公司化治理”一直是主旋律。湖南钢铁的重组战、海外收购战,都是在基于应对市场变化的基础上,所做出的进取之举——重组,是为了整合资源应对未来行业竞争的冲击;收购,是为了在今天储备好铁矿石,不在明天被别人卡脖子。

所以,我们讲国企要发展,就一定要投身市场经济大潮,一定要去行政化,推行现代企业治理制度,回归市场主体“本色”。这个被无数事例证明的规律性认知,不仅适合湖南钢铁,也适合绝大多数国有企业——

如湖南的“雪天盐业”打破市场壁垒,兼并江西九二盐业和重庆湘渝盐化;如“辰州矿业”早在2000年就进行改制,处理了许多历史遗留问题,甚至一次裁减中层管理干部37人,分流30%的机关管理人员……

▲国企要去行政化,推行现代企业治理制度。图为湘渝盐化。

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无一不是勇于改革创新,敢于谋求新的增长方式。

这几年,在国际风云变幻的大背景下,在高质量发展要求下,在产业升级需求的驱动下,中国企业“走出去”有了新的动向和特征。

比如强化企业海内外合法合规经营,比如全面促进国内国际产业链深度融合,比如从注重传统自然资源获取向侧重新兴产业转变,比如从依赖于单纯追求规模效益向高端化细分市场拓展等。

这也从侧面回答了前述“增长从哪里来”之问。

新时代背景下,企业增长的路径和方式,确实都在发生变化,包括湖南钢铁在内的制造业企业拓展海外市场,更需要适应新形势要求,找到自己的增长点。
 享受危机 

在肯定拼搏进取的时候,在殚精竭虑谋划利润增长时,不妨让“享受危机”成为一种平常心……

湖南钢铁集团,“以奋斗者为本”的企业价值观每每在重要场合被提及。

记者注意到,在常年征战中,湖南钢铁养成了深深的“危机意识”——走出去,要与世界业界大佬厮杀,得与国际铁矿巨头周旋;回过头,国内宝武、鞍钢等虎视眈眈,市场竞争同样激烈。

这种前有狼后有虎的格局,深深影响着湖南钢铁的每一步决策。

而从市场竞争角度而言,湖南钢铁为何能逆势增长的具体答案,似乎已呼之欲出,那就是——

坚守主业;紧跟国家重大战略布局;以差异化高端产品占据主要市场;重视研发创新;推行极致降本增效。

当然,市场因素之外,湖南钢铁能够脱颖而出,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湖南历届主政者的高度重视和接力支持。

在多个重要历史节点,历届湖南省委省政府都对这家钢企表现出最大的“耐心”,总是千方百计帮助寻求更好的战略与方法。

▲厂区琳琅满目的产品。

比起兄弟省份,如河北的钢企多达百余家,江苏50余家,湖北10多家,而湖南真正称得上钢铁制造企业的,实际上只有一家。对于这根“独苗”,湖南自然是爱护有加。

2023年12月4日,省委书记沈晓明到湘潭调研时,专门去了湘钢,指出要深化改革创新,加快产品技术升级和绿色低碳转型,不断提升企业生产经营效益。

湖南钢铁也以企业的方式,给关爱者以最质朴的回答。

2022年,这家钢企实现利润总额150.2亿元,为湖南贡献了78亿元税收。而当年全国所有重点钢铁企业的利润总额才982亿元。

2024年1月18日,在全省国资国企会议上,全国人大代表、湖南钢铁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李建宇透露,刚刚过去的一年,集团新开发高强车轮钢等180多个新品种,新增30钢种替代进口,全年立足高端化推进技改提质,并推动低碳减排,实施300多个超低排放改造项目。

从湖南钢铁逆风前行的背后,或许还可以读出更多意味来。

《道德经》中讲:“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意谓做事要明白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使内心安定,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才能够处事合宜。

在“双碳”战略持续落地的今天,包括钢企在内的中国企业,或许更需要多一点“知止”这样的哲学思维。

国家领导人早就提出要以战略性的平常心态来看待问题。近年来,虽然国内经济发展速度有所放缓,但天更蓝、山更青了,也给了我们静下来思考“如何更高质量发展”的机会。

所以,在肯定拼搏进取的时候,在殚精竭虑谋划利润增长时,在国内钢铁行业都意识到降产能是大势所趋时,我们也不妨多一点平常心。

湖南钢铁的员工这些年来谈到市场竞争时,一直喜欢用“享受危机”来形容自身感受——

当“享受危机”成为一种常态,自然也就有了看似平常、实则奇崛的力量。



欢迎分享转发至朋友圈


本周热文:




辛小湘丨从这几组高频词中,看2024年湖南经济如何定调?


辛小湘丨以“看准了就抓紧干”的作风加快跑起来、干起来


辛小湘丨湖南开年这一周 “看准了就抓紧干”




点分享点收藏点在看点点赞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指点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