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高中教育——对北京南山华德福学校筹办高中的一些思考

金振豹 静修与读书 2022-01-06

一、缘起


我们能够繁衍并拥有后代这件事最为重要的意义在于,对另一个生命负有完全的责任这种意识和情感让我们有可能真正跳出狭隘的自我去反思自己,反思生命,反思值得一过的人生应该是什么样子。如果是只有我们自己,那我们的人生态度毫无疑问会轻率散漫甚至放纵许多:大不了一死嘛,有什么了不起!然而,生儿育女、延续生命是与性欲一样根深蒂固的生命本能,而且越是高等的生物,越是把生儿育女看得郑重其事,比如狮子,就不会象大马哈鱼一样种子一撒一大把。其后代在学习和掌握独立生存和应付世界的能力方面所需的时间也要更长。最具灵性的人类在这两个方面所达到的程度是其它生物无法望其项背的。考虑到养育儿女对人类来说是投资极大而且风险极大的事业(每一对有点经验的父母都清楚这一点,还没有这点经验的人就想想报纸媒体上经常出现的父母子女反目成仇的报道吧),人类对于性欲为何会有如此强烈的执著就不难理解了。若无造物这样的安排,哪个笨蛋会生儿育女呢?当然也恰好是因了造物的这种安排,人类才有可能一代又一代对怎样才是更好的人生和更好的世界苦苦思索并一代又一代孜孜不倦地推动世界的改变。至于人类的历史究竟是否因此而呈现出不断进步的脉络,思想家们各有不同的见解。在我看来,人类的这些努力并没有白费。尽管跌跌撞撞,一再陷入歧路和死胡同,但是放长了眼光,人类的确一直在成长,且这个成长的过程还远远没有结束。


之所以有这样一番评论,是因为我的女儿唱唱目前就读的北京南山华德福学校正在筹办高中,促使我对教育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儿有比较多的一些思考。去年我将女儿从原本就读的一家高校附属幼儿园转到南山华德福学校来,同时也将家庭安置到学校所在地昌平辛庄村。在这将近一年的时间里,我越来越意识到这是自我成年以来对自己的成长帮助最大,也最让自己满意和愉快的一个安排。正是在这里,我于两年多前开始的对于静修的探索日益成熟和圆融,不仅形成了系统性的静修理论和方法,更是在此基础上越来越体验到内心的通达、稳定和踏实,体验到生命的喜乐,既对于开创未来满怀信心、激情和乐趣,同时又能安住于每一个当下,乃至即便下一秒即与这个世界作别,也感到了无遗憾。为此,我不能不感谢南山华德福学校的开创者们。正是这些可敬可爱的老师、家长和孩子们的努力及其生命状态,让我没经历多少犹豫即决定加入他们当中,并因此开始接触人智学、华德福教育、中医以及儒家、道家、佛家等中华文明的精髓,让自己孤零漂泊的心终于找到了一条风光无限的航道。


当然也许我最应该感谢的,是我的小天使唱唱。正如这所学校的创校人黄明雨老师在去年学校经历一场存亡危机时给学校所在地兴寿镇的有关部门写的信中所说的,正是因为被她的小手牵着,我才来到这里,开始了别样的人生。这所学校创建于6年前,从小学一年级6个孩子开始,发展到现在有幼儿园及小学六个年级共170多个孩子,已经到了需要为高中部(9-12年级)进行筹划的阶段。这所学校的一大特点是,它采取家庭互助办学形式,不隶属于任何个人和企业,也不以营利为目标。家长们通过班级家委会和校家委会参与学校的日常管理,支持着学校的教学与发展。筹建高中对南山华德福学校将是一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事件,对于学校的整体品质以及对于整个社区的发展都将产生深远影响。学校因此也不是仅仅在教师委员会和家长委员会层面讨论这件事,而是发动全体家长参与到对于筹建高中的讨论中来。4月17日晚上已经为此召集了一次社区大会,大家在村委会二楼空旷的大厅里济济一堂,围成一圈对筹办高中之事发表意见,献计献策。这种大家为一个共同的愿景所驱动,民主协商,群策群力的氛围本身,即是南山华德福学校对我最有吸引力的特色之一,在我看来也是其强大而坚韧之生命力的保障。


虽然唱唱目前离上小学一年级都还有两年,但是对我来说,我既是作为整个学校之基石的家长当中的一员,又是整个社区的一员,并且和黄老师一样,认为我们的国家正处于一个文化重建的前所未有的历史新阶段,把这个学校和这个社区的发展看成是能够在这个过程中催生新文化,孕育新气象的滥觞之地,因此学校的高中筹备也是我十分关心之事。虽然对于具体的参与方式因为多方面的原因还不确定,但我感到有必要至少对于高中筹备的大原则发表一些自己的意见。


