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习近平总书记这次明确提出的“因地制宜”要求,是对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最新论述,为各地发展新质生产力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和路径。关于因地制宜的出处,汉代史学家赵晔所著《吴越春秋·阖闾内传》有记载:“夫筑城郭,立仓库,因地制宜,岂有天气之数以威邻国者乎?”意为抗敌应当建筑城墙,建立仓库,根据地形选择合适的措施,而不是靠上天或运气之类的吓唬相邻的国家。在中国古代的生产力发展历程中,因地制宜的智慧贯穿始终。古人根据南北地区的土壤肥沃程度、气候条件、地形地貌等特点,选择合适的农作物进行种植,如在南方地区种植水稻、茶叶等作物,在北方地区种植小麦、玉米等作物;在解决农田灌溉方面,也是充分利用当地地形地势,用山间小溪、河流等水源,修筑灌溉渠道、水车、水井等水利工程;南北方的建筑也都充分考虑当地的气候、地形和文化传统,为适应南方多雨潮湿的环境,建筑多使用木材和斗拱结构。北方多风寒,建筑则多采用砖瓦结构和暖室等设计。
3月11日,江永县潇浦镇接龙桥村,大型挖掘机在垒筑高标准农田田埂。
在交通方面,也是因地制宜发展出多种贸易和交通方式。沿海地区主要通过海上贸易来往于东南亚各国,内陆地区则发展了众多的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等贸易通道,以便与西域和中亚地区进行贸易往来。在国外,同样有许多因地制宜的成功案例。荷兰作为一个土地资源匮乏的国家,充分利用自身地理优势修建堤坝和风车,将湿地改造成肥沃的农田,发展了农业生产力。在非洲,由于大部分肯尼亚人没有银行账户,M-Pesa(虚拟银行系统)利用了手机普及率高的特点,开发移动支付系统,大大方便了当地人的生活。因地制宜发展至今,意指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和条件,采取适合当地的发展方式和策略,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当地的资源和优势,推动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发展新质生产力不能一个样板打到底,要根据各地的资源禀赋、环境优势和市场需求科学规划。对此,政府和企业需要进行详尽的调查研究,在充分了解当地的自然资源、环境特色特点优势和市场对产品的需求趋势基础上,找准适合发展的新兴产业和技术方向。
1月5日,铁建重工长沙第三产业园生产厂房,工人在装配隧道机械。
西部地区地广人稀,政府可充分利用当地的资源和劳动力优势,通过制定政策吸引企业向这些地区转移,发展新型产业。在东部沿海地区,政府则可以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支持,推动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提高整体的经济效益。东北地区可着力加强对黑土地的保护与利用科研攻关,运用工程、农艺、生物等领域的新质生产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云南等地可利用本地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推进生物医药科研创新,把更多资源禀赋转化为新质生产力。此外,因地制宜还需要政府加强政策支持和产业引导。政府可以通过出台税收优惠、补贴和贷款支持等政策,鼓励企业投入新技术、新产品开发和市场拓展;政府可以组织产业园区建设,提供土地、基础设施和服务保障,吸引高新技术企业和创新型企业入驻,培育新兴产业集群;政府可以加大对人才培养的投入,提供技能培训和就业指导,帮助农民工和下岗职工转岗就业,满足新兴产业对人才的需求;政府可以为企业与科研机构和高校的合作牵线搭桥,鼓励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提高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
2023年12月8日傍晚,湖南省和中国石化“双重点”工程项目——巴陵石化年产60万吨己内酰胺产业链搬迁与升级转型发展项目新区灯火通明。(以上图片均来源于:湖南省人民政府网)
绿色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底色,作为高质量发展推进器的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自然不能忽视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在产业发展过程中,政府既要顾及眼前的经济效益,也要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引导推动绿色生产和循环利用,避免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一审|吴 金
本文由指点原创,转载请注明。
欢迎分享转发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