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者】听他们讲述抚州好家风故事

2017-08-14 廉洁抚州 廉洁抚州

“品端学粹”   领我传承

资溪县党史办     帅建忠





1



20世纪90年代初期,有一次回云溪老家扫墓时,堂叔对我说:“你曾祖七十大寿时,县长还给他送了一块贺寿的匾,这些年一直存放在我家里,你什么时候把它带回去。”我跟随他来到房屋的楼上,只见谷仓上盖有一块木匾,取下来一看,木匾是由3块杉木板,中间用木条穿拼起来的,大约长为220厘米,宽70厘米,背面是杉木本色,正面原来是用黑漆涮过,已变成灰色且大多脱落。匾的中间额题为“品端学粹”4个赵体楷书大字,右边分两行用小楷书写:“恭祝南楼先生七旬寿庆”,落款也是小楷体分两行书写:“刘世长(名下有2个印章)敬题,民国三十七年十月吉旦。”刘世长就是时任县长刘家桢。


2012年12月,我到云溪收集史志资料时,顺便将该匾带了回来,稍做修整,挂在自己家中的客厅中,将此匾作为自己的传家宝,以“品端学粹”4个字作为优秀家风来传承。


南楼即我曾祖父,名炳文,字阳宗,号南楼,石峡云溪人,生于清光绪乙卯年(1879年),晚清秀才。一生以教书为业,受人敬重。他自己的一对儿女,即我祖父和姑婆,也从小受过良好家风教育,秉承祖训,忠厚为人,勤奋攻读。祖父高中毕业,姑婆毕业于九江女子师范学校。


据1918年出版的《中华江西省地理志》载:资溪全县共有“学区五、学校二十二,每区不及五校,唯县立高等小学,城区育德、高阜作新、云溪翠秀尚合法,余多简略。”一个离县城都30多公里的高山小村,在当时其办学规模及质量能载入省地理志中,的确是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        

                    

“品端学粹”是指品行端正、知识学问出类拔萃。即:思想品德和学业都很优秀。四个字中,前两个字讲的是品德端正,后两个字讲的是才学优秀,这也是刘县长对我曾祖父的德与才的高度概括和中肯评价,实际上也成了我家为之传承的家训家风。



2



做人先修德,修德须品端。我与曾祖父和祖父素未谋面,也谈不出有什么具体印象,但从小我是奶奶带大的,她老人家的为人处世对我一生影响巨大。奶奶信佛,心地善良。我见她在世那些年间,总是教导我兄弟姐妹7人要与人为善,不要与人争夺。她总是对我们念叨说:“吃亏是福啊,人在做,天在看;人欺天不欺,厚道有福报。”我记得,小时候,邻村有一孤寡婆婆,每年雨季时候,都要翻山越岭来我村补雨鞋,每次来都在我家吃住几天,奶奶总是待她如自家姐妹。


我家住在村头,记得一个风雨交加的下午,有一对母子到我家避雨,雨一直下到天黑都未停。通过交谈得知,她是从千里迢迢的外省来找探矿的丈夫。我奶奶和母亲就安排她母子俩吃住在我家,第二天还由父亲带领她俩到离村3里多远的地质勘查队找到女人的丈夫。


第一轮农村土地承包责任制实施后,本村“五保”老人的口粮均由村小组长指定村民负责供应,以冲抵上交口粮。有些“五保”老人比较挑剔,不少村民都不太愿承担给“五保”户家送粮的义务。我父母从来都是好说话,人缘也很好,村小组长就将我家列为“五保户”口粮供应户。每次送给“五保”户的粮,我母亲都是用最好的一季稻,比自家吃的还晒得更干、扇得更净,没有半粒稗子。“五保”老人常对人说我母亲给他们的谷子是最好的。


奶奶常教导我们说:“今生能成为兄弟姐妹,是几世修来的福气。”“上阵父子兵,打虎亲兄弟。”“兄弟姐妹要互相帮助。”我家7个兄弟姐妹当中,只有我和最小的弟弟是考取了学校参加工作的,且弟弟在外省当教师,其他的都是在家务农或作手艺。从1996年至2016年20年间,先后有2个侄子、1个侄女、1 个外甥,由我把他们从东乡安排到资溪读书,吃住均在我家,时间长的5年,短的2至3年。有2个外甥和1个侄子还由我安排来资溪参加面包培训班。我所做的这一切,也得益于有一个幸福家庭,有一个贤良的妻子支持。