二、教育的实质是对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反思和选择和教育多元化的重大意义


正如本文开头所提到的,教育的实质,说到底乃是我们对于怎样才是更好的人生以及更好的世界的一种反思,事实上是对于世界观和人生观的一种选择。黄明雨老师在最近发表的博文:“我的求学经历”当中也指出,“我们要想办好教育,必须帮助学生树立恰当的‘人生观’、‘世界观’和‘宇宙观’”。然而,“人生观”和“世界观”这几个字说来轻巧,要想把它搞清楚,“找到恰当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却实在不是容易的事。自有人类以来,人类历史上如群星璀璨的那些大思想家,大学问家们毕生的努力哪一个不是在寻找“恰当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寻求对世界和生命的真切认识。人类的这个努力是否已经完成,是需要打问号的。更重要的是,就算已经有人,比如说佛陀、孔子、老子、耶稣基督,或者马克思,或者鲁道夫•斯泰纳已经找到了“恰当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在任何一个社会中都有大量的不同意见。不管在哪个社会,人们对于什么是“恰当的人生观和世界观”都有相当不同的意见。现代文明社会的一大特点(正是这一特点让我认为,人类社会在进步),恰恰不是人们已经对于什么是恰当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达成了共识,而是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对于这一点达成了共识,即只要不伤害他人,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而不会因为持与主流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不同的看法就被关进监狱或烧死。这就是现代文明社会的一个基本标志,即信仰自由,以及少数派的基本权利同样不受侵犯的宪法原则。


因此,教育的原则、内容和方法,始终是一个“三观”问题。而基于上述信仰自由原则和基本人权原则,在一个现代文明社会当中,持有不同世界观和人生观的人,应当有权让自己的孩子接受与自己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相一致的教育,只要这种教育没有违反法律的强制性规定(当然,也存在法律本身与宪法基本原则相抵触而需要接受违宪审查并予以纠正的情形,这是另外的问题)。由此导致的教育的多元化,对一个社会的健康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因为只有通过不同的尝试和相互比较,人们才有可能对何种教育以及与之相应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更为合理有所认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种文化才会呈现出生生不息,不断更新的活力和生命力,在世界性的竞争中才有可能立于不败之地。而一个社会如果只允许一种教育模式,实际上即是剥夺了人们的信仰自由,违背了现代民主国家的基本宪法原则,侵犯了现代文明社会普遍公认的基本人权,不仅没有资格称自己为一个文明社会,更是一种“挥刀自宫”,自毁长城的愚蠢之举。


三、当代中国背景下人们对于新教育的尝试和探索以及华德福教育高中阶段的意义


在改革开放已经将近四十年的当代中国,有一批人,一批家长开始对长期以来大一统的公立教育模式有不同的看法,出于让自己的子女有更快乐,更健康的人生这一至为朴素却极为根深蒂固,超越一切有形之法的情结和责任感,筚路蓝缕,开始了艰难而漫长的探索新教育模式的尝试。此种努力对于整个国家和民族的重大意义是无论如何强调也不为过的。如前所述,此种努力究其实质,是对原有之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反思和进一步探索。具体来讲,是这批人感觉到原有的教育模式是一种没有灵魂的教育模式,是建立在一种没有灵魂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之基础上的。在这种教育模式下,孩子们丰富的情感和心灵世界被漠视,他们存在的自身本有的意义被漠视。他们人生的价值,被粗暴而草率地用标准化的考试成绩、用是否能够在国内和国际的就业市场上找到一份体面的工作,用能够为资本家和权贵们创造多少利润,以及是否能够自己成为资本家和权贵来衡量。人生从一开始就变成了一场没有止歇的赛狗场。对人之理解的物质化和粗鄙化,人之精神世界的荒芜和萎缩,由此成为了这个时代已经日益凸显之种种危机,包括健康危机、生态危机和精神危机的根本症结之所在。


南山华德福学校170多个孩子的家长们,以及许许多多有意将孩子送到这里来上学的家长们正是或多或少,或清晰或模糊地意识到了上述危机,而开始或试图开始这一新的尝试。对于已经将孩子们送到这里来上学的家长们来说,可能大部分还不是非常清楚自己所做的事情的意义和性质。尤其是华德福教育在幼儿园阶段的重点是要让孩子们意识到这个世界是美好的,友善的,让他们在心中建立深切的安全感,从而使他们身体的发育尽可能少地爱到焦虑不安等情绪的影响,以为一生的发展打下良好的身体基础,在小学阶段的重点是要让孩子们尽可能地体验到这个世界的美,尤其是艺术的美,使他们的情感世界变得丰富、细腻和深沉。在这两个阶段的教育更多地是作用于人的道德感和情感之层面,而在这两个方面,人们多多少少都是生而知之的,并不需要太多的理性思考。然而高中阶段的教育则把教育与世界观及人生观之间密不可分的关联最为集中地揭示出来,因为这一阶段教育的重点直接就是一种清晰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形成,也即所谓的求“真”,以及一种有自觉的理想人格的确立。而这个问题可能正是这一帮对自己的子女的幸福怀有特别的责任感,也有勇气和担当去探索新的教育模式的家长们最缺乏准备,也最缺乏真正的共识的。


