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屈原不姓屈,我那么多年吃的一定是假粽子!

2017-05-30 青春山东

来源 | 综合自共青团中央、安徽共青团等


又到端午节了,

自然会想起屈原。

但是,如果问您屈原姓什么,

您知道吗?

也许会有人不假思索地回答:姓屈!

很遗憾,这个答案是错的



屈原真实姓(mǐ)

对,就是《芈月传》的芈

来来来,科普时间到

屈原到底姓什么

其实不仅仅是我们,最近正在播的剧《思美人》中,就讲述一代名臣屈原一生的故事。


由马可饰演的屈原,马可是谁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演屈原的时候自我介绍居然说自己姓屈。


单纯的孩子们带着学习的心去了解屈原,就这样被带坑里了。

一部讲述屈原一生的故事居然连人家的姓都搞错了,说到这里就要替屈原做个自我介绍啦:

屈原,名平,字原,是芈(m)姓屈氏。司马迁曾在《史记》中记载:“屈原,名平,楚之同姓者也。”楚国国君姓芈,至少在春申君黄歇代楚自立之前,楚的国姓就是芈。屈是屈原的氏,当时姓与氏分开。如《始皇本纪》:“(嬴政)姓赵氏。”《孝武帝本纪》中就没有出现姓王氏的说法。

姓和氏的区别

屈原是楚国公族,也就是说,他和楚国国君同姓,姓芈。


那么,为什么不称之为芈原或芈平呢?这是因为在先秦时代,姓、氏的用法和今天是不太一样的。


图腾是姓的最早来源。母权制早期,世系从母系计,所以凡在一个氏族名下(即同一图腾)的全体成员,都出自一个母系祖先,有着密切的亲族关系。


随着社会的演变与进步,氏族图腾逐步转化为族姓,而这姓正是代表有共同血缘关系的氏族称号。氏出现较晚,起源于父系氏族社会,是姓衍生的分支,用以区别子孙之所自出,是古代贵族标志宗族系统的称号。


那时,姓氏分而为二,男子称氏不称姓。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


对于先秦时代的贵族来说,这个讲究还是很严格的。屈本来是地名,据说在今湖北秭归一带。春秋时期楚武王封王子瑕于屈,其子孙遂以屈为氏。屈原就是王子瑕的后代,所以,只能称屈原或屈平,而不能称芈原或芈平。


故此,就有“屈原”一称。所以也就很明了。屈原与《大秦帝国之崛起》里的芈原是同一个人,屈原与嫁到秦国的芈八子,也就是后来的宣太后芈月,同属楚国贵族。

时代所传诵屈原之思想,多为忧国忧民。故其形象多定型为愁眉苦脸“哀民生之多艰”。


《史记》记载的青年屈原则是另一番形象。“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博闻强识,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以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由此可以看出,青年屈原之志向远大,意气风发。他不仅为当时青年之旗帜,亦足为当今时代青年之旗帜。

坚定信念,九死未悔


自幼立下青云志,自沉迷罗终不悔。


屈原出生并成长于湖北西部长江之滨的秭归,这里是楚国始封地丹阳,璀璨文化浇灌了文学之花;这里江水浩荡,人民在战险滩都恶浪中磨练了不屈不挠的意志;这里栽培柑橘的历史悠久,孕育了优良品德。


屈原善于从人民生活歌山水之间获取养分。刘勰谓之,“抑亦江山之助也。”


奠定爱国主义思想基础的是其早年树立的“深固难徙”、“独立不迁”以及“廉洁自清”理想信念。树立理想容易,毕其一生坚定如初不曾动摇,直至为之付出生命却不容易。


屈原在早期作品《橘颂》中以“深固难徙”表达将终生与楚国、与人民共命运;以“独立不迁”表达将以独立人格、独立思考而非与时推移来坚守信念;在《招魂》(一说为屈原弟子宋玉作品)中,开宗明义,“朕幼清以廉洁兮,身服义尔未沫。”


理想因其远大而成其为理想,信念因其坚定而成其为信念。理想信念都会遇到诱惑和考验。唯有经历千锤百炼,方可见其坚定。


因“深固难徙”之信念,不惜抛弃荣华富贵,扎根祖国,甚至付出生命代价


爱国,首先得理解当时所谓国家之含义。屈原所处的时代,国家有三个概念,出生之国谓之乡国;居住或仕奉之国谓之君国;神话谱系先祖之国谓之祖国。


当时主流价值观是“所在国重,所去国轻”。君国优于乡国。出生于哪个国家、祖辈在哪个国家不是最重要的。为哪个国家效劳,在哪个国家能施展抱负才是最重要的。是以出现“士无恒君、国无定臣”。


孔丘为寻求出仕以推行周公之礼而周游列国。伍子胥因父兄被楚平王错杀而奔吴国,并率吴军攻陷楚都,将已经去世的楚平王掘墓鞭尸。苏秦挂六国相印。李斯不愿做厕鼠而弃楚奔秦做仓鼠。


屈原锐意改革,得罪权贵,受怀王宠妃郑袖与佞臣上官大夫靳尚的陷害,屈原被贬官继而流放。


他面临着一个重要的抉择——乡国、君国是统一还是分割?这份抉择对屈原而言是痛苦的,甚至是致命的。


他清醒地看到自己面临的打击和诱惑。他深深知道:如果改变理想与信念以从俗,即可获得政治新生;如果远走他乡,也可获取重任。但他九死未悔。在国内,他说“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对于出走,他有过多次复杂心理斗争。在女媭、灵氛、巫咸等多人劝解后,他决心离开家乡,“何离心之可同兮,吾将远逝以自疏。”但当他升上天空时,他恋恋不舍故土,“忽临睨夫旧乡。仆夫悲余马怀兮,蜷曲顾而不行。”他做出自己的选择,“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最终以江水自证清白。


