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摄影网评委郝新国 如何提高影赛的获奖率

2017-02-14 ansel 中国摄影网


中国艺术摄影家协会主办,中国摄影网协办的第十八届艺术摄影大展评选结束了。吸引了全国众多摄影团体机构和摄影精英的踊跃参与。到5月20日截稿,共收到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美国、香港、台湾、新西兰等国家和地区的4788位摄影家投寄的参赛摄影作品22895幅(组)。不少朋友拍照片下了很大的劲,花了不少银子,逢赛必投,但往往与奖杯擦肩而过。是何原因?为此,中国摄影网编辑专门采访了本届影展评委郝新国,对本届影赛提出了几点感想与建议,供广大影友们参考和借鉴。

中国艺术摄影家协会副主席、第十六届影赛评委 郝新国

一、投稿要吃准分类要求
    本次大展分艺术、风光、纪实、人像、工业建筑几大类征稿,前面三类的投稿量非常多。有许多人的作品水平不低,却因投稿分类不对而落选,令人惋惜。如:有人将风光照片投到人像类里,有人将艺术照片或人像照片投到纪实类,更有人将风光照片投到了纪实类里。虽然工作人员在登记时对特别明显的投错稿作了一定的调整,但他们不是摄影人,不一定调整的到位,更何况组委会要求工作人员更要尊重作者本人的意愿。
二、纪实摄影要突出真实性
    纪实类摄影,有学者称其为社会记录摄影,有其特殊的要求,本身应该是很真实的,不允许后期随便改动或增减画面内容。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新闻摄影学教授盛希贵认为,社会记录摄影是记录而不是虚构,最基本的底线是真实,如果对影像上已经存在的内容进行增减,也就意味着脱离了社会记录摄影的本质。摄影界存在对于所有作品都倾向于往美上靠,但对于记录类摄影而言,真善美之间,最重要的是真和善,如果要以美为标准,就不应该参加记录类摄影比赛,而应该去参加其他类别的比赛。

红土地的老汉

黄河壶口岸边的老人

本次参展的记录类照片中,有不少摆拍的所谓“创作”照片,特别是红土地的一位要钱就摆动作让拍的拿烟锅老汉照片有十几幅。他和黄河壶口边的那位牵驴老汉已是各地摄影赛上的“名人”。这类伪民俗的照片肯定落选。还有的照片环境、意境、构图都不错,就是因为画面上的人物形态太假、故作姿态而遭淘汰。这些照片如果放到艺术或人像类里,也许能获奖。
    现在许多影赛都强调纪实类照片的特殊要求,并要调底核查有无后期增减。这次投稿作品中,有些PS做得很拙劣,一眼就能看出来。有些作者不大懂,有些摄影比赛也不是太严格,所以导致这种行为出现得比较多,应该在这些方面反复强调。

摆拍的照片


三、组照不能东拼西凑
    组照参赛的作品很多,也不乏好作品,但多数组照却因编辑不当而名落孙山。如果从中抽出单幅,也许就得奖了。
组照本身是多幅照片组合起来进行表达的一种方式。它不是简单的罗列、画面视觉语言上的罗嗦重复,累赘的叙述、缺乏逻辑的贯穿。因此我们进行组照组织的时候,首先要明白我们将要表达什么,要通过这个组照以及事情,告诉人们什么?
    务必要关注照片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主要是两个逻辑需要关注:情节逻辑和视觉逻辑。这是由不同形式的组照提出的不同逻辑要求。如重在再现客观世界的纪实组照就需要用图片的不同内容把事物发展的情节逻辑体现出来;重在表现主观世界的艺术组照则侧重于通过视觉逻辑,完整地体现创作思维上的逻辑进程。细化一下可以理解为按照每张组照作品的画面或意境特征,进行有序排列,使读者产生按序观看的跌宕起伏或委婉倾诉的感受,引起读者的共鸣才是作品成功的起点。不论是何种逻辑重点进行组照,关键的是要求组图的时候就能将这种逻辑脉络清晰地体现在作品中。
    组照也务必用简练的文风,以最短的篇幅达到最快速的感人目的。能用四幅作品说明主题就不用五幅,能用五幅绝不用六幅,以能阐明主题为原则,不可拖泥带水。简练要求不仅是在篇幅上,而且在拍摄的取景里被很突出地被采用,在选取各叙述点画面的时候,内容切忌重复,枝节务必简练。    
从视觉效果看,照片的每幅构图也不宜雷同。切忌勉强拼凑。艺术组照特别强调格调统一,体现着协调,强调各片之间的和谐统一,其美学基点就是“和谐既是美”。
    因此对组照各片进行选择时,并不是强调要最好看、最漂亮的照片, 而是选择形式与形状更适应组照版面上的需要,这个时候,理性的忍痛割爱的选片意识不可或缺。

自己编辑的组照

自己装裱

四、少投浮光掠影的风光照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摄影人的足迹已遍布神州,并走出国门。这次参展的照片就有不少拍自国外的体裁。不少纪录类与人像类照片很好,但很好的风光照片就不多了。我想这是因为绝大多数人的风光照是旅游性的浮光掠影所致。
    风光摄影是摄影家“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来揭示大自然美的本质,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和精神风貌,使观赏者看后产生联想并引发审美情感上的共鸣的摄影方法。在构图方式、艺术思维、后期加工等方面,都要透露出作者对大自然的生动而深刻的领悟能力,表现出一种文化对自然的亲和诠释。
    我遇到过不少摄影朋友谈及风光摄影时都是想去名山大川,或者有人得过大奖的地方。如:霞浦的海滩、坝上的草原、内蒙的胡杨、龙胜的梯田、东北的雪原……由于多数人去的时间短,像蜻蜓点水一样拍几天就走,所以我称此类风光照是旅游似风光照。此种拍法偶然会出佳作,但绝大多数人拍的是“明信片”,没有新意,更无创意。个别评委投子入选了,也不会得到等级高的奖。
五、遵守征稿要求
    影展征稿时注明了投稿作品为长边十英寸的纸质照片,不得装裱等要求。有几十位投稿者的照片只放大到七寸,或者将几幅照片编辑在一起放大成十寸;这些不合征稿要求的照片在工作人员登记初选时就被取消了参评资格。有作者将文字题写到照片上,或者加上装饰框;还有的作者将照片调整的过艳,饱和度过高,而影响参评。我为这些落选影友叹惜,同时我想说:你为何摄影?你为何参赛?你不遵守规定的投稿其实是不尊重自己的成果和自己。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