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继承发扬延安精神 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2017-11-30 陈建春 中华魂网

 延安,1937年至1947年中共中央所在地和陕甘宁边区首府,中国革命的中心,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延安时期是我们党领导的中国革命事业从低潮走向高潮、实现历史性转折的时期。正是在这一时期,形成了以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为主要内容的延安精神。1945年,在延安召开的党的七大,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最重要、最成功的一次代表大会,具有极其深远的历史意义。党的七大一个重要贡献是第一次明确地把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全党的指导思想。这次大会,使全党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旗帜下,实现了思想上、政治上和组织上的空前团结和统一,它在总结中国民主革命20多年曲折发展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制定了正确的纲领和策略,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提供了最可靠的保证。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关键时期召开的党的十九大,是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具有划时代和里程碑意义。党的十九大的灵魂、最重大的理论成就是提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写在党的旗帜上,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创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最为显著的标志,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我们党划时代的理论创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2015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考察时强调:“老一辈革命家和老一代共产党人在延安时期留下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培育形成的延安精神,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登临宝塔山,参观凤凰山、杨家岭、枣园、王家坪等革命旧址,踏寻伟人走过的足迹,联系我们党从上海和浙江南湖启航,领导南昌起义创建革命军队,经历井冈山斗争、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长征、遵义会议到落脚陕北延安,领导和指挥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取得全面胜利,奠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坚固基石,感受我们党的初心和使命,感受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对共产党人初心的笃信和坚守,领悟延安精神与红船精神,领悟延安精神与党的十九大确立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领悟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领悟党的十九大精神与延安精神蕴含的一以贯之的不变初心和坚定信念,传承红色基因,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继续前进。


一、不忘初心,坚定信念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2017年10月31日,党的十九大闭幕一周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带领新一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前往上海和浙江嘉兴,瞻仰中共一大会址和南湖红船这两个标志中国革命原点的地方并发表重要讲话,回顾建党历史,重温入党誓词,向全党全国、全世界宣示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坚定政治信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的全部历史都是从中共一大开启的,我们走得再远都不能忘记来时的路,上海党的一大会址、嘉兴南湖红船是我们党梦想起航的地方,我们党从这里诞生,从这里出征,从这里走向全国执政,这里是我们党的根脉;强调全党同志必须牢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一步一个脚印向着美好未来和最高理想前进。

1921年,浙江嘉兴南湖的红船见证了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形成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红船精神。2005年6月21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在《光明日报》发表文章《弘扬红船精神,走在时代前列》,对红船精神作出概括:“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当时,党的一大会议在白色恐怖中召开,由上海转至嘉兴,在南湖红船上完成缔造中国共产党的使命,靠的是坚定的理想信念和百折不挠的革命精神。

延安精神与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西柏坡精神,像一个个闪光的坐标,分别是特定时期党的奋斗历程、光辉业绩与精神状态的集中体现,是党在每一个重要历史阶段结合当时具体实际,形成和铸造的彪炳千秋的伟大精神。这五种精神,始终不变的是理想信仰。它们伴随中国革命的光辉历程,共同构成我们党在前进道路上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不断夺取新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和宝贵精神财富。

延安精神的本质是中国共产党人在延安时代所形成的革命精神,其核心和灵魂是对共产主义理想的坚定信念。延安是当时青年知识分子眼中真理和光明的圣地,成千上万的知识分子、富家子弟、热心青年喊出“到延安去”,历经千辛万苦奔赴延安,最根本的在于他们执着的信仰追求,为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勇往直前、矢志奋斗。

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是延安精神的灵魂;理想信念高于天,是延安精神的独特内容。1945年4月24日,毛泽东在延安召开的党的七大所作政治报告中指出:“每个共产党员入党的时候,心目中就悬着为将来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而奋斗这样明确的目标。”1985年3月7日,邓小平在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上指出:“为什么我们过去能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奋斗出来,战胜千难万险使革命胜利呢?就是因为我们有理想,有马克思主义信念,有共产主义信念。”2016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讲话指出:“中国共产党之所以叫共产党,就是因为从成立之日起我们党就把共产主义确立为远大理想。我们党之所以能够经受一次次挫折而又一次次奋起,归根到底是因为我们党有远大理想和崇高追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和政治灵魂,也是保证党的团结统一的思想基础。”我们党成立90多年来,之所以能够“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之所以能够从小到大、由弱到强,始终引领着民族复兴的历史进程,一代代共产党人之所以能够在风雨如磐的漫长革命道路中矢志不渝、勇往直前,根本就在于我们党始终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始终把党的前途命运和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紧紧联系在一起。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要进一步弘扬红船精神和延安精神,时刻坚定理想信念,净化思想灵魂,牢记为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终生奋斗目标,自觉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坚持信仰的执着,做到政治坚定和行动自觉,前提是理论上清醒和坚定。当前,首要任务是认真学习党的十九大报告和新修订的《党章》,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作为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的地位,坚决维护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二、立党为公,忠诚为民

