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辛小湘 | 为何又是湘籍作家王跃文

雨歌 指点
2024-11-22

近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24年云听内容发布,推出“国声”“国典”“国风”“国藏”“国潮”“国光”6个篇章,共41部作品,其中“国藏 · 经典悦听”本着“经典、精品、经久”的原则,着力打造“中华文化经典有声库”和精品有声书,推荐名家小说11部,其中3部是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王跃文小说《苍黄》《国画》《梅次故事》。另外8部作品为王安忆《长恨歌》、李佩甫《生命册》、刘醒龙《天行者》、李洱《应物兄》、刘心武《钟鼓楼》、徐贵祥《八月桂花遍地开》《马上天下》、梁晓声《父父子子》

“国藏 · 经典悦听”推出的8位作家,除王跃文是鲁迅文学奖得主,其他7位都是茅盾文学奖得主,且王安忆的《长恨歌》、李佩甫的《生命册》、刘醒龙的《天行者》、李洱的《应物兄》、刘心武的《钟鼓楼》均为当年茅盾文学奖获奖小说。中国文坛大腕云集、佳作迭出,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24年云听出11部作品,王跃文独占3部,其文学影响力、市场号召力、读者凝聚力由此可见一斑。

为什么这次又是王跃文破圈出彩?文学作品如何做到“叫好又叫座”?主流出版和主流媒体在新时代如何担当新的文化使命,以互联网思维更好地推出和推介精品力作,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24年云听发布活动,给了我们众多的思考与启迪。



好作品既要畅销,更要久销

中国文学圈长期以来有一种令人匪夷所思的偏见:纯文学作品不应该畅销,只有通俗文学才好卖。因此,许多作家都忌讳说自己的书畅销,一旦著书大卖反倒成了一种原罪。

王跃文则不然,他不仅部部作品畅销,而且坦然承认并为之自豪,这充分彰显了一位作家应有的自信。1999 年,王跃文第一部长篇小说《国画》出版,成为当时最热销也最具争议的小说,一时洛阳纸贵,盗版数十个版本,盗印数量不下 500 万册。黄泥街一名书商,因盗版《国画》赚得盆盈钵满,很快就移民到了加拿大。王跃文随后出版的《梅次故事》,因为畅销也被疯狂盗版。当时大街小巷任意一家书店都有“王跃文作品”,当然,众多小书店里的“王跃文作品”不是盗版的就是盗名的。据王跃文自己统计,曾有200多种小说以“王跃文”名义出版,但都不是他写的。为维护自己权利,王跃文怒上法庭,所谓“王跃文状告王跃文”案成为2004年八大文化官司之首,全国轰动。数年后,他的长篇历史小说《大清相国》更是一纸风行,热销千万册。

事实上,真正的好作品不应拒绝市场,不仅要畅销,更应要久销。这样的例子俯拾皆是,唐浩明长篇历史小说《曾国藩》畅销30余年,销量近千万余册。余华的《活着》出版30多年,畅销30多年,迄今已销售2000万册。余华笑称“靠《活着》活着”,如今看来早已非戏言。

对于一位作家而言,著作畅销并不可怕,关键要懂得从畅销的喧嚣中回归沉静,秉持内心的坚守。作为每部作品起印就几十万册的作家,王跃文从没有在畅销中迷失自我,相反,他甘坐冷板凳,不断拓展写作题材和创作风格。相对静默的8年后,2022年他推出50余万字的长篇小说《家山》,这部小说“承继了雅俗中和的美学,写出了中国文化与传统的赓续,透视了中国人的复杂性情,无愧于生生不息的民族史诗这一说法”,很快就占据了各大畅销书排行榜,并获人民文学出版社2023年度畅销书奖。



好作品既靠作者,也靠编者

一部好的作品,应该是经得起人民评价、读者认可、市场检验的作品。一部好的作品,应该是作者用情、用心、用功写出的作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广大文艺工作者不仅要让人民成为作品的主角,而且要把自己的思想倾向和情感同人民融为一体,把心、情、思沉到人民之中,同人民一道感受时代的脉搏、生命的光彩,为时代和人民放歌。”对文艺工作者而言,文艺创作的方法有很多,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也唯有如此,才能创作出反映“时代之变、中国之进、人民之呼”的优秀作品。

