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从人智医学看东西方文化的融合——第二次参加歌德馆医学部人智医学培训心得(一)

金振豹 静修与读书 2022-01-06

疾病,不管是生理上的,还是心理上的,不是一个孤立的,我们无需对其承担个人责任的事件。它不是偶然降临的不幸,而是一个信使,一个证据,把我们此时此刻的生命状态,不仅肉体的状态,还有能量、情感和精神的整个生命状态揭示给我们。就象感冒和发烧并非只是我们偶尔不慎受凉的结果,而是揭示着我们的内在相对于我们所处的环境和外在条件的不足与虚弱。抑郁和焦虑同样如此。


把疾病与包括人的精神在内的整个生命状态相联系,并不是对疾病做道德上的评价和判断,把疾病看作是一种报应和谴责,而是把疾病放在更为广阔的坐标系中去理解。这个坐标系不是只有物质和肉体的维度,而是一个也覆盖能量、情感、精神,乃至病人的人生经历,以及与之相关的环境、社会与文化各个维度的立体与综合的体系。如果我们这样来理解疾病,对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将不再仅仅是通常意义上的医学的任务,而是也会引发哲学、教育、文化,乃至艺术、宗教、社会、政治和法律等方面的思考。前不久去世的温州知名中医潘德孚老先生,虽为出身草根,无需通过著书立说发论文在学术圈里混饭吃的民间中医,却在晚年医术愈精,名声远播之际把大量精力放在从中西医之差异、医疗体制和文化社会的角度来思考疾病和医疗问题并寻找出路,可为一例证。人们可以对医学做狭义的理解并努力更为精确地认识疾病的物质过程。但作为医生,需要有能力从更为广阔的层面来理解疾病和病人并提供治疗的帮助和建议。有许多人会觉得这样的要求太过严格和理想化,不切实际。但是这正是医生这个职业的得天独厚之处:它能够把我们引向对人性,对社会和文化不断深入的理解和认识,并在此过程中与越来越广阔的世界建立连接。


也就是说,一门真正意义上的,致力于人的健康的医学,应当有能力从尽可能全面的角度关照人这一存在的身心问题并至少为之提供可行的建议和指引,如果无法直接予以消除的话。人智医学正是一种在这方面有着明确的自觉意识的医学。它不仅因此而区别于只关注疾病的物质过程的西医,也区别于常常将自己局限于只从能量和经络层面来理解疾病的中医。而这正是当下国内中医发展面临的严重短板。人智学和在人智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人智医学伴随着华德福教育进入中国并为越来越多的人群所认识和接受,对一种本质上以整体主义(holistic)为原则的健康和医疗观念的普及,意义重大。而更重要的是,它所坚持的科学和理性的传统以及在精神和灵性领域对此种传统的革新与运用,为东西方文化的融汇与贯通开辟了道路。


自2012年起,由位于瑞士多纳赫的世界人智学运动中心歌德馆医学部(Goetheanum)提供的国际性的五年制人智医学培训课程——国际学士后医学培训(IPMT)由北京南山华德福学校引入中国。该课程每年进行一次为期一个星期的集中培训,主要面向正在实践华德福教育的老师、家长、医生等。各期的主题略有不同,但基本都包括人智医学基本理论,尤其是人智医学之区别于传统病理学(pathology)的健康原理学(Salutogenesis)导向,以及艺术治疗,包括在人智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结合运动、音乐和语言艺术的独特艺术形式——优律诗美(Eurythmy,又译为“音语舞”)训练、音乐治疗和语言治疗。此外还有儿童发展和观察、植物观察、家庭护理,乃至涉及人和自然之关系的,以恢复土壤活力为基础的生物动力农业(biodynamic agriculture)、基于人智学的经济和社会理论以及社区建设和领导力等板块。各期可以自由参加。我2013年开始接触人智学和华德福教育,2014年7月参加了IPMT第三期的学习。刚刚结束的7月27到8月3日的第五期,也即IPMT在中国的首轮五年制课程的最后一期,是我第二次参加这个课程。


