晒娃露富被盯上,这位父亲被勒索170万!你还敢这样晒朋友圈吗?
有态度 有意思 有温度
一个为青年发声的平台
来源:微信公众号“青春山东(ID:sdgqt2014)综合整理自中国之声、青年报·青春上海等。
轻触拇指,点击发送
当你在朋友圈晒娃、晒景、晒定位的时候
可曾想到隐私也就此泄露出去?
近日
在上海徐汇法院审理的一起敲诈勒索案件中
被害人李先生就被微信中的
“潜水好友”由某锁定
对方通过写“恐吓信”的方式
向其勒索170万元人民币!
虽然由某在案发后很快被捕
并最终获刑3年3个月
但值得注意的是
该案中,由某从锁定李先生为敲诈对象
到获得李先生孩子就读的学校等信息
皆是源自李先生在朋友圈的晒娃、晒车之举
加班收到敲诈“恐吓信”
信中称“曾想对孩子下手”
去年7月15日晚,在上海从事法律工作的李先生加班时收到一封打印出来的“求助信”,2000余字的信件中,对他的成长经历、经济状况、家庭成员情况都有详细描述,连两个孩子在哪里读书,将要参加夏令营的具体时间都一清二楚。
写信者在信中写道,因家人病重急需医疗费,想向李先生“借”170万元。虽声明是借,但信中人却透露,本想对李先生在幼儿园的孩子下手,但打消了念头。信中,对方以李先生家人安危作为要挟,要求他按照要求开车在16日晚将现金带到某处交接。
信中人反复强调:“这次是向您借,不是要敲诈您,这笔资金一定在一年内加倍奉还。”为表明诚意,其还表明自己在上海、南京有多处房产,价值数千万元,都已经降价出售。对方表示,只要李先生按其要求去做,“两个家都能平安无事度过这次危机”。经过一夜的考虑,李先生最终决定报警求助。
警方随即从送信人处着手调查。通过回看当晚的视频监控,警方锁定了一名头戴黑色鸭舌帽,背黑色双肩包的男子。警方一边安排专人保护李先生家人安全,一边继续开展对嫌疑人的追踪。经过调取全市视频监控,17日警方在普陀区某处展开伏击,成功将犯罪嫌疑人由某抓获。经民警现场询问,由某对其敲诈勒索他人的犯罪事实供认不讳。
朋友圈晒娃晒豪车遭“惦记”
嫌疑人获刑3年3个月
由某与李先生相识于2017年的一场同学聚会。由某是李先生同学的同学,两人并不熟悉。在觥筹交错后,两人互留了电话加了微信,之后见过几次面,除此之外并无过多的交流。
但就是这无心的加好友之举,让李先生成了由某的“猎物”。由某敲诈李先生并非真的如信中所说,是为了筹集“救命钱”治病。据悉,2018年7月,由某为扩大公司经营规模,需要增加资金约170万元。由某本想从银行贷款,但是公司性质决定了其并无多少资产,属于“轻资产”公司,从银行贷款困难重重。
为了筹集资金,由某决定从微信好友中物色敲诈勒索对象。当看到李先生朋友圈中多次出现豪车、豪宅以及他日常参与的高档活动,由某认定,李先生“有实力一下拿出这么多现金”。
锁定李先生作为作案目标后,由某进一步挖掘李先生的朋友圈,从他晒娃的照片中分析获取有关其孩子、家庭的信息,用于拟写恐吓信。联想到此前在校园内发生过的一些案件,由某便借此威胁逼李先生掏钱。
去年7月15日下午,由某准备好恐吓信后,找来朋友穿着事先准备好的衣服帮忙送信。16日晚,由某来到约定的地方,却并未发现李先生。第二天由某便被抓获。
法院经审理后认为,被告人由某以非法占有为目的,敲诈勒索他人人民币170万元,数额特别巨大,已构成敲诈勒索罪。由某已经着手实施犯罪,因意志以外的原因未得逞,系犯罪未遂。最终,法院综合考虑被告人犯罪的事实、性质、情节及对社会的危害程度,判处其有期徒刑3年3个月,并处罚金人民币5000元。
法官建议:
发布隐私内容时适当分组
近年来,因微信朋友圈泄露个人隐私而引发的各类案件屡见不鲜,朋友圈似乎成了个人敏感信息泄露的“重灾区”。有些用户因为工作原因动辄上千甚至数千的“好友”,里面掺杂着很多不熟悉甚至没见过的人,这种情况下,如果朋友圈发布的信息没有进行甄别、分组,隐私就会泄露,威胁就应运而生。
而有些人为了保护隐私干脆关闭了朋友圈,或是选择了“三天可见”,同样一度引发争议,反对者甚至认为此举会导致“友尽”。
若真是这样,那以后还能不能愉快地晒娃、晒照片了呢?其实,如果能做到以下三点,隐私即可得到妥善保护:
首先,用户要学会甄别好友,不能为了扩大自己的圈子而盲目添加好友;
其次,要对好友进行适当分组,这样在发布涉及个人隐私的部分内容时,可以对特定的自己熟知的人可见,而不是对所有人可见。
最后,提醒微信用户,微信朋友圈不是私人的日记本,而是一个社交媒体,一个半公共的空间,发布相关信息之前一定要先想一想适不适合发。
如何避免隐私泄露?
朋友圈这些东西不能晒!
团子们
对于这件事你怎么看
评论区告诉我们吧
编辑 | 王冰玉
关注 | 青春山东 (ID:sdgqt2014)
告诉大家我在看,让更多人提高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