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电影《敦刻尔克》火了:国外“吃瓜群众”怎么看?

2017-09-19 张慧 博客天下

《敦刻尔克》挺不错,不过丘吉尔和希特勒哪儿去了?


文 ✎ 张慧

 

《敦刻尔克》在中国的票房超过3亿人民币,全球票房也突破了5亿美元。


影片7月已率先在欧洲和美国上线,尤其在英国本土掀起了观影热潮,但人们对这部影片的观感并不相同:

 

“有些部分拍得很准确,但无法和真实的敦刻尔克相比。”

——敦刻尔克老兵


年逾九旬的敦刻尔克老兵阿尔弗莱德·斯宾纳和诺尔曼·刘易斯陷在座位里,一动不动地看着影厅在片尾的音乐中逐渐恢复光亮。过去的106分钟,光影将他们送回了77年前曾经挣扎求生的海滩——敦刻尔克。


为了来看电影,斯宾诺和刘易斯特意穿了军装,整齐地佩戴上勋章。含泪的观众注意到这两位老兵,纷纷排队与他们握手,向他们致敬。斯宾诺说,电影拍得不错,但是真实的敦刻尔克更令人绝望。这位98岁的老人当年在那个海滩上熬过4天3夜,亲历过影片中的生存斗争。



影片中有一架斯图卡式俯冲轰炸机袭击海滩上士兵的镜头。在真实的敦刻尔克海滩,随时有四五架这样的轰炸机袭击海滩,士兵只能在沙子里挖洞,或者把沙子垒成掩体。若是炸弹正好落在沙坑里,里面的士兵一丁点儿生还的机会都没有。


“当我看到那些船开过来,简直太美好了。”斯宾诺回忆,他登上一艘扫雷舰离开海滩,他至今记得“没有比多佛白色悬崖更美的景象了”。

 

影片的对话之少堪比默片时代,这是极简抽象艺术,因为几乎没什么对话。

——美国《好莱坞报道者》


《敦刻尔克》中即使主演也没有多少台词,在诺兰的镜头下,主人公也只是战争沙盘上的蝼蚁。


这已经是诺兰妥协的结果,诺兰最初考虑过完全不用剧本、没有设计好的对话,只用流动的镜头表达一切。“我已经熟悉了要展现的历史、人物活动以及调度范围,”加之拍摄的地点和场景高度集中,他打算直接“把场景摆好拍出来”。


摒弃剧本的想法被他的太太艾玛·托马斯否定了。“她看着我,好像我有点癫狂,告诉我此路不通。”


在有对话的电影中,诺兰自称“个中高手”。他用三条时间线画出电影的结构,然后用飞一般的速度完成了只有76页的剧本。随着电影的热映,剧本也在英国出版热卖。

 

“只有我对这部影片无感吗?”

——英国《卫报》影评人大卫·考克斯


《敦刻尔克》成为今夏的爆款,吸引了大量英国观众进入影院,无论男女老少。


多数人对它极力推荐,IMDb评分8.4,烂番茄好评率93%。但是也有“千禧一代”的观众表示,该片“娱乐性不足”,与诺兰自己的《星际迷航》、《盗梦空间》更是没法比。



有了爱国主义的加持,英国民众直言“胆敢”这部影片需要良好的心理素质。一名英国女士撰写专栏文章吐槽,因为看过影片没被感动,身边的朋友纷纷指责她“冷血”、“无情”。她的文章下,有不少人表示,也受到了类似的“道德绑架”。更多的评论则是对她的指责。

 

“好莱坞只对美国人的故事感兴趣。可敦刻尔克中一个美国人都没有。”

——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


诺兰在脑中盘算《敦刻尔克》足有20年,上世纪50年代后就再没有人拍过以此为主题的电影。按照常规逻辑,再现近40万人大撤退的历史画面,需要大制作、大预算。“那是好莱坞的惯例,但是好莱坞只对美国人的故事感兴趣。敦刻尔克中一个美国人都没有。”敦刻尔克比珍珠岛事件和希特勒向美国宣战还早了几个月。


美国影评人称,诺兰给美国观众上了堂历史课,多数美国人认为二战是从珍珠岛战役开始的。


诺兰说,他等了这么多年就是为了找到一个可以信赖的电影公司,可以给他美国大片的预算,供他拍摄一部英国式的影片。

 

诺兰成功地将一次并不光荣的军事撤退塑造成了一场胜利——虽然不是军事上的胜利,却是人类精神的胜利。

——美国“沙龙”网络杂志


《敦刻尔克》取得的票房佳绩提振了电影市场,但是与它重塑的历史相比,票房已经不值一提了。



士兵在敦刻尔克海滩等待撤退时,海峡对岸的英国人同样感到绝望。当时的英国国王乔治六世在5月26日那天通过全国广播呼吁国民为海峡对岸的同胞祷告,祈求上帝的帮助,当天就有几百万人涌入教堂。


在1940年6月4日那次著名的下议院演讲的最后,丘吉尔提醒人们要“格外小心”,不要“将这次解救看做胜利。”因为“战争是无法靠撤退取得胜利的”。

 

《敦刻尔克》挺不错,不过丘吉尔和希特勒哪儿去了?

——美国《旧金山纪事报》


丘吉尔在敦刻尔克撤退的16天前才成为英国首相。


对很多英国人来说,敦刻尔克大撤退与丘吉尔“永远不要投降”的著名演讲是分不开的,就如同提到抗日战争初期就不可避免地提到《论持久战》一样。电影《敦刻尔克》中没有丘吉尔的身影,成为很多英国观众对这部电影的不满之处。


诺兰曾表示是刻意为之,目的是避免观众“跑偏”到政治辩论上。也有“善解人意”的影评人为诺兰辩解称,在1940年的敦刻尔克海滩上的人,没有什么机会见到丘吉尔本人。既然这部电影通过他们的眼睛让观众看到求生的强烈欲望和被屠杀的恐惧,那么站在他们的角度观察领导人——只能通过报纸上的讲话全文接触首相,也是符合事实的。说到底,这是一部求生的电影,在这样的语境下,丘吉尔注定只能是不露脸的配角。



但真实历史中的丘吉尔也在挣扎求生,他并没预计敦刻尔克撤退的奇迹。当时的法国政府几乎已经崩溃,他们投降时拥有的士兵和坦克数量比德国人还多。面对德国政府的求和,丘吉尔曾表示只要保留英国最核心的力量,他愿意以放弃部分领土为代价,结束战争。历史学家则认为,如果没有敦刻尔克的奇迹,丘吉尔会很快下台,替代他的将是一个把绥靖政策进行到底的英国政府,世界的历史将从此不同。







 文章首发于博客天下新媒体 

 欢迎转发到朋友圈 

 转载授权请联系我们 



    
没看够?点击下方“阅读原文”订阅当季杂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