的确,他们所选择的华德福教育本身就蕴含着一种与国内原有教育模式不同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其理论基础即是华德福教育的开创者,斯泰纳博士提出的人智学(Anthroposophy),一门非宗教,但是认为人除其物质性之外,尚有精神性,并且致力于以科学的方法探索人之本质,尤其是其精神性的新的科学。然而,尽管人智学的基本观点,即人有精神性,几乎是每个人都能够认同的,对这一观点的具体内容,尤其是施泰纳博士所十分强调的发现和发展人之精神性的方法,却恐怕没有几个家长有深入的认识。而正是此种方法,使人智学成为一门科学,而不是信仰,也有别于佛家、道家、中医等过于偏重经验性的主观体验及其描述,在严谨性和体系性上则有所不足的传统。


四、南山华德福学校创校人黄明雨老师对华德福教育的态度


当然,在中国办华德福教育,其实质仍然是要探索一种更合乎人之本性的教育,而不是要把国外的华德福模式照搬到中国来。正如白石老人所说的,“学我者生,似我者死。”借鉴华德福教育显然也不能不加批判地一味模仿。事实上,南山华德福学校的创始人黄明雨老师作为一位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也对自己的文化身份有着极深切之认同与热爱的学人,其本身亦具有相当的主体自觉和文化自信。他的这种主体自觉和文化自信,在他的《我的求学经历》一文中有毫不含糊,非常清晰的自白。他认同华德福教育的一些基本理念,比如教育要支持到人的健康发展,尤其是精神发展;教育既具有普遍性,以超越民族、国家和宗教的人的普遍本质为基础,也应与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相结合等。他认为华德福教育是对科学主义,物质主义的超越,很了不起,但“它毕竟是在西方文化土壤中生长出来的,想完全摆脱理性主义思维模式的影响,几乎不可能。” 他进一步指出,我们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帮助人类回到正确的发展方向上来。我们关心的议题不再是‘人权’和‘科学’,而是比它们更为根本的‘学大’和‘用中’”。这也是“孔子一生努力的道路:‘大学’和‘中庸’之道”。他更是基于自己对中华文明的理解,总结出来“天下人生观”和“天下之学”,作为办教育的指针。只是,在这篇文章当中,他对“天下人生观”和“天下之学”的论述过于简略,只是简单地指出“要按照中国传统的人格教养来引导孩子”。


我很赞同黄老师这种鲜明的主体自觉和文化自信。的确,中华文明作为人类最古老的文明之一,几千年来绵延不绝,慧命相续,虽然因为种种原因没有发展出严谨系统的科学传统,无数先人的生命体验和探索结晶而成的智慧,不管是儒、释、道等传统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中医、武术、艺术等文化,还是国家治理、商业模式和生活方式等,都具有极为丰富的内涵,足可自傲于相对更为年轻的西方科学传统,而真正的中国人的精神生活,正如黄老师所推崇的民国大儒辜鸿铭以极富洞察力与情感的方式所论述的,亦远比西方的基督教传统之下的精神生活要更为通达与自在。而我自己也正是通过两年多来的静修,对辜鸿铭所描述的此种中国人的精神之成因有了更深的体悟,而对中华文明的优美与力量,有了底气十足的确信,也深信在中国办华德福教育,是不能放弃自己的主体性和批判力,并且要有在借鉴华德福教育的模式上结合我们自己的文化加以更新与超越的信心与魄力的。


但另一方面,我也的确感到黄老师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情怀有些过于浪漫和过于自信,而对西方文明的精髓,即科学和理性以及宪政与人权在人类历史上的意义,尤其是对于当下中国的意义缺乏应有的认知。姑且不论他所提出的“天下人生观”和“天下之学”内容实在过于含糊和粗略,更为关键的是,他的主张,包括他在别的文章里所显示出来的倾向,很明显给人以一种不加批判地恢复原有传统,尤其是儒家传统的印象。在一次和他一起吃饭讨论的场合,他颇为强烈地对“人类历史有一个进步的脉络”这一观点表示反对。既然如此,那么单纯地回到过去,回到传统也是顺理成章的。然而这在我看来同样是有失偏颇的。