我与妻子是高中时的同学,且两家又是世交, 1988年我从抚州农校毕业,她1989年毕业于江西省农垦学校,由县委组织部出具接收证明,她分配到我所在饶桥镇政府工作。她任镇政府出纳13年,民政上的军烈属优扶金和农村散养“五保户”、困难户的救济款也都由她代发。我家下面的厨房白天很少关门,许多来领取救济款的老人常常都是直接来到我家,把我家当成接待处,他们一来就自己倒茶壶里的水喝,很随便随意的。


1995至2001年,镇政府干部工资都是年底集中发,过端午、中秋节也只是发几百元。民政上的拨款也经常到不了位,看到从几里路甚至十几里路来领救命钱的老人,我妻子发自内心不忍看到他们失望而归,常常是把自己的工资先垫付给他们,解他们的燃眉之急。我调到县委党办任主任后,她总在我身边吹了不少廉政清风,要求不该拿的千万不能拿,不该吃的坚决不吃,不能去的千万不要去。2013年,我被市纪委、市委组织部、市委宣传部评为全市“十大”廉勤之星。我常欣慰的想:“有妻如此,夫复何求!”



3



做事须有才,学问要拔萃。常言道:“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要想把工作和事件办好,首先要有干好这项工作的本领。我常为自己的奶奶感到骄傲自豪,她不仅是乡村教师,而且还是周边村庄颇有名望的“土郎中”。她懂得很多医病的草药,有的是从老中医那里悉心讨教来的,更多的是从医学书上自学来的。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乡村西医非常缺乏,上至大人、下至小孩,一些伤寒暑热、无名肿毒,她都帮人所需,急人所难,寻些草药帮他们治好,减轻病痛。我读小学期间,她也常带我到田间地头认识一些治病的草药,尤其对我印象最深的是,用“六月冻”治疖子:从那种小灌木上采下叶子,用井水仔细洗干净,放入口中嚼碎后,直接敷在疖子的小肿包上,早期的敷几次肿包就会消失掉:如果肿包红而软的,敷几次就会拔出脓来,脓流干后,伤口几乎不会留下疤痕,她给人治病从不收钱。她老人家逝世时,我记得周边5里村庄自发来送葬的人多达1000余人,加上本村老少,小小的山村路上蜿蜒着几里路长的送葬队伍。从中,我感受到的是奶奶的高尚人格魅力!


我们晚辈朝着前辈树立的做人标杆,既致力于品德修养,亦注重学识的提高。我是抚州农校农学专业毕业的,在学校担任过学习委员和班长,连续4个学期都被评为“三好”学生。毕业参加工作第3个年即被领导安排到镇办公室工作。为适应办公室工作,我不放过各种进修学习的机会,我报名参加了南昌大学行政管理专业自学考试,积极参加上级举办的各种业务培训班,还到抚州地委办公室跟班学习1个月。


1991年全县公开招考县委、县政府秘书时,我的应试公文写作成绩名列第3名。先后在饶桥镇和县纪委从事17年办公室,2007年1月又被组织上安排县委史志办任主任。修史编志,可以说是,真正地从事“纯文字”工作,真正地做起“学问”来了!到县史志办工作10年来,除向书本学和参加培训外,还放下架子虚心向本单位老同志、专家学习。


10年间,我牢记祖训,勤学致力“学粹”,不敢懈怠,不负家风之重教祖望。10年间,我努力学习,提高业务水平,团结同仁,多出成果,先后已出版了新中国成立以来资溪县第1本中共党史、1部续志,年鉴创刊号也进厂印刷。应邀担任《中共资溪农工部志》《资溪军事志》的副主编,为县直单位完成省市部门志稿提供指导和帮助。此外,还参与编写《千年乡贤之首——李觏》《千古高云塔》《资溪景区传说故事》等,为大学生村官、村干部、入党积极分子讲过地方党史课。


好的家风更需要代代传承。我不仅自己要带好传承好良好的家风,而且平时还总以“品端学粹”的家风来要求自己的孩子,使之努力成为有益于国家和社会的有用之材。我女儿以当时资溪一中第二名、高于一本分数96分的成绩考取同济大学,读本科时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获得过国家奖学金,后又被保送读同济大学土木工程钢结构研究生, 在广州市设计院工作。女婿也是同济大学的本硕连读生,在中交建筑集团广州分公司工作。


我经常对他俩讲:“搞建筑设计,质量高于生命,工作不允许丝毫马虎。从披露的腐败案件数量来看,工程方面属多发领域,所以你们务必牢固绷紧拒腐防变这根弦。你们能做到‘品端学粹’这4个字,你们就能让做父母的真正放心和安心!”目前,他们俩正按照“品端学粹”的家风要求,为创造壮丽事业和美好生活而奋力前行。


朗读者介绍

姓名:周员琴

单位:资溪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