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薪25万只是白菜价?这几个专业的毕业生正被疯抢!

2017-10-24 青春山东 青春山东

来源:新浪新闻、智联招聘、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中新经纬等。


一份2018届互联网校招高薪清单在网络流传,众多知名互联网企业技术类岗位动辄30万以上的年薪,引起不少应届生的关注讨论。哪些岗位能拿到高薪,你知道么?


而从拿到这些企业offer的同学反馈来看,这份清单显示的年薪水平还是比较准确的。另外,今年互联网企业中研究深度学习、机器学习、人工智能等岗位比较火热,在他们看来,校招年薪25万人民币只是白菜价。


01

高薪清单曝光,算法工程师最吃香

2018届互联网校招已经陆续开展了,通过对高薪岗位梳理发现,有20多家企业年薪突破了30W。


其中,谷歌中国的人工智能岗位年薪最高,达56万元人民币,其次是微软的算法工程师岗位,年薪51万,第三是谷歌的算法工程师岗位,年薪50万,排在第四、第五的是腾讯公司的基础应用研究(SSP)岗位和腾讯云后台研发工程师岗位,年薪分别是45-50万、32.4万。整体来看,算法工程师岗位最吃香。

网传2018届互联网校招高薪清单

多位参加今年互联网科技企业校招的2018届毕业生表示,这份高薪清单还是比较准确的。



02

全国平均招聘薪酬7310元 

需求量最多是互联网/电子商务行业

近日,智联招聘发布《2017年秋季中国雇主需求与白领人才供给报告》。报告显示,2017年秋季各城市平均薪酬排行榜:全国平均招聘薪酬7310元珠三角、长三角工资水平继续保持优势。






从各个城市平均薪酬水平来看,各大城市的薪酬水平基本都有小幅上升。北京的平均薪酬水平依然保持第一名,上海、深圳、杭州的排名也没有变化。



海口的薪酬水平上升名次较多,从上一季度的第13位上升为本季度的第七位。海口近期积极制定政策,高薪吸引互联网人才,最近上线的《海口市促进互联网产业发展若干规定》更是提出了多项现金福利。


2017年秋季对人才的需求量最多的依然是互联网/电子商务行业。随着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及新兴技术的逐渐发展,与互联网相关的行业依然保持对人才的高需求。


03

人工智能火,人才缺口大

在互联网圈子里,有一句话流传甚广:得人工智能者得天下。人工智能人才到底有多稀缺?打开某知名招聘网站,搜索“人工智能”后会出现相当多的招聘岗位,具有诱惑力的薪酬会让人眼前一亮。


招聘网站截图


2017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加快人工智能等技术的研发和转化,这也意味着发展AI已经上升至国家战略高度。未来,中国建设“智慧型经济”和“智慧社会”的目标有望推动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增长。



而这次公布的这份校招高薪清单中,有许多岗位都和人工智能有关。


根据脉脉数据研究院提供的数据显示,目前国内人工智能相关岗位应届毕业生的起薪基本都在12.5k/月以上,毕业三年后人工智能岗位的技术人员,平均月薪在25k以上,基本实现薪酬翻番


作为典型的技术驱动型行业,人工智能相关岗位的薪资水平、就业满意度都优于全国平均水平,同时该领域薪酬溢价明显,目前已逐渐成为整个互联网行业最多金的岗位。


但需要指出的是,目前我国人工智能、深度学习等领域存在较大的人才缺口,面临“坑”多“萝卜”少的现状。


据领英发布的《全球AI领域人才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一季度,基于领英平台的全球AI(人工智能)领域技术人才数量超过190万,其中美国相关人才总数超过85万,高居榜首,而中国的相关人才总数只超过5万人,位居全球第七。


据人民日报海外版报道,工信部教育考试中心副主任周明也曾在2016年向媒体透露,中国人工智能人才缺口超过500万人。


人民日报:未来10年,中国最赚钱的

16个新兴产业

一、云计算



企业向云端迁移是大势所趋。国内云计算市场蛋糕正变得越来越诱人。


虽然阿里、腾讯、华为等IT巨头等纷纷进入,但中国企业级市场的复杂性使得IaaS层面依然存在机会;


而在SaaS层面,还应重点分析具体的产品和服务是否符合国内客户的实际市场需求。


二、大数据


 “大数据+”已经渗透到几乎所有行业,大数据计算技术完美地解决了海量数据的收集、存储、计算、分析的问题。大数据开启人类社会利用数据价值的另一个时代,该领域相关专业收到追捧。


三、虚拟现实



虚拟现实的发展前景引人想象,具备广泛的应用空间,如游戏、影视、教育、体育、星际探索、医疗等等。

四、人工智能



根据预测,2024年人工智能市场规模将增长至111亿美元。初步的技术积累和数据积累已经在过去有了比较显著的规模效应,因而人工智能重塑各行各业的大潮即将来袭,并引发新一轮IT设备投资。


在人工智能领域内,主要关注的方向包括:


1、计算机视觉识别(以人脸识别为典型);


2、计算机自适应(以各类机器人为例);


3、各项细分底层技术领域(比如自然语言处理、机器学习和知识图谱)。


五、3D技术



 经过过去几年3D打印的投资热,3D打印技术步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但应用市场仍有待突破。


接下来新一轮的3D技术的关注点,包括:


1、3D打印专用材料及其工艺技术;