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属性,是区别于其他一切政党的鲜明特征。延安精神与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西柏坡精神等一脉相承,薪火相传,又结合实际与时俱进、创新发展。尽管每一种精神所处的历史时期不一样,但始终不变的除理想信念外,还有紧紧依靠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1921年7月31日,党的一大在浙江南湖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纲领》指出:“革命军队必须与无产阶级一起推翻资本家阶级的政权,必须援助工人阶级,直到社会阶级区分消除的时候”,“我们党承认苏维埃管理制度,要把工人、农民和士兵组织起来,并以社会革命为自己政策的主要目的”。1945年6月11日,党的七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党章》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进的有组织的部队,是它的阶级组织的最高形式。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民族与中国人民的利益”。“中国共产党人必须具有全心全意为中国人民服务的精神,必须与工人群众、农民群众及其他革命人民建立广泛的联系”。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我们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把“人民”写在自己的旗帜上。为了劳苦大众翻身得解放,为了建立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为了全民奔小康……每一个历史时期,每一个发展阶段,我们党都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获得了最广泛最可靠最牢固的群众基础和不竭的力量源泉。可以说,一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紧紧依靠并带领人民群众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奋斗史。

1941年11月6日,毛泽东在陕甘宁边区参议会演说时指出:“共产党是为民族、为人民谋利益的政党,它本身决无私利可图。”为此,他躬行倡导大公无私、积极努力、克己奉公、埋头苦干的革命精神,要共产党人争当多做工作、少取报酬、廉洁奉公的模范。党的领袖、广大干部身体力行,“把屁股端端地坐在老百姓的这一面”,处处想着人民、为着人民,形成了“只见公仆不见官”的生动局面。延安时期,党中央之所以能冲破日本侵略者的疯狂进攻和国民党的包围封锁,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靠的就是党和党的干部与人民群众同住土窑洞、同吃小米饭、同穿粗布衣,形成了军民鱼水般的深厚感情;靠的就是坚持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开展减租减息运动、大生产运动,开展“三三制”政权建设,发展民主政治等,深深地扎根于人民群众之中,紧紧依靠人民群众。

2013年6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会议上指出:“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失去了人民拥护和支持,党的事业和工作就无从谈起。”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到“人民”二字共203次,充分表明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初心不变,心系人民。从党的一大党纲指出以无产阶级革命军队推翻资产阶级,由劳动阶级重建国家,到十九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一以贯之的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立党为公、忠诚为民。

为人民服务是共产党人的最高利益、核心价值和精神家园。弘扬红船精神、延安精神,就要时刻铭记“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时刻铭记我们党从弱小到强大,从九死一生到蓬勃兴旺,从只有50多位党员到拥有8900多万党员、450多万个基层组织,成为世界最大执政党。之所以能如此,根本在于我们党能“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保持初心不改、勇往直前。因此,我们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把人民群众的小事当作自己的大事,从人民群众关心的事情做起,从让人民满意的事情做起,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始终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用良好作风和工作业绩造福人民。当前,要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攻坚战,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证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三、勇于担当,改革创新

进入新时代,迈步新征程,必须把不忘初心转化为加快发展、改革创新的责任担当。延安精神与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西柏坡精神,始终不变的还有敢为人先,勇于担当和创新。在中国这样一个农民占绝大多数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东方大国进行革命,必然会遇到许多复杂问题,靠背诵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一般原理和照抄照搬外国经验,不可能取得成功。中国革命究竟走什么道路,只能靠在实践中自己去探索,只能从实际出发,闯出一条自己的路。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延安精神的精髓。延安时期,我们党科学总结正反两方面经验,克服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找到了此前革命屡遭挫折的原因,并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成功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理论上实现了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形成了毛泽东思想,从而使中国革命走向了胜利。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不断探索和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三大基本问题,形成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三大理论成果。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强烈的责任担当,励精图治,砥砺前行,改革创新,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蹄急步稳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出台360个重大改革方案、1500多项改革措施,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改革国防,重塑军队,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全面从严治党,全面反对“四风”,实施脱贫攻等,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我国发展站到了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坚持理论探索,理论创新,创立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我们党划时代的理论创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

