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天龙 ,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校长,1964年生于山西芮城。分别于1984年、1987年、1996年在太原理工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和浙江大学获工学学士、硕士、博士学位。1998年至2002年在澳大利亚Curti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Murdoch University进行博士后和客座访问研究。
荣获首批新世纪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模范教师、中国侨界创新人才贡献奖、广西教学名师、广西优秀专家、广西高校杰出科技人才、广西优秀留学回国人员、广西侨界青年杰出人物、广西“十百千人才工程”人选、广西高校跨世纪中青年学科带头人、电子工业系统优秀教师、电子工业部优秀科技青年等;兼任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离散智能计算专委会副主任委员、教育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计算机科学》《计算机教育》杂志编委。
主要研究领域为软件工程与形式化方法、知识工程与符号推理、协议工程与移动计算等。近年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863计划项目、国防预研重点项目等30余项;出版学术著作《有序二叉决策图及应用》《软件开发的形式化方法》和《网络协议的形式化分析与设计》等3部,研究生/本科生教材《离散数学》(“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软件工程》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方法论》等3部;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发表学术论文130余篇; 国家级精品课程、国家级特色专业、国家级教学团队、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负责人;获国家级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级高等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一等奖2项。
编 者 按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简称“桂电”)是一所电子信息特色鲜明的地方院校,建校50多年来,为国家、行业和地方培养了大批人才,特别是桂电计算机专业,创建30多年来成绩斐然,在国内外享有盛誉。作为桂电校长、教育部计算机类专业教指委副主任,一位计算机学科的领军人物,古天龙教授一直致力于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倡导创新教育,推动成立创新学院、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创建了广西高校课程联盟“广西漓江学堂”,为国内地方高校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起到了引导作用。
岁末年初,正值国家“十三五规划”开启之际,带着对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未来更美好的期待,《计算机教育》杂志主编奚春雁(以下简称奚)在山水旖旎的桂电校园里专门拜访了古天龙校长(以下简称古),下面是他们的对谈。
古校长好,在目前创新驱动大环境下,您认为计算机类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方法是怎样的?
计算机的产生和计算机技术应用本身就是一大创新,对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当前,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大众创新、万众创业”风起云涌。在此大环境下,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需多样化,国家需要不同类型的人才。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的高校,应倡导“能力导向、校企协同、创新驱动”,侧重于学生的计算机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综合应用(包括创造性应用),培养具有计算思维能力、复杂工程问题解决能力、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要重视学生理论结合实际能力、综合实践能力、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要理清支撑人才培养方向所需知识体系的课程知识点,实施有机衔接、知识点汇集的课程体系框架下的课程建设,形成真正符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的课程内容;要加强工程实践教学环节,通过综合性工程实践教学体系设计,加强学生的综合工程训练,促进学生创新思维习惯的养成,激发学生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创新意识。
作为计算机类专业教指委副主任,您一直在大力推动MOOC课程建设方面的工作,您认为MOOC对未来高校计算机学科人才培养模式是否会产生革命性的变化?
MOOC 是信息技术和现代教育相结合的最新产物,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知识传播模式和学习方式,这与以往的网络教学有着本质区别,受到包括美国、加拿大等发达国家的一些著名大学的重视。目前国内一些高校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也在进行积极尝试。MOOC对未来高校计算机人才培养模式带来的革命性变化是不言而喻的,这种变化不仅仅是计算机教育技术的革新,更将是教育观念、教育体制、教学方式甚至人才培养过程等方面的创新。
从各学科专业的共性角度而言,MOOC的开发与应用使得情景化教学成为可能,教学场所不再拘泥于教室,教师授课模式、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学实施形式的变化将引发教育理念和教育体系的全面更新和调整,优秀人才的遴选与培养方式也将发生深刻变化。高校可以通过MOOC在线教育平台拓展教育资源渠道,弥补应用型师资不足的问题,同时促进教学研讨交流,提高师生教与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产生新的人才培养效果。
作为大学校长,您对高中教育有哪些期望?您怎么看大学教育向高中教育延伸?