2、3D建模和个性化定制设计软件;


3、围绕3D打印技术出现的行业模式创新企业(即3D打印与教育、医疗和工业4.0等行业的结合)。

六、无人技术



无人技术目前主要应用在无人机、无人驾驶汽车等领域。美国蒂尔集团预测全球无人机市场规模会从2015年的64亿美元增至2024年的115亿美元,发展态势迅猛。无人驾驶汽车至今仍未揭面纱,但麦肯锡预测到2025年该领域将会有2000亿美元到1.9万亿美元产值,届时中国无人驾驶汽车产值空间至少也在万亿规模,潜力无限。


七、机器人



由于中国人工成本上升以及整体经济结构转型,机器人未来的崛起及其巨大的市场规模已经被各大机构认可。


1、未来的工业机器人将具备强大的自我学习能力和专业化能力,向更细分的领域和结构进行创新延伸;


2、协作机器人可以与人协同工作并且广泛应用在生活中各种领域,属于“跨界”的产物;


3、服务机器人则没有上限,具有远超工业机器人和协作机器人的市场规模潜力。

八、新能源



 中国是最大的新能源市场,发展新能源产业是改变我国的能源结构,降低对化石能源的依赖度,减少环境污染的必然选择。


1、锂电池在中国已经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下游动力和储能电池需求巨大;


2、超级电容在快速充放电、高循环寿命、高功率密度方面相比较锂电池有明显优势,能够广泛用于城市公交、轨道交通、风力发电、石油钻探、港口机械等领域。


九、新材料



新材料是新经济的基石,我国在军工、高铁、核电、航天航空等尖端制造领域的快速发展均离不开基础材料领域的突破。


随着基础化学、基础材料、纳米技术等方面的科研实力的不断积累,新材料领域的创新点将不断涌现:


1、石墨烯的柔性、力学、光学、电学和微观量子特性与目前现有材料相比整体有明显优势,未来应用行业横跨电子、生物医疗、军工、精密制造业、化工等;


2、碳纤维是应用相对成熟的新兴材料,相对于传统材料品质好,重量轻,未来需要在降低成本、突破国外技术封锁方面继续努力;


3、新型膜材料,可广泛应用于水处理、废气治理、锂电池等多个领域;


4、生物基材料,用于齿科、骨科等,可取代、修复人体组织器官功能。


十、生物技术与生命科学



随着基因组学、分子生物学等基础学科的发展,生物制剂与生命科学技术正在治疗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生物制剂方面,越来越多的单抗药物对肿瘤、糖尿病等疑难杂症产生突破性疗效,“重磅炸弹”级新药频出。


十一、医疗器械



        医疗器械市场在国内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国内老龄化程度的提高,医疗器械市场发展潜力巨大。同时,一批利好政策的出台,为国产创新医疗器械的快速成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重点关注的细分领域包括:


        1、与机器人、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相结合的高端医疗器械;


        2、国产创新型医疗器械;


        3、智能家用医疗器械;


        4、现有成熟医疗器械的进口替代产品。

十二、互联网医疗



        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引发各个行业的巨大变革,也为医疗行业带来巨大机遇。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多领域技术与互联网的跨界融合,新技术与新商业模式快速渗透到医疗各个细分领域,从预防、诊断、治疗、购药都将全面开启一个智能化时代。


十三、健康养老



        健康养老产业受需求迫切和政策鼓励双向驱动,将迎来良好的发展机会。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中将挖掘投资机会。


十四、体育



中国各路巨头正瞄准海外优质体育标的资产,渐渐向成熟体育盈利模式靠拢,即门票、媒体转播权、赞助和体育衍生品。


因此,拥有优质赛事资源和广大受众的体育行业标的将会持续收到资本的追捧。


十五、文化娱乐



消费升级使得国人的消费习惯逐渐向文化娱乐进行倾斜,此外,伴随游戏、动漫衍生而来的二次元文化兴起,生产数字化、碎片化、娱乐化内容的自媒体大爆发,都将聚集大量新一代年轻用户,引发新的商业模式和机会。


十六、教育



目前,传统线下教育培训机构除了拥有稳定的线下资源和师资以外,也在互联网+的攻势下顺应时代发展做出了很多改革。


而现如今在众多高校类别中,财经、语言、理工类院校一直深受企业青睐。理工院校共有40所,是所有类别中占比最大的一类,而财经类院校则占据10所。此外,今年的一个更大的亮点则是艺术类院校在激烈的竞争中异军突起,雄踞排行榜一方,例如中央美术学院、北京电影学院等均排名靠前。


网友评论



看完这些数据,

你有什么想说的?

欢迎文末留言。


团 团 课 堂(88)

  广大青年科技人才要树立科学精神、培养创新思维、挖掘创新潜能、提高创新能力,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不断超越。

  ——《加快从要素驱动、投资规划驱动发展为主向以创新驱动发展为主的转变》(2014年6月9日),《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年版,第27页


更 多 精 彩

这群80后90后,靠什么当选十九大代表?

伟大新时代,召唤堪当大任的新青年

这位大学生“不务正业”,还成了网红!

十九大报告中透露的这10大事

欢 迎 关 注

本 期 编 辑 | 曲珊珊

投稿 | qcsd2015@163.com

转载请注明 | 青春山东 (ID:sdgqt2014) 

   并添加下列二维码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