五、我国的文化传统与西方文化传统各自的优势与弊端及其对于人类文明的不同贡献


我国的文化传统,不管是道家、佛家,还是儒家,都十分强调内心的主观体验和修持,强调“心证”。这尤其体现在儒、释、道的训练都以静坐为基础,佛家和道家更是以之为根本的修行和造就之方法。佛家“戒”、“定”、“慧”三学,内观静坐既是定学,也是慧学,是解脱成佛的必经之路。道家以修仙为目标,追求超尘脱俗,长生久视,也要从静坐养气入手。儒家的人生观更为入世一些,以养成内圣外王的君子为目标,追求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事功,但也是从格物致知,正心诚意入手,把“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作为日常的修养功夫。把内心的主观体验和修持作为人生的基本道路,把人格的转化作为人生的基本目标,在知识的传承方面必然要求“以心传心”,强调师生之间的人格熏染和情感联系,也因此会特别在意老师的权威和尊严,以及学生对于老师的敬重和服从。抽象而普适的概念性的知识体系的发展,反而不是学问的重点,甚至会被认为是一条错误的道路,比如禅宗所主张的“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由此造成的一个结果是,儒释道三家都在不同程度上不重视对各自之主观体验的互相验证,也不重视认识活动中的方法论问题。这固然有其优势,却同样有致命的弊端,即不同的研究者和修行者各自对于生命和世界的认知无法通过互相验证而去芜存精,彼此融会贯通,形成普遍系统,易于传播的知识体系,以及在最为理想的状态下,形成一种不容易僵化,具有开放性,能够一代一代不断更新的知识体系。随着儒、释、道三家各自的集大成者或开创者的权威地位的确立,他们更是被奉为教主,供上神坛,后人只有顶礼膜拜,亦步亦趋地模仿追随的份儿,而很难提出自己的不同看法,提出挑战和质疑则更为困难。儒、释、道三家之间虽然也有所谓三教合一的提法,但是各自的根本认识和主张还是有质的不同,三家各自的追随者绝大多数也都自以为正宗,视别家为外道旁门。真正能够将三家融会贯通,熔为一炉的大学人,大智者在中国的历史上凤毛麟角,屈指可数。因此,在中国几千年来始终没有形成可与西方的科学共同体相媲美的知识共同体。在人的认知活动领域没有发展出更具客观性的方法论,也没有形成以求真为最高价值的强大的知识共同体的情况下,各自为阵的知识团体也就很难取得相对于政治权力的独立地位,也无法对其形成有效的制约。我国历史上佛家和道家因其出世追求而基本上远离政治,偶有接近政治者,则往往沦落为权力之帮凶,儒家则因其入世态度而与政治权力结合太深,以至于政治权力在我国整个社会架构中几乎始终处于一股独大的地位,这与我国文化的上述特质是一脉相承的。具有这种特质的文化固然造就了少数通天彻地的大成就者、大修行者,在整个社会层面却始终无法将其最优美、最有力量的部分推广开来,反而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越来越封闭,越来越僵化,直到变得腐朽不堪,在历史终于发展到它不得不与羽翼初成,血气方刚的西方文明狭路相逢之时,一击即溃。


作为西方文明之结晶的科学传统则与此恰成对比。在我看来,基督教将人格与神格截然分开,把人格视为一种堕落,视为对原罪的处罚,彼此之间只有神格对于人格的启示,以及人格对于神格的绝对顺服,而无两者之间的通约与转化,这在很大程度上贬低了人格,也限制了人格的无限扩展。当人对于“神”的这种权威产生怀疑,开始试图将自己从“神”的绝对控制之下解放出来的时候,人拿起了理性作为武器。理性作为一种认识人生和世界的活动,其根本特征在于它强调方法,强调客观性。所谓客观性,究其实质指的是共同的可接受性。也就是说,我的个人的主观性认识和体验,只有当它也能够被别的观察者和研究者所认同,它才是客观的,是具有真理性的。由于理性要求人们以别人能够接受和理解的方式去说服他们,并通过这种方式检验自己的认识的真理性,它势必不能借助过于主观的内心体验,而要借助比较简便易行的手段,比如肉眼的观察,做实验、调查、统计等方法。西方文明相对于中华文明的所有优势和弊端,在我看来都直接或间接地与理性的此种要求有关。如果说中华文明取向于最理想,最完美的人格的话,西方文明则是要照顾到最不成熟,最不完善的人格。理性必须从人的很不完善的认识官能,即肉体性的眼、耳、鼻、舌、身出发,通过它们获得直接印象,再用稍为高级一点的认识官能,即意识来加以分析整合。意识用来对这些直接印象进行分析整合所运用的工具就是逻辑,尤其是形式逻辑,比如分类以及以分类为基础的抽象化和概念化。只有这样,研究者才有可能将自己的认识和体验最大限度地传播出去。如果说东方借助静坐默观以及心灵的启示获得的直觉式体验有可能直接获得对于世界之实质与全貌的了悟和洞见的话,西方则只能用理性这一小小的管道一点点地增加自己对于人生与世界的认知。而且,通过理性对人生和世界的认识至少一开始是局限于物质层面,很难突破物质层面进入到更为玄妙的心灵和精神层面。这其实正是西方近代以来物质主义倾向越来越严重,尤其在医学上几乎纯粹从物质层面来理解健康的另一个原因。也就是说,一方面,基督教传统将人格与神格完全隔离和对立起来,以至于人在对神的权威进行质疑的同时,也把对自己的理解完全局限在物质层面,另一方面,在理性的基础上形成的科学传统一开始只能从物质层面着手,只有经过很艰难而曲折的过程才有可能将自己的触角渐渐伸入心灵和精神的领域,就象人智学,以及西方的心理学所做的那样。


