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CI | 每一个超融合的落地,都是对SDS的降维打击
早上看了一篇存储大V西瓜哥写的有关软件定义存储的文章,让我对SDS的市场数据有了一些了解。
我平时不怎么看Gartner的分析报告,但接触SDS也有好些年了,文章让我感觉技术选型和市场格局存在不小的偏差。
正巧打算写一篇有关超融合架构(HCI)的文章,顺便换个视角谈谈我对SDS的一些看法。
IT圈的“直播带货”
2013年,我司进行数据中心迁移,决定跟VMware在数据中心建设上展开战略合作,计划打造一个云数据中心,不过那时的云计算虽有概念,但远没有像今天这样成熟。
在接触VMware的过程中,无意间知道了一家叫Nutanix的公司,那时Nutanix刚进中国不久,市场和品牌都还处于培育阶段,知名度太低,记得当时为了找厂商做技术交流,都费了半天劲。
我们的VMware虚拟化平台大规模采用了HP的刀片服务器+IBM的SVC和XIV,这种虚拟化引擎和虚拟化存储组成的双活架构在当时算是比较先进的设计。
但当跟Nutanix交流之后,我知道我们在架构上已经过时了,说心里话,那种感觉并不好。
考虑到数据中心迁移项目时间紧,任务重,稳定高于一切,站在审慎的角度,引入超融合的时机不成熟。
所以,对于Nutanix这种超前的,先进的技术架构,只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不过,那次交流给我印象最深的却是,所谓的售前阶段变成了一段制作精良的视频动画,让你一看就明白,一看就动心。
套用今天的场景,就是直播带货!唯一的差别是少了网红叫卖,没有点击下单,成功在我心里种了草。
“消费升级”的新基建
我们的VMware虚拟化平台是基于传统SAN架构搭建的,怎么说呢,这种传统的系统集成项目存在不少局限性,比如采购成本高、升级扩容慢,管理难度大,而这种痛点,正是超融合架构所津津乐道的,它擅长的场景。
在数据中心投产后的几年,我们的确在VMware虚拟化平台的运维过程中遇到了不少困扰,为此计划在后期扩容时进行升级改造,此时超融合又重新回到了视线之中,当然也少不了向云的转型。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不过此时,超融合领域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出现了很多新增了很多玩家,比如专注于超融合的国产龙头SmartX,还有像DELL和华为这样的大厂,甚至还有是从安全跨界而来的深信服,都纷纷加入到超融合的竞争行列中。
最后,我们在混合云中部署了一定规模的超融合产品,算是完成了超融合的消费升级,拔草出真知,也算切身感受了超融合的美好。
Nutanix重新定义HCI
一家行业头部公司,除了技术领先,还有一点很重要,就是关于行业标准的制定和趋势的引领。
最近,听闻Nutanix把超融合的定义给改了,从Hyper Converged Infrastructure改成了Hybrid Cloud Infrastructure,让人不由感叹词汇的妙用,HCI直接就跟混合云对上眼了。
虽然只是文字游戏,但表明了Nutanix作为超融合行业领导厂商的一种态度,以及未来的发展定位。
混合云中的“新基建”
超融合架构简单,一组标准的服务器,通过高速网络互联,使得计算、存储和网络融为一体。想象一下,在幽暗的数据中心内,整齐排列的服务器,不断地闪着蓝光,数据通过网络在服务器间高速地流动着,但却有一种寂静的美感。
经过多年的市场推广,从超融合的客户案例里可以看到,在服务器虚拟化、桌面VDI等传统数据中心的私有云场景中已经应用非常成熟。
另外,目前基于Intel傲腾的全闪高端超融合,已经可以更好的适用于性能和延迟要求更为苛刻的数据库场景。目前,Nutanix和SmartX这些研发能力较强的厂商,都有基于傲腾技术落地的解决方案。
