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辛小湘新春走基层 | 民俗闹新春 非遗在传承

黄 琳 指点
2024-11-22



天南地北过大年,有着不同的风俗,但有着一样的年味。春节作为中国人一年中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人们欢度春节的形式迥异,带着泥土味道的春节民俗活动精彩上演,所承载的美好期盼、所阐释的文化内核、所蕴含的时代价值都是共通的。


民俗活动齐上演 浓浓年味扑面来

记者的老家湘乡古称“龙城”,是位于湖南中部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一个县级市。在湘乡市的各乡镇,均有正月舞火龙灯、踩高跷的传统习俗。

农历正月初五入夜不久,湘乡市中沙镇梅龙村锣鼓喧天,鞭炮齐鸣,夜空如昼。伴随着喜庆热烈的锣鼓声和欢呼声,一条通体红色的29米长“火龙”徐徐展开。十多名舞龙者舞着火龙健步如飞,龙身随着龙头上下左右起伏摆动,时而腾空而起,时而上下翻飞,好似云雾中飞跃,活灵活现,栩栩如生。

当火龙灯经过村民家门口时,村民纷纷走出家门迎接,点燃鞭炮,俗称“接龙”。大人和小孩紧跟“火龙”身后,欢声笑语不断,年味满满。

“咚锵,咚锵……”正月初九,虞唐镇第25届高跷文化艺术节上演。数百名表演者走上街头开展高跷表演,身着缤纷的服装扮演八仙角色,踩在几米高的高跷上如履平地,动作既雄健惊险又柔婉洒脱,彩衣被大风吹得飘飘然,宛若飞仙。

龙灯、狮灯、彩船蚌壳戏、地花鼓一路相伴,好不热闹。整个队伍浩浩荡荡、旗帜招展、鼓乐喧天,观者如云,不时拍手叫绝。

“在家门口都能享受文化大餐,真希望这样喜闻乐见的民俗活动年年都搞。”从广州回来过年的易女士兴奋地分享。


非遗在传承 青春力量在接续

据了解,中沙镇梅龙村舞龙的人全部都是本村本族人员,大都姓杨,大家平常在天南海北打拼着,一到节假日,就不约而同相聚一起舞火龙灯,自觉地传承着乡土民俗文化。年近四十的杨强现已经舞龙二十多年,他从小就跟着舞龙的父亲走村串巷、入门入户为乡亲们送福。自幼耳濡目染,再加上父亲不经意间的“口传心授”,他渐渐学会并爱上舞龙,无论打鼓敲锣,还是排阵耍花样,都能独当一面。现在他八九岁的儿子也加入到敲锣打鼓的行列来了。

火龙灯是湘乡传承百年的民俗文化,其中属壶天火龙灯久负盛名,至今已有150多年历史,被列入了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了确保这项传统民俗活动在时间的洪流中延续持久,壶天镇成立了火龙灯协会,经验丰富的老一辈舞龙人悉心指导着年轻一代,以老带新,手把手地传授技艺。

在虞唐镇当地,尤其是复兴村和虞唐村,踩高跷是一种代代相传的民间习俗,每逢春节、元宵等喜庆节日,都会以此庆祝,流传至今已有500余年。

虞唐高跷的第四代传承人周景祥曾经说到:“高跷不但是我们虞唐镇的一块文化瑰宝,也是我们的文化名片,同时也为村民们找回了失落的‘年味'。高跷列入了湘潭、湘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23年,又被列入湖南省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我将收集整理好高跷的相关文字记录,让民间文化发扬光大,后继有人。”周景祥身体力行,将高跷技术传授了60多人,并将虞唐中心小学确立为非遗传承学校。如今在虞塘镇,踩高跷的基本上为年轻人,年龄最大的20岁,最小的不到5岁。

看到“火龙”在夜空中翻腾飞舞、高跷巡演队伍走街串巷的热闹场面,感受到的是人们身处和平时代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感恩,身处伟大时代国泰民安、五谷丰登的美好祝愿,更是对博大精深传统文化的创新坚守与自信传承,让传承百年的非遗文化得以生生不息、代代相传。


中华文化璀璨 我辈当永传承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是中华文明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的生动见证。

今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赴天津看望慰问基层干部群众时强调,中国式现代化离不开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新征程上,我们要全面提高精神文化产品供给质量,让人们在物质生活富足的同时,享受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精神文化产品和服务。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承载着民族记忆和民族精神,是我们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的强大底气。非遗是我们祖祖辈辈留下来的智慧结晶,从时光深处走来的非遗,正以独特魅力深深吸引着年轻一代,同时也依靠着青春的力量焕发出新时代的光彩。




本文由指点原创,转载请注明。

欢迎分享转发至朋友圈。


本周热文:




【习语一周学】“以更高站位、更宽视野、更大力度来谋划和推进新征程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谱写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新篇章。”


有了底线思维,总书记为何还要强调极限思维?


从“自己人”到“生力军”,重磅意见再为民营经济撑腰鼓劲





点分享点收藏点在看点点赞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指点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