王跃文创作《家山》时,常常情不自禁地为小说中人物的言行、冲突和命运泪流满面。对此,自然是因为作家用情很深,用心极细,但王跃文坦言:“准确地说,不是我用情,而是生活本身动情。”

一部优秀作品的出版,除了作者的艰辛努力,当然也离不开编者的心血付出。纵观所有知名作家的成名和名篇的出笼,背后都站着一位甘愿为人作嫁衣同时又慧眼识珠的编辑。

比如,唐浩明最初《曾国藩》只是个中篇,仅5万字,第一次写小说的他拿着书稿去《芙蓉》杂志请求发表。时任《芙蓉》杂志编辑的朱树诚看后,眼前一亮,大加赞赏,觉得这么好的题材只写中篇太可惜了,建议写成长篇小说。唐浩明受到了鼓励,就将小说写到了100余万字,中国文坛因此而多了一部璀燦夺目的长篇历史小说。余华当年将小说《在细雨中呼喊》寄给《收获》,编辑看后建议对小说后半部分进行修改。余华干脆将后半部分推倒重写,一个字都没留,这样才成就了他的第一部长篇。

王跃文这次被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云听推出的3部作品,都出自湖南文艺出版社,自然离不开编辑们从聚焦书到聚焦人,最大限度开发作家作品所做出的种种努力。



好作品既需沉淀,又需营销

毋庸置疑,互联网正在快速地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技术与资本也在深刻地改变文学出版和传播的生态。作为非必需品的文学图书如何最低限度地避免受到冲击,以满足人民群众的及时所需,出版单位和主流媒体都应担负起探索具有新时代特点的文学出版与推介的现实路径。

比如,打造精品图书。出版单位应充分发挥广大作家和文学工作者的积极性创造性,努力推动新时代文学从“高原”向“高峰”迈进。湖南人爱吃辣椒会出书,在出书出版上,湖南有发言权。尤其是文学作品的出版,湖南文艺出版社更是全国的重镇所在。湖南出版曾打造了众多为世人瞩目的精品力作,目前,湖南文艺出版社正大力实施“千百十计划”,即通过5至10年,对接1000名实力作家,出版100部精品图书,争取10个项目实现重大社会效益转化的目标。如此,必会积累更多的优质作家版权资源,也必将让更多的作家作品出圈出彩。

比如,深度运营作家。酒香也怕巷子深,花好也惧车马喧。互联网时代,各种资讯潮起潮涌,如果不懂营销,一些好作家好作品就会遭受信息淹灭。湖南文艺出版社近年来启动了“畅销书工程”“原创之春”等营销活动,致力打造作家个人IP,对作家经营更加个人化、专业化、精细化,有专门的数媒部和营销推广部负责向中央广播电视台、喜马拉雅等有声音频,芒果TV、腾讯视频、爱奇艺等影视平台推广,最大限度扩大作家作品IP转化,取得了喜人效果。

比如,加快传播转型。主流媒体应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心怀“国之大者”,积极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积极拥抱互联网,深化媒体融合传播。作为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重点打造的特色新媒体平台,云听拥有总台全部广播频率和音频节目的独家经营授权,通过自主可控的技术研发,持续探索AI主播、三维菁彩声等新技术的研发应用,成为国内首个覆盖主流手机终端操作系统播放国产三维声音频流的移动应用。云听打破传统广播的时空局限和传播分发模式,建设满足用户和市场需求的移动互联网音频媒体新生态,助力总台广播进入智能声音媒体新时代。这种传播新模式,值得所有的主流媒体借鉴。

随着新技术、新业态的发展,内容生产将更多元化、营销将更矩阵化、销售将更网格化、知识服务内容将更加产品化和标准化。我们相信,文学创作、出版和传播的春天必将很快就会到来。


本文由指点原创,转载请注明。

欢迎分享转发至朋友圈。


本周热文:




辛小湘丨新春开局,看长沙如何向“新”图强


辛小湘丨十年,世界互联网发展的“中国时间”


【一周习语】 改革举措要奔着解决最突出的问题去





点分享点收藏点在看点点赞
修改于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指点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