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敦刻尔克》里没有一个英雄,只有人

2017-09-03 沈不言 娱有理

有品位有观点的娱乐八卦 点击蓝字关注

作者:沈不言(娱有理主笔)


在《敦刻尔克》之前,英国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早已经被他的影迷挂在了神坛,在“诺兰吹”的眼中,诺兰的电影以谜一般的叙事方式残忍区分了观影者的“智商”水平,因此,他的电影被称为“烧脑之作”。


在《敦刻尔克》之后,“诺兰吹”们或许应该感到惭愧:诺兰的高明之处绝不应该只局限在碾压大众的“智商”,《敦刻尔克》并不“烧脑”,它“烧心”。

根据二战真实历史事件改编的《敦刻尔克》,从某个角度来说,并不像一个战争片,它全片都没有出现“敌人”的面孔,没有将军们齐聚一堂共商战略战术的场景,没有满怀斗志自我牺牲的英雄人物,你看到的只有泥泞的海滩上黑压压的惊慌失措的士兵,他们有如丧家之犬,等待着、躲避着无处不在的轰炸和死亡,他们只想活着逃到对岸……

英国人把“敦刻尔克大撤退”成为敦刻尔克奇迹”:


当时,有40万英法联军被德军围困在敦刻尔克,陷入绝境。 英国政府认清唯有撤退、保存实力,才是上策。撤退的条件异常艰难,德国军队从西、南、东三个方向敦刻尔克步步紧逼,德军的坦克离港口仅10英里。唯一的生路就是从海上穿过英吉利海峡,撤回英国本土。


英国政府发动大批军舰、民船前来营救,于是,在德国炮火的猛烈袭击下,上千条各色各样的船向着敦刻尔克方向前进着。这是一支古怪的“无敌舰队”:有颜色鲜艳的法国渔船,有运载乘客的旅游船,还有维修船拖驳、小型护航船、扫雷艇、拖网渔船、驱逐舰、英国空救援船、雷达哨船……有人开玩笑说:“英格兰所有能漂浮的东西,全部都去了敦刻尔克”


算上游艇、救生艇,这支舰队共有861 艘舰船,被称为“蚊子舰队”。而德国空军共派出300 架轰炸机和500 架战斗机对撤退的船只实施轰炸,先后共击沉舰船200余艘。


当时,英国只计划用2 天时间救出4.5万人。实际上,撤退延续了9 天,共撤出人员33.8 万人,所以被称之为“敦刻尔克奇迹”。


然而,敦刻尔克海滩上那等待救援的40万士兵,并不知道这场撤退会成为奇迹。他们挤满了堤坝,他们不知道营救的船只何时而来,而敌军的轰炸却无时无刻;他们爬上了救援的小船,鱼雷和子弹却在瞬间夺取了他们的性命……这场注定“胜利”的撤退,对于身在其中的士兵来说,是一场炼狱:无尽的等待,无尽的希望和失望,倏忽而至的险情,生命的脆弱和死亡的无常,黑洞般不可知的未来……


这不是战争片,这是悬疑片。我们知道大兵瑞恩终将会被拯救,我们知道钢锯岭的军医终将会成为传奇,但我们不知道,《敦刻尔克》中那个年轻的士兵,那个40万分之一,能否活着回家……

这就是诺兰。他的战争中,没有一个是英雄,只有人。在热兵器时代,再伟大的英雄主义都只是一个渺小的数字,都只是一个血肉之躯。


诺兰之所以会用这样的角度来拍摄,是因为他曾采访过一个亲历过战争后又参与战争电影拍摄的老兵,他询问老兵,电影拍摄中有哪方面跟他的经历不符合,老兵想了想说:电影中的所有人,从将军到士兵,好像都很明白自己在做什么,好像都事先知道了战争的结果和自己所处的位置;而在真正的战争中,你并不知道那么多背景,你只是尽全力杀敌,幸存,到了最后,时常是输是赢都不清楚,还得靠指挥官或者广播来告诉你战斗的结果。


这才是真实的战争中一个微小生命的真实经历:每时每刻都身于朝不保夕的惶恐中。也许只有感受了这样的惶恐,才能让从没经历过战争的我们,在看完电影后,对生命有最真实的感受,正如诺兰说的那样:就像当你看《泰坦尼克号》的时候一样,哪怕你知道那艘船最终要沉,但真正让你关心的,还是Jack和Rose的命运。


整个《敦刻尔克》中,唯一的暖色是“蚊子舰队”中的一员:道森跟他儿子彼得及儿子的朋友乔治。


当时,前去营救士兵的民用船中,有各色各样的人:银行家、牙科医生、出租汽车司机、快艇驾驶员、码头工人、少年、工程师、渔夫和文职官员……他们中有面肤娇嫩的海上童子军和古铜色皮肤映着苍苍白发的老人。他们中很多人明显是穷人,他们没有外套,穿着破旧的毛衣和卫生衫,他们穿着有裂缝的胶鞋,在海水和雨水中浑身湿淋淋的,彻骨的寒风中他们饥肠辘辘……


最先决定去救人的,是少年乔治。乔治在听到政府征用民船去救援的消息后,立刻跑到了码头,解开了朋友彼得家的小游艇,决定去海上救人。


彼得的父亲道森警告乔治,这并非游玩,但在乔治的恳求下,有航海经验的道森先生,决定亲自驾船去敦刻尔克救人。他带着彼得、乔治,驾驶着家用小艇出发了。


快到敦刻尔克时,他们发现海上有条沉船,翻过来的船底坐着一个士兵。道森开着船过去,将这个士兵接了过来。


这是一个患了“炮弹后遗症”的士兵,他浑身发抖、神志不清,当得知这个游艇将前往敦刻尔克后,他强烈反对,开始与道森抢船舵,不巧碰到了一旁的乔治,乔治从甲板掉到船舱中,后脑勺着地,瞬间失明。


士兵被这个突发状况惊呆了,他沮丧地坐在船外,一再询问着彼得,乔治怎么样了……


游艇终于到达了敦刻尔克,救下几十号士兵后顺利返航。


但是乔治的伤情很重,他临终前,对照顾他的彼得说:我的人生没什么大追求,要是能上一次当地报纸,成一次英雄再好不过了,我知道自己快不行了,你和道森大叔陪我度过了最开心的一天……


快到岸时,士兵又问彼得:那个小伙子怎么样了?


道森和彼得默默地对视了一眼后,回答:“没事,他已经好起来了。”


如果说这部电影有英雄,那么道森、彼得和乔治的这一瞬间,是英雄。乔治是这张战争中本不该死的平民,因为一时的热血,他牺牲了自己年轻的生命;彼得在这场战争中失去了最好的朋友,但他最终用自己的包容宽恕了一个已经伤痕累累的士兵;道森因为那个在战争中死去的大儿子,挽救了几十个年轻的生命。


在战争中,每个生命都那么渺小,但每个生命能活下来,都那么艰辛。


正如有位网友这么评论:没有慷慨激昂,没有热血沸腾,没有英勇冲锋。只有惊恐的士兵,泥泞的海滩,阴暗的天空,求生的欲望,沉闷的气氛,压抑的绝望。战场就是炼狱,生命就是这么卑微…


再伟大的战争也比不上最渺小的和平。你热爱战争的唯一原因是没参加过战争。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