从最初的基于VMware的超融合架构解决方案,到日趋完善的自有KVM平台的支持,再到对于云原生的热衷,超融合已经成为数据中心的底座。
我认为目前的超融合已经转向为一种轻量级的“雏云”。
风中有做雨做的云
风雨飘摇的IT界,谁不是如履薄冰。
从2013到现在,我跟超融合也打了多年的交道,下面先来说说我对超融合的一些看法。
目前HCI的主要应用场景还是基于VMware生态进行系统支撑,这个层面的核心价值在VMware,而HCI只是运行的载体。
而基于超融合自身的KVM平台,我认为才是HCI的核心价值,而且很多关键Features都是基于自研KVM打造的,比如Nutanix的AHV和SmartX的ELF。
头部超融合厂商已试图向这个方向转型,但受限于VMware强大的用户市场,据我所知,目前这部分市场接受度一般。
在目前激烈竞争的格局下,生意难做时有单子就不错了,谁还会在意是VMware还是自研KVM,但我始终认为,未来只有脱离VMware,超融合才能更多的创造自己的价值。
当下,超融合也有了更广泛的内涵和外延,比如头部厂商开始完善基于超融合的云管,集成了CMDB和DevOps能力,作为国内超融合领导厂商的SmartX更是迈进了信创超融合的生态。
面对强大的云计算厂商,超融合这朵雏云也是山雨欲来风满楼。
HCI的格局和定位
作为最终用户,Gartner的魔力象限对我只是一种相对比较直观的参考,不会过于关注,用户应该有自己的需求分析框架。
在象限的最右上角,除了说明技术和品牌领先,还能说明另一点,就是比友商贵。而作为用户,通常不是只买贵的,而是要买性价比最好的。
从存储大V的文章里看到的一些数据和结论,比如传统存储市场份额被HCI和SDS蚕食而下降;相比HCI,SDS抢占了更多的市场份额,从最终的绝对份额看,HCI占18.6%。而SDS占22.2%,从数据看,目前SDS的市场空间要比HCI大。
我不知道数据是怎么统计的,但从我的认知来看,并不认同。
HCI的降维打击
从架构格局上讲,我认为超融合比云计算矮半截,但是强在短小精悍。
同时,超融合又比SDS高一个维度,所以,套用时髦的话,超融合可以降维打击SDS。
不过,通常HCI和SDS也不会出现在同一个项目里进行PK,大家井水不犯河水,但却往往暗含竞争和替代。
当然,这里面也没那么简单,既跟各家产品在行业的定位有关,也跟客户的选型有关。
但不可否认的是,每一套超融合落地的时候都自带分布式存储,从这个角度看,有超融合的地方,自然就会踩踏SDS,而且目前超融合也在丰富自己的存储功能,比如Nutanix就开始支持NAS和OBJ。
当然,不同用户因规模而定,大客户环境过于复杂,但对于大量的中小企业用户,我认为在不考虑ToB云厂商的情况下,无论在IT系统规模,还是人员技能,都更适合使用超融合这样的解决方案,经济高效。
写在最后
国泰君安针对超融合的行业研究报告认为,超融合正处于快速成长期,规模将破百亿,目前超融合产品已经落地推广至企业客户,市场规模快速增长,渗透率还有相当大的提升空间。
市场就是这样,资本与技术总是不约而同,你觉得是红海,但照样有人往里冲。
之前公众号粉丝给我推荐了另一家国产超融合厂商,信乘数据(XCData),他们公司在同时提供超融合和分布式存储的产品,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说过。
当下,中美两国在IT上的竞争越发激烈,虽然目前SmartX在技术上与Nutanix还有点差距,但未来借信创东风,我相信SmartX在国内市场将会迎头赶上,甚至在国际市场上与对手展开竞争。
总之,商场如战场,战略决定一切,没有好坏,只有成败!
- END -
---全文完,感谢阅读。如果觉得写得还不错,就请点个赞或“在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