当代有的人以污染严重、体制缺陷或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等为由,远走他国甚至背叛祖国。其行径将为历史和人民所不齿。


因“独立不迁”之信念,忍受无数次打击不改其志


保持独立思考、敢于批评,在很多时候都是要付出代价的。屈原也深知这一点,“余固知蹇蹇之为患兮,忍而不能舍也。”然而。他必须奉劝君主以国家、人民为重。“指九天以为正兮,夫唯灵修之故也。”是以他说,“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因“廉洁自清”之信念,敢于同偷乐党人斗争


“举世皆浊唯我独清,众人皆醉唯我独醒。”在一个举世皆浊的环境下廉洁自清是痛苦的。一方面他也困惑于这样值不值?于是借女媭之口劝说自己,“世并举而好朋兮,夫何茕独而不予听?”一方面他不愿同流合污,“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何方圆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安能以浩浩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立志做大事,而非做大官


屈原21岁左右即任相当于副总理兼外交部长的左徒。他对外出使齐国争取齐楚联盟并助楚怀王当上六国盟主,对内造为宪令,“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


后遭馋被贬,成为负责宗庙祭祀和贵族子弟教育的三闾大夫。屈原《渔夫》中以渔夫口气说,“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至于斯?”不以最高官职左徒称,而以三闾大夫称,表明屈原之人生目标是立志做大事,而非立志做大官。


注重修身,培育情操


注重内外兼修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屈原之修身,既注重外部形象,又注重内部修为。


外部形象上,他“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巍。”“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在情操陶冶上,他“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他注意到人是会变化的,所以尤其强调修为,“何夕日之芳草兮,今直为此萧艾也?岂其有他故兮,莫好修之害也。”


环境营造上,他深知环境对于一个人的影响。“民好恶其不同兮,唯此党人其独异。户服艾以盈腰兮,谓幽兰其不可佩。”所以他认为既要有芝兰一类品德美好的植物来化人,又要有申椒之类让人红脸出汗。“筑室兮水中,葺之系荷盖。荪壁兮紫坛,播芳椒兮成堂。”


注重学习

他注重向古代先贤学习,“夕三后之纯粹兮,固众芳之所在。”他注重向人民学习,对于楚王不注重民心的力量,他感到痛心,“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


身为楚武王后裔的贵族子弟,屈原既学习经典,也注意向人民学习吸取民间艺术精华。其诞生地秭归县乐平里至今有他当年向民间求学的读书洞,这种早期的文艺熏陶为他“以民歌的体裁打破周人雅颂诗体的贵族格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他注重向自然学习,“采三秀兮於山间。”(橘)“年岁虽少,可师长兮。行比伯夷,置以为相兮。”注重在劳动中学习,家乡至今有他耕作的“玉米三丘”遗迹,还有当地耕牛不用鼻绳的独特现象。


重视法治

他高度关注法治的力量。“国富强而法立兮,属贞臣而日娭。”“何贞臣之无罪兮,被离谤而见尤。”他批评不讲法治的做法,“雷开何明,而赐封之?比干何逆,而抑沉之?”他指出违背法治实施人治的危害,“乘骐骥而驰骋兮,无辔衔而自载。乘泛泭以下流兮,无舟楫而自备。背法度而心治兮,辟与此其无疑。”


心忧天下,情系人民


关注人民


屈原高度关注人民疾苦,“常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他更关注国家政策对于百姓的影响。“皇天之不纯命兮,何百姓之震愆。民离散而相失兮,方仲春而东迁。”


如何使国家强大,人民安康,他不是愚忠于君主,而是保持独立思考,竭力促成君臣同心建功立业。“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


培养人才


活必须有大量品德优良的人才,所以他高度重视文化教育,特别注重人才品德培养,“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畦留夷与揭车兮,杂杜蘅与芳芷。”


他希望人才茁壮成长,成为国家复兴的栋梁,“冀枝叶之峻茂兮,愿俟时乎吾将刈。”他害怕也痛恨品德变坏,“虽萎绝其亦何伤兮,哀众芳之芜秽。”“兰芷变而不芳兮,荃蕙化而为茅。”


精神不死


“亡秦三户因何致,日月江河一卷书。”郭沫若先生如此评价屈原。屈原自沉两千多年。但屈原精神却长存。文学家司马迁、刘勰、李白、苏轼等无不以屈原“企慕终身”之精神旗帜。政治家汉武帝下令整理楚辞,唐昭宗、宋神宗等先后追封屈原以激励大家义无反顾投身改革。


梁启超先生说,“屈原不死。屈原以自杀故,越发不死。”


毛泽东同志说,“无论在国内国外,屈原都是不朽的形象。我们都是屈原生命长存的见证人。”


赛龙舟与粽子

传闻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划船捞救,终究不见踪迹。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后来逐渐发展为龙舟竞赛;百姓又怕江河里的鱼吃掉屈原的身体,于是拿来米团投入江中,以后逐渐发展为吃粽子的习俗。


也有研究认为,龙舟竞渡是百越之地春秋之前就有的举行部落图腾祭祀的习俗。而食棕,最开始则是为了纪念吴国大夫伍子胥。


不论如何,粽子如今已成为端午期间几乎家家户户必备的食物。粽子又名 “角黍”、“筒粽”,经过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蒸煮等多道程序而最终出炉,花色品种繁多,味道嫩滑清香。

高咏楚词酬午日

碧艾香蒲处处忙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端午节,人有怀古之思,草木亦有幽情

祝各位

端午安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