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关爱烈属利在当代、功在千秋

2017-09-30 汪江淮 中华魂网

【编者按】本文是汪江淮将军在“缅怀英烈·关爱遗属”大型公益活动大会上的主旨发言。在前天的新闻中只是简单的摘要重点,不少读者希望刊登全文,借第四个烈士纪念日时全文刊登如下,让广大读者一睹为快,铭记于心,记者陈龙狮。




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同志们:

今年4月2日,我首次参加了由陶行知教育基金会主办、中华英烈遗基金承办的《缅怀英烈关爱遗属——春风温暖工程公益活动。这次由民间团体组织,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公益活动,充满正能量,在社会上造成很大反响。尤其对一个出生在一代烈士,三代军人家庭的我,更是心灵震撼,感慨万千。以此我一发而不可收,多次参加了中华英烈遗属基金组织的座谈讨论,结识了许多有识之士,对“遗属基金”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和认识。

今天,在9月30日,我国第三个“烈士纪念日”即将到来之际,又举办《缅怀英烈关爱遗属2017烈士纪念日公益活动》,借此机会,我以“利在当代,功在千秋”为题,谈点个人的体会和感悟。

一、对英烈和遗属的界定

众所周知,在天安门广场耸立着一座雄伟的“人民英雄纪念碑”。碑身正面锈刻着毛泽东题词“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个镏金大字,背面是由毛泽东起草,周恩来题写的碑文:

“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三十年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反对国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从上述碑文中,我理解,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这百余年间,为民族和大众牺牲的仁人志士、中国军民(包括有名和无名可查)都应列入英烈的范畴。不言而喻,这些英烈的父母、配偶、子女和直系亲属即为英烈遗属,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共有8000万。

对英烈的遗属的界定,我们已达成共识。

二、为什么要“缅怀英烈”?为什么要“关爱遗属”?

一个民族如果忘记了历史,忘记了英烈,这个民族必将是没有希望和前途的。祭祀先祖,崇尚英烈,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英烈是中华民族的忠魂和脊梁。他们无私利、不畏死,舍一人一家之小利,成民族国家之大利,视死如归,无怨无悔。我们要歌颂之、景仰之、敬之礼之,唯恐不及。

2014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将每年9月30日定为烈士纪念日,标志着烈士的精神已注入国家的血脉,构筑起民族之魂,成为当今时代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柱。

近几年来,习近平总书记遍访西柏坡,井冈山、沂蒙山、古田、延安、遵义等革命圣地。他不忘初心,缅怀老一辈革命家和先烈的丰功伟绩,他指出:“对于为国牺牲的英雄烈士,我们要永远怀念,给予他们极大的荣誉与敬仰。”他昭告国民“要见贤思齐,崇尚英雄,争做先锋。”我们要响应习总书记的号召,把英烈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形。

遗属是英烈活着的亲人,关爱他们就是对英烈价值的认同,也是对英烈最大的告慰。一直以来,党和各级政府及民政部门做了大量力所能及的工作,比如建立和修缮了大量烈士陵园;举办各种纪念会宣扬,弘扬英烈精神,给予英烈遗属应有的荣誉和体恤等等。这是我们有目共睹的。但是,这离8000万英烈的需求,祖国和时代的需要,还相差很远。当下,我们要更一步做好关爱英烈遗属的工作,解决广大遗属的就学、就业、就医等实际困难问题,清除他们的后顾之忧。把他们的社会地位和生活待迂真正提上来。我认为,为英烈遗属排忧解难,不仅是对“亏欠”他们回报,更使他们感到祖国和人民没有忘记他们,他们的亲人为国捐躯,为民舍命做的值!而且这些善举将会产生巨大的社会效应,激发起更多的国人,无论在未来的反侵略战争中,还是在和平建设时期,都能以英烈为榜样,精忠报国和无私奉献。正如习总书记所说:“如果一个民族不崇尚英雄,不尊重英烈,这个民族将很难出英雄,更难造就英雄辈出的局面。”

对英烈遗属的关爱仅靠政府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时下,更需要全社会的力量来关心、支持和帮助。我非常赞赏“遗属基金”的一句口号:“决不能让英烈流血,遗属再流泪”。在社会应掀起一个“纪念英烈受感动,关爱遗属见行动”的热潮,真正像春风一样,吹进英烈遗属的心田,落在实处。

当前,我们要清醒的看到,敌对势力和一些历史虚无主义分子,他们通过网络等形式来抹黑领袖、抹黑英雄,宣扬资本主义价值观。其根本目的就是全盘否定我党历史,推反社会主义制度和我党的执政。我们要坚守意识形态领域的阵地,加强网络管控,拨乱反正、迎头反击这股逆流。我非常高兴看到。今年3月15日,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的新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并自10月1日起施行。民法总则185条规定:“侵害英雄烈士等的像、姓名、名誉、荣誉,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

我们要坚持捍卫英烈的法律底线,形成依法捍卫英烈的社会共识,守卫英烈用鲜血和生命写下的历史,民族才能进步,国家才有希望。

三、中华英烈遗属基金现状给我带来的不解

中华英烈遗属自1998年筹建以来已有19个年头,在陶行知教育基金会领导下的这个工作团队,在李少凌主任带领下,在社会各界、志愿者和爱心企业的倾心支持帮助下,克服了种种困难,做了大量,取得了卓有成效的业绩,他们不计名利和报酬,以英烈精神为动力,不言放弃,知难而进。

具体的业绩,后边讲话的同志会展开说,我就不阐述了。

我的“不解”,概括地讲就是为什么至今他们不能申报获批成一个正式的一级公益一级基金会。没有这样一个有名份的群众社团,他们想做,但又很难成事,就无法进行。比如,他们规划用四年时间,在全国英烈遗属中重点支持一万家(遗属自办的企业和企业员工有1/4遗属的企业);帮助十万人创新创业;解决一百万人就业;帮扶五百万人脱贫等,简称“1115”工程项目。

我认为,这项庞大的第统工程,需要政府主导,在“中华英烈遗属基金会”的具体运作下,借助全社会,尤其是一批爱心企业的支撑下,才有可能实现。而目前中华英烈遗属基金还远达不到这个能力条件。而如果实现这个“115”工程项目,首先要解决这个规划,运作者的名份。这也是对政府和民政部门对今后更好的开展英烈遗属工作的一个有效借力和补充。

眼下,中华英烈遗属向基金工作团队办公、接待、出差、交通等正常经费都难以解决,怎能放开手脚,展开工作?

新形势下,民政部门按中央精神,要对社团进行清理、整顿,严格审批群众组织和民间团队,这是对的,“中华英烈遗属基金”历经十余年实践,正成为全社会公益活动的典范,成为党的广大英烈遗属沟通的桥梁,和传播弘扬红色文化和红色基金的平台,建议特例特批。

这是我个人的意见,如大家也同意,请与我一起为此事共同呼吁。

谢谢大家!

国家安全战略研究中心原秘书长汪江淮将军做主旨发言,呼吁有关部门尽快让中华英烈遗属专项基金成为国家一级基金会,以便更好地开展关爱烈士烈属的公益工作

与会者全家福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