2014年7月份第一次参加人智医学培训让我对人智学的实际应用有了直观的认识。IPMT培训的灵魂人物,歌德馆医学部负责人米凯拉博士(Dr. Michaela
Gloeckler)每天早晚的演讲尤其让人脑洞大开。那次参加了人智医学培训之后,我写了一篇总结性的文章,“人智学和人智医学”(见本公众号2014年7月31日文章),对人智学和人智医学做了现在来看仍然比较精当的介绍,并指出人智学“提供了一个关于人类精神成长的更为全面与综合的知识结构和图景。我迄今为止对于法律的理解,对于爱和精神成长的理解,对于气、经络和儒释道传统的理解,都可以被整合到这样一个知识结构当中。”


三年之后再次参加人智医学培训,除了想进一步了解人智学和人智医学之外,更多了一份将人智学和人智医学与我国的精神和文化传统,尤其是中医进行比较的意识。七天从早上8点到晚上8点半的密集学习下来,收获和启发仍然十分丰盛。米凯拉博士的演讲则仍是这些收获和启发的主要来源。人智学和人智医学的核心关注点是人的精神转化和自由,因而在很大程度上超越了一种问题导向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不是将自己局限于对人这一存在所面临的问题、挑战和危机的理解和应对,而是把目光转向人性当中更为本质的,孕育着无限潜力和可能性的精神性,致力于对此种精神性的理解和发展。在这一点上它不仅区别于病理学导向的,很大程度上局限于物质层面的现代西方医学,也区别于精神分析和存在主义导向的心理学,甚至也区别于以人生即痛苦为出发点,并以解脱为最高目标的佛家思想,而更接近于对生命持更为积极和乐观之态度的道家和儒家的传统。米凯拉博士今年已经七十岁,却仍然有着出奇充沛的精力。据我这次参加的社区建设和领导力板块的讲师亚历山大的介绍,她作为IPMT培训的负责人,每年要去约二十个国家组织培训,每个国家要花去约八到九天时间。这意味着每年将近两百天在世界各地旅行,并且每天会有一两百封邮件进入她的邮箱,而这还不算她作为歌德馆医学部负责人承担的其他工作和职能。在这次培训期间,这个看上去瘦小精干的老太太跟往常一样,除了每天早上在优律诗美练习之后对接下来的活动作引导性的演讲之外,晚上七点半到八点半给全体学员做一场演讲,围绕着人智学对人的基本理解,分享她对于人的命运和自由,对于人与自身、自然、社会和宇宙的关联,对于自由、平等、博爱分别作为文化教育、政治法律和经济这三大社会领域的根本性价值的意义及其与个人之精神成长的关联的理解。语言机智幽默,旁征博引,让几乎各个层次的学员都时时有悠然心会,茅塞顿开之感。这样一个如此有智慧和活力的个体所呈现出来的精神状态及其所达到的自由之程度,可谓人智学作为以生命状态之转化为核心的精神科学一个很有说服力的例证。


与之相对照,基本上只局限于个体的能量和经络系统的中医的不足之处就变得很明显了。总体上来讲,作为我国精神传统之核心的道家、儒家和佛家都倾向于从人自身的本性当中寻求终极的精神性,而否认或不太重视外在于人的精神性。此种传统容易导致人们片面强调自我的修炼和转化,而不太有利于超越性和普适性的精神价值和规则的形成,也不利于可验证的科学方法的形成和发展。体现在中医方面,虽然作为中医之基础的道家思想也有对于精气神一体关注的内容,但是国内中医发展到现在,基本上只在能量和经络层面打转,不太重视精神和灵性的层面,对于医疗的伦理性也缺乏足够自觉的意识,而伦理性恰恰是人之精神性的关键内容。相比之下,人智学和人智医学是在西方的基督教文明和科学传统的大脉络下发展起来的,沿袭了基督教对外在的、普适性和超越性的精神价值,包括伦理价值的强调和科学传统对于可验证的理性方法论的要求。(未完待续)


金振豹博士个人文集《疾病——成长和转化的契机》(含金振豹博士自2013年以来在静修、辟谷、儒释道传统文化、人智学、华德福教育、中医、心理学、非药物的身心疗愈、宗教比较等方面的实修和研究之基础上所写文章精华七十七篇)打印本可以邮购,60元一本,如需邮寄为65元一本。有欲购买者请加金振豹博士个人微信(手机号和微信账号:13693248706)联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