但另一方面,理性和科学作为认识世界的工具固然有着很大的局限性,却也有着直觉和心证所望尘莫及的独特优势。首先,理性和科学十分强调方法,把基于方法的可验证性看成是科学的标准,进而把可证伪性看成是科学的标准,也就是说,在科学看来,人类理性的所有认识结果都只是一种假设和猜想,而不是绝对真理,会随着人类认识活动的进一步深入得到纠正,甚至被推翻。因此,科学探索的结果,就是一个通过各种研究获得的认识不断深入,不断丰富,不断积累的过程。西方的科学传统在漫长的历史时期中积累了巨量的知识,并且这个知识体系还在不断扩展之中。人类知识的传承和积累,离开了理性的检验和梳理,是不可能实现的。同时,由于理性和科学把求真作为最高标准,对于知识的真伪之判断也有方法论上的标准与自觉,因而不容易受个人权威与门派之别的束缚,有可能形成庞大的知识共同体并且成为可以与教会和政府相抗衡的社会力量。


而在东方,不管是佛家、道家还是儒家,都强调所谓心证和自明,强调以心传心的知识传承,而不重视更具普遍意义的方法,也不重视学问与知识的互相验证,以至于教师个人的权威往往会主导和左右学生及弟子对于知识的探索。这一方面使得知识无法以不断被证伪的方式不断积累并形成系统与清晰的知识体系,有许多错误不实的观点可能几千年以讹传讹而不会被纠正,另一方面,学人之间在探求知识的道路也更容易受个人权威与门派之别的影响,从而阻碍了知识共同体在更广泛层面上的形成,难以成为一种独立的社会力量。


其次,理性和科学以求真为最高标准的精神还促进了人人平等的思想。平等的思想在欧洲的出现最早与宗教信仰有关,即是作为人人都有自由选择其信仰的原则出现的。而理性和科学的传统以学人之间平等对话、探讨和相互验证为前提,个人权威和门派的影响要弱很多。在人人平等和信仰自由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出了作为现代文明社会之标志的民主原则、人权原则和制约公共权力的宪政原则。这些基本原则的根本意义在于它们为每个社会成员自由地探索世界和人生的真相,自由地发展其创造力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从而不容易使一个社会的知识体系陷于封闭和僵化,而是有可能生生不息地推陈出新,呈现出极为活泼的生命力。这正是西方文明在近现代迅速崛起,并且所向披靡的根本原因。


六、理性和科学传统的弊端在当代社会的表现以及华德福教育的意义


当然,人类的历史发展到了现在,上文提到的理性和科学传统的弊端,即对人的理解仅仅局限于物质层面,已经越来越突出。当人对自身的心灵和精神层面缺乏认识,只是从肉眼及其它肉体感官看到自身的物质层面,就会因此产生存在一个所谓客观世界的幻觉。这种幻觉让西方的知识共同体,也即学术界越来越沉溺于抽象的知识体系的建构,而没有认识到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完全取决于观察者自身的意识状态,从而认识活动永远不可能是一个与主体状态无关的过程。认识世界的努力必然要求观察者不断重新认识自我并转化自我,甚至可以说是要求观察者不断将自我从人格向“神格”推进,完成一次又一次自我的提升与转化。建立在这种存在所谓“客观世界”之幻觉上的理性与科学活动必然导致这样一个结果,即在西方以及深受西方的理性与科学传统影响的文化当中,人的身与心之间的分离越来越引发各个层面的时代危机,包括健康危机、生态危机和精神危机。


构成华德福教育之基础的人智学作为西方之理性与科学传统之最新发展的最重大的意义,即是开始意识到人除了物质层面之外,还有心灵和精神层面。它们的现实性丝毫不亚于人的物质层面,甚至比人的物质层面更真实。而要认识人的心灵和精神层面,作为观察者的人不可以想象自己是一个与认识对象无关的局外人,不可以认为只有这样才能保持客观性,恰恰相反,观察者只有将自己的整个身心投入认识过程之中,通过不断挑战和发展自己之心灵与精神的广度与深度,才有可能对人的心灵和精神,事实上也就是自己的心灵和精神之性质有不断深入的认识,而在这个过程中他/她也对这个原本以为是纯然客观,纯然物质的世界本身的精神性有不断深入的认识,并且也正是通过对这个具有精神性之世界的改造和转化,他/她才有可能不断深入地认识这个世界,尤其是这个世界的精神性。在这个过程中,物质与精神、主观和客观,主体和客体,事实与价值,实然与应然,这些本来貌似不可通约的范畴,将被发现只不过是同一个硬币的两面而已,其区别只是在于,我们从何角度看这个硬币。