现阶段高中教育对知识传授和掌握的重视大于对能力培养的重视,一些学生进入大学后出现缺乏专业兴趣、不适应大学生活、发展后劲不足等问题。对于高中教育,我认为应当积极关注与高等教育衔接的问题,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尤其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大学与高中相比有着更为丰富的资源、更加广阔的信息来源,涉猎的知识领域更为广泛,涉及的学习方法更多,更多地强调主动学习。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方式、学习方法、校园文化等是可以向高中教育延伸的,而信息化途径将是大学教育向高中延伸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突破口。从知识获取的角度而言,信息化教育手段的引入、现代化科技手段的充分利用,会拓宽师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对于学生思维的拓展、能力的培养等都是有益的。从教育模式的拓展上看,信息化教学手段、多样化的教学方式的运用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趋势。网络平台的出现,加快了大学与中学的资源共享尤其是信息共享,为中学生参加大学水平课程的学习甚至获得网络学分提供了很多便利。
作为国内四所电子科大之一,您觉得在创新人才培养和教学改革方面,桂电有哪些特点和优势?
作为国内四所电子科大之一,在创新人才培养和教学改革方面,我校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和优势:
您长期从事软件开发形式化方法的研究,要提高我国软件工程本科专业人才的质量,您认为形式化方法是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吗?
形式化方法是基于严密的、数学上的形式机制的系统研究方法。客观地讲,有了数学的应用,就有了形式化方法。从计算机学科角度,一般认为形式化方法是始于20世纪60年代末的Floyd、Hoare和Manna等在计算机程序正确性证明方面的研究,当时由于“软件危机”,人们试图用数学方法证明计算机程序的正确性,这些方法后来发展成为各种程序验证方法。由于受程序规模限制,这些方法并未达到预期的应用效果。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在计算机硬件设计领域掀起了形式化方法的学术研究和工业应用的热潮。学术界和工程界的研究人员开展了大量的工作,建立了许多较为成熟并进入应用的形式化方法相关的理论、方法和技术。从广义角度,形式化方法是计算机应用系统(软件、硬件、软硬件混合)设计、实现及维护的系统工程方法。狭义地,形式化方法是离散数学、数理逻辑、抽象代数等计算机学科基础理论和计算机应用系统开发的结合,是指导计算机应用系统的工程化开发的方法和技术。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形式化方法的教育引起了欧美计算机教育界的高度重视和关注。英国、德国、法国、意大利、荷兰、西班牙等国家的高校相继为研究生开设了形式化方法方面的课程,并推广至本科生教育。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美国开展了形式化方法教育研究,并在美国顶尖的35所大学的计算机学科实施了研究生和本科生的教育实践。2004年5月,IEEE-CS和ACM联合任务组提交了CCSE最终报告,在该报告给出的SEEK中,“软件的形式化方法(Formal Methods in SoftwareEngineering)”被单列为一门必修课程(序列号为SE313)。CCSE最终报告的推出,对计算机学科相关专业的形式化方法教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计算机及其应用系统是计算机学科相关专业分析、设计及研究的对象,形式化方法是这类对象分析、设计及研究的核心科学方法之一。科学思维与科学方法培养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基础和前提。如何有效地实施形式化方法教育,是计算机学科相关专业人才培养和教学改革中值得探索和实践的重要课题,我在《中国大学教学》和《计算机教育》上曾发文介绍和讨论。
形式化方法能严格和精确地揭示各种形式化规律,规范相应的形式化规则,培养训练学生的形式化思维(计算思维的一个重要方面),提高工程设计和实施的抽象能力。因此,加强对形式化方法的研究和应用,对提高我国软件工程专业人才的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形式化方法教育是提高我国软件工程专业人才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
桂电的学生在全国电子设计竞赛中一直成绩优异,请您谈谈在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
我校一直重视实践教育,突出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学生在全国电子设计竞赛中屡获佳绩,曾获全国最高奖——索尼杯,今年获得一等奖数目名列全国参赛高校第一。学校在如下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促进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重要举措。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特别强调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作为校长,请您介绍一下这方面所做的工作和取得的成果。
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学校坚持“创新之根在实践,创业之魂在创新”的理念,采取了如下一些措施:
(本文详见 2016年第3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