七、人智学与华德福教育相对于我国传统文化的优势与不足


应该说,人智学对于人和世界的精神性的理解及其所指出来的从事人智学研究的方法和道路,事实上也是一种自我修行之路,与中华文明,尤其是与佛家和道家的传统是一脉相承的,有着天然的亲缘性。这正是为什么华德福教育在中国如此受欢迎,短短十来年内即在全国各地如雨后春笋一般蓬勃发展的根本原因。然而与佛家和道家单纯从直觉入手的方法不同,人智学同时也是西方的理性与科学之传统的产物。人智学的创立者施泰纳博士尽管本人在幼年时即有一些常人所没有的特殊禀赋,与这个世界的精神层面有着更为直接的沟通,在成年之后却是一直致力于从理性和科学的角度探索这个世界的实质,也极为强调自己所开创的人智学乃是一门科学而非信仰,是任何人凭借自己的理性,按照一定的方法都可认识和掌握的。在这个基础上,人智学的确对于人类认识和发展自己的精神自我提出了一个科学而严谨的理论体系,这就使得它相对于中华文明的佛家、道家和儒家传统更具有现代性,更容易被理解,推广和普及。同时,它也与现代文明社会的基本框架与标志,即人权和法治原则是完全兼容的。另一方面,相对于儒、释、道源远流长的丰富实践,人智学发展至今所形成的体系又无疑要单薄许多。就拿以人智学为基础形成的人智医学来讲,其相对于在道家思想基础上形成的中医,在精妙程度上仍有很大的差距,且仍然并未完全摆脱西方医学物质主义的窠臼。又比如人智学虽然对人的能量层面有所认识,提出了以太体(又称生命体)的概念,但它对人的能量层面的具体性质、活动和功能,以及与人的健康之间的关联的理解仍然相当薄弱,远远无法与道家和中医在几千年的实践当中在这方面形成的丰富认识相提并论。


八、我们应当重视华德福教育固有的理性和科学的传统,同时用中华文明的丰富内涵加以转化和更新


目前,国内的传统教育体系越来越严重地陷于灵魂缺失,几乎完全无视受教育者的精神发展和健康人格的养成。在大学之前的教育片面以考试成绩和升学率作为教育成败的标准,大学教育则几乎完全以培养能够有效创造利润的劳动机器为目标。其结果势必造成受教育者人格的畸形发展和萎缩,造成整个社会知识体系的唯理化和自我封闭,进而引发日益严重的精神危机及其它各种危机。在此种背景下,从西方引入对教育和身心健康之间的密切关系有深入认识,注重人的精神成长,并且已经初具规模的华德福教育可谓正逢其时。然而,基于上述分析,在我看来我们对待华德福教育比较恰当的态度是一方面要充分理解其内涵和意义,充分吸收其在科学和理性方面的优势,为孩子们的心灵和精神的发展提供最大限度的支持,避免原有的儒、释、道等传统在人格养成模式方面的弊端,即直觉有余而理性不足,另一方面,又可凭借儒释道传统数千年流传下来的丰富遗产,对来自西方的华德福教育加以补充和更新,发展出能够充分发挥华德福教育和本土文化资源之长而避免其各自之短的新型教育模式,促进东西文明的融会贯通,也为中华文明的转型与更新孕育新的文化种子。


正是因此,我感到黄明雨老师对于华德福教育本有的理性主义特质的忽视,对西方文明对于人类精神史的重大贡献,即‘人权’和‘科学’的忽视,是有失偏颇的。理性不足,是中华文明的主要短板。因为理性不足,中华文明对于人生和世界的本质固然有着极为深刻的洞见,却不能一代一代在此种洞见基础上发展出严谨系统,能够自我更新,并且易于普及以造福全社会的开放性的知识体系,也没有发展出切实可行的民主、人权与法治的制度,以至于中华文明在近代与西方文明的竞争中败下阵来。这个理性不足,人权没有保障,法治不健全的状态,至今仍然没有得到充分的纠正。事实上,一个社会的法治发展的程度,恰恰就是这个社会的理性发展程度的标尺。法治要求一切重大的社会争论,经由中立的立法和司法程序,通过辩论与协商的方式去解决,而不是交给某个权威以一种无法验证和讨论的方式去定夺。我国的立法和司法状况,以及相应的社会意识状态离这样的目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这种情况下轻言内涵并不清晰的所谓“学大”和“用中”,无视理性、科学和法治意识的继续培养和发展的必要性,很容易重蹈历史的覆辙,陷于威权主义和自我封闭。黄老师在其“我的求学经历”一文中提到他对于同性恋的态度,认为“男人娶男人,女人嫁女人,违背天地之道”,而“一些国家立法维护同性恋者的权利,更是人为制造出来的闹剧”。在我看来,这种对于“天地之道”的认识未免有些过于自信,过于相信自己内心的直觉,而对于人性的微妙复杂缺乏足够的认识和尊重。而这种过于自信,武断地下结论,以一己之见代表所谓“天地之道”的态度,恰恰是中华文明到了近代陷于僵硬封闭和衰落的根本原因。人权和法治的精髓,正是清醒地认识到没有人,没有哪一个团体可以声称自己已经掌握了全部真理,足以对别人的人生做最好的安排,因而主张一个人的行为只要在普遍性的法律范围之内,就应当允许并得到保护。如果对于理性和科学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出来的人权和法治的意义理解不够,在现代社会背景下办教育很容易培养出僵硬固执,缺乏理性和民主精神的个性出来。


另外,我固然同意黄老师在孔子的“大学”和“中庸”之道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学大”和“用中”的理念,但是我还没有看到黄老师对这两个理念之具体的方法和道路有深入的阐述,显得过于弘大,宽泛,没有实质的内容,对于具体的教育和教学的展开难以提供有效的指导。而经过这两年多来自己结合儒、释、道,以及人智学和华德福教育、中医、心理学、法学和哲学的研究以及静修实证,我越来越意识到人的健康和身心发展是以“身体(形)”、“能量(气)”、“情感(心)”以及“自我理解(神)”这四个层面为支柱的。在华德福教育体系当中,七岁之前的幼儿园阶段教育的重点是孩子们身体的发育,七岁到十四岁的小学阶段教育的重点是孩子们情感的陶冶,而从十四岁到二十一岁的高中阶段教育的重点则是孩子们的自我理解,也即恰当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养成阶段。在这三个阶段当中,不管是身体的发育、情感的陶冶,以及恰当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养成,都需要足够的能量,也即是气的支撑。“气”,在华德福教育当中被称为“以太体”,通过沟通人的物质身体、情感,也即心理学上所说的潜意识层面,以及自我意识,也即人的意识层面,不仅维护和保障人的健康,也推动人不断去发展和完善自己的精神自我,也即人格。如果说在幼儿园和小学阶段,可以分别通过为孩子们提供安全优美的生活和学习的环境,通过让其在内心体验到安全和美来从能量层面支撑到他们的发展的话,到了高中阶段就有必要让他们对自己的能量层面及其与自己的身体、情感和精神自我之间的关联有更为自觉和理性的认识,并学会运用此种知识来保障自己一生的健康,为一生的探索和成长提供充沛的能量支持。而这恰恰是目前的华德福教育,包括欧美的华德福教育所缺乏的。在中国,我们得益于中华文明的儒释道传统,尤其是道家和中医对于气的认识,可以把这方面的理论学习和实践列为高中阶段的教学大纲的一个基础部分,以帮助孩子们对自己身心的实质获得深入的理解。


九、我对华德福教育高中阶段的培养目标的看法


黄老师在“我的求学经历”当中认为,“当前的高等教育(无论国内国外),遇到了它自身无法克服的障碍。现行的大学无法帮助学生养成恰当的人生观、世界观和宇宙观。”,并且指出把孩子送到大学去,“不仅浪费时间和钱财,更严重的是孩子通过当前高等教育形成的思维模式将来需要花很大的力气来帮他突破和解套,学历越高越难治,实在有点可惜。”虽然我自己高中毕业后从大学一直读到博士毕业,但我十分认同黄老师的这个观点。国外的姑且不论,至少国内传统体制下的高中教育和大学教育在我们看来都不是以一种恰当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为基础的。高中教育已经全面沦为为大学输送生源的预备学校,变成了没有灵魂,压抑人性的智力训练场,把升学率作为压倒性的办学指标,而不是致力于帮助孩子们为一生的可持续发展进行人生观与世界观方面的准备。而在大学阶段,由于其深受西方科学主义的学术传统的影响,教师和教授们一方面被只注重抽象知识的学术评价机制所绑架,几乎把在国内和国际上的各种学术刊物发表文章看作是做学问的唯一目标,另一方面也把在课堂上讲解和灌输与人生和人心基本上无关的抽象的知识体系当作自己的全部职责。这些还算是少数比较有良知,有责任心的教师和教授们的情形,而能够关心和帮助年青人找到自己人生的道路和意义的教师和教授们即便是有,也属凤毛麟角。在这种情况下,自我意识开始觉醒的大学生们很容易面临精神空虚,不知人生的意义和目的到底在哪里的迷惘和困惑,往往在大学毕业许多年,甚至成家立业之后,仍然找不到些许生命的实质感,越来越陷于健康和精神方面的危机。


因此,在我看来华德福教育的高中阶段的确是不应该把帮助孩子们进入到某个大学,至少是国内的某个大学作为主要目标的。在华德福教育体系当中,十四到二十一岁高中阶段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帮助孩子们树立恰当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即所谓“求真”的阶段,也是其独立的自我和人格养成的关键阶段。当然,在一个人自我意识刚刚开始觉醒的最初七年,不可能让他/她洞察世界和人生的全部实相,但是在这七年当中完全可以帮助他/她养成有效地探索世界和人生的基本方法和素质。这些基本方法和素质包括独立思考和学习的能力,与人沟通与合作的能力,维持自己身心平衡的能力,勇于探索和挑战自己的勇气等等。在我看来,所有这些基本方法和素质最终都可以归结到对我在前面提到的对自身“形、气、心、神”四个层面的基本理解以及自觉而灵活地发展与平衡自己这四个层面的能力。如果说在高中之前孩子们主要是在教师和家长的安排下无意识地去发展与平衡自己的这四个层面,到了高中阶段就要帮助孩子们有意识地去认识自己的这四个层面,并且能够在生活和学习中练习如何有自觉而灵活的发展和平衡自己的这四个层面,从而具备将来在离开学校,进入社会之后结合自己的生活和工作继续不断推进自己在这四个层面的平衡发展,为持续一生的精神成长奠定基础。


因此,华德福高中教育的目标,不应是帮助孩子们为上大学做准备,而是为帮助孩子们在高中毕业之后直接进入社会开始独立的人生旅程做准备。孩子们在高中毕业后可以上大学,也可以不上大学,但那应当成为他们自己的选择,而不是家长的安排。如果他们想上大学,学校和家长也可以为他们提供支持。毕竟,在目前的社会条件下,有些职业,比如医生、律师、会计师、工程师、大学教授等,不管在国内还是在国外,都是以获得一定的高等教育的学历和学位为条件的。但是在此之外,还是有非常大的空间可供有创造力的人在高中毕业之后直接去体验和施展,包括成为伟大的企业家、艺术家、文学家和思想家,而不一定非要走上大学这一条路。


沿着“形、气、心、神”平衡发展这条路,一个人有可能把自己一生的身心健康抓在自己手里,并且能够实现持续一生的精神成长。事实上,一个人也应当把持续一生的精神成长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现在一些华德福的家长会认为只要孩子们开心快乐就好,哪怕是做一只“快乐的小老鼠”。对此我想说,孩子们在经过了华德福教育之后自己选择做一只“快乐的小老鼠”固然没有问题,但是华德福的高中老师应当具备帮助孩子实现一生的精神成长的素质、知识和能力。另外,在帮助孩子具备此种素质和能力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个家长与孩子共同成长的问题。孩子的成长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而是需要教师、学校、家长、社区以及社会的协同配合,而其中对孩子的成长直接发生影响的则是教师和家长,而家长的重要性还要大于教师的重要性。如果说在幼儿园阶段和小学阶段,华德福学校的家长凭借自己质朴的对于善与美的感受和理解,足以支持到孩子的身心健康的话,到了高中阶段,面对孩子在精神上形成独立自我的需求的挑战,如果家长对于世界和人生的实质缺乏恰当的理解,同时其本人也已经不再关心自己的精神成长,他们将不仅无法为孩子在高中阶段的成长目标的实现提供支持,而且本身会成为孩子们在精神上进一步成长的最大障碍。这正是为什么华德福教育的一大特色是从一开始即把家长卷入到孩子们的教育当中来,并且在高中阶段在这方面的要求更为突出的重要原因。


从这个角度来讲,华德福教育本身也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而是与整个社会与文化的转型与更新息息相关的。孩子们的精神自我的成型与发展,不可能通过抽象的知识学习实现,而必须要在结合理论与实践的反复练习当中完成。在高中阶段,学校、家庭乃至社会要为他们提供尽可能多样化的社会实践机会,使他们通过头、心、手相结合的体验过程,不仅仅是在意识层面(神),而且在要身体层面(形)、在能量层面(气)、在情感层面(心)理解课堂上学到的所有知识的意义。只有这样,他们学到的所有知识才不容易变成机械僵硬,没有生命的教条,而是成为他们整个活生生的生命的一部分。如果我们这样来理解学习和教育的实质的话,面向孩子的教育势必也会对教师、家长、社会乃至整个文化发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因此,现在我们可以回到这篇长文起始的那个观点,即“我们能够繁衍并拥有后代这件事最为重要的意义在于,对另一个生命负有完全的责任这种意识和情感让我们有可能真正跳出狭隘的自我去反思自己,反思生命,反思值得一过的人生应该是什么样子”,或者用黄明雨老师的话讲,我们正是被“孩子们的小手牵着”,才会有足够的动力和勇气去面对、反思和挑战这个世界上一切不公正、不道德、丑陋和荒谬的东西,包括自己身上那些丑陋和荒谬的东西。被孩子们的小手牵着来到昌平辛庄安家落户办教育的老师和家长们,以及全国所有其他和他们一样关心自己孩子们的健康快乐并决心为此采取行动的人们目前正在做的,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事业,发端虽小,意义无限。我作为他们当中的一员,每一天都感到快乐和骄傲。对于南山华德福学校目前正在进行的高中筹备工作,以及她的未来,我谨以此文馨香以祝之,并愿与之风雨同行。

(完)


金振豹博士,作为独立学者和修行者,从事儒、释、道传统文化,中医、人智学、心理学、法学、哲学、宗教、教育、社会发展和文化重建领域的研究以及静修的培训和推广工作,为位于北京昌平辛庄的三和静修中心以及三和文化发展有限责任公司的负责人,亦为此“静修与养生”公众号的作者和管理者。如喜欢本文,欢迎对金振豹博士的研究给予支持,款多款少,均表谢意:支付宝账号:jinzhenbao@hotmail.com;账号:工商银行北京分行新街口支行,账号:6222 0202 0010 3035412。

联系方式:微信号:leojzb;手机:13693248706.


普及静修知识与方法;
探索身心健康之奥义;
支持心灵成长与更新;
促进同道交流与分享。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