新时代弘扬延安精神,要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要“增强改革创新本领,保持锐意进取的精神风貌,善于结合实际创造性推动工作”。经过改革开放近40年发展,目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没有现成经验可以借鉴。我们必须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坚持改革创新,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不断总结、积累经验,推进绿色发展。

新时代、新目标、新战略给我们提出了新要求。作为机关事务管理部门,应围绕实现新时代下的新目标、新任务,在以下方面抓好落地落实。一是坚持依法治理。围绕实现机关事务工作治理法治化、服务规范化、保障标准化、管理精细化、机构职能化、手段信息化、评价绩效化,全面贯彻落实《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机关事务管理条例》,进一步推进机关事务法治建设,完善机关事务规章制度体系,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开展工作。建立完善国有资产、办公用房、公务用车、公务接待、后勤服务等机关事务管理标准,全面推进依法管理、依法保障、依法服务。二是坚持深化改革。积极推动“互联网+机关事务”智慧管理大数据平台建设、机关事务标准化建设,实现机关事务管理信息化、高效化、精细化;开展机关运行成本统计分析,培养公务人员勤俭节约习惯,推动节约型机关建设。坚持社会化、市场化方向,积极推进事业单位公车改革,创新公务交通保障机制。积极推进国内公务接待服务社会化改革,有效利用社会资源为国内公务接待提供住宿、用餐、用车等服务。三是坚持绿色发展。以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为引领,全面贯彻《公共机构节能条例》,在全省公共机构推进资源全面节约和循环利用,全面推进综合垃圾分类,倡导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开展创建节约型机关、绿色学校和绿色出行等行动。四是坚持优质服务。积极构建科学、高效的服务保障体系,不断提升公务出行、应急保障、公积金保障、学前教育、卫生保健、老干部服务等服务保障工作规范化、标准化、精细化水平。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必须取得“新进展”的7项民生要求,其中至少5项与机关事务管理部门密切相关,而“幼有所育”“学有所教”2项,作为重大民生利好,排在第一、二位。学前教育被放在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承担着 49 35256 49 17290 0 0 7611 0 0:00:04 0:00:02 0:00:02 7610每个孩子健康成长、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重任。幼有所育,学有所教,教师是关键。婴幼儿园要抓住国家办好学前教育的有利时机,进一步加强以师德师风为重点的教师队伍素质修养提升,进一步提高办园水平。贯彻“坚持全民行动、干部带头,从家庭做起,从娃娃抓起”的部署,坚持“学有所教”,抓好以“诚爱孝敬善美”为核心的教学改革,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幼儿日常生活、游戏等环节,融入教育教学中,转化为孩子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为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激励人们向上向善、孝老爱亲,忠于祖国、忠于人民,提升全社会道德水平、文明水平作出贡献。


四、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勤俭节约、艰苦奋斗,是一种为实现伟大目标而不畏艰难困苦、勇于奋发进取的奋斗精神,是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在各个时代续写着深刻的精神内涵。勤俭节约、艰苦奋斗,是延安精神最显著的特点,是党加强自身建设的一面旗帜。1938年4月,毛泽东指出,艰苦奋斗“是每一个共产党员,每一个革命家的作风”。1939年5月,毛泽东在延安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的民族历来有一种艰苦奋斗的作风,我们要把它发扬起来。”1941年和1942年,是延安最困难的时期。日本帝国主义集中其侵华的主要军事力量打击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抗日力量,对敌后抗日根据地实行惨绝人寰的“三光”政策;国民党则一次又一次地搞反共摩擦,掀起反共高潮。从1940年冬天起完全断绝了我党我军的抗日经费,对陕甘宁边区进行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解放区的财政、经济、人民生活发生了极大困难。正如当时毛泽东所描述的“我们曾经弄到几乎没有衣穿,没有油吃,没有纸,没有菜,战士没有鞋袜,工作人员在冬天没有被盖”。针对这种严重情况,没有被困难所吓倒的抗日军民把艰苦奋斗作为克敌制胜的法宝。毛泽东、朱德发动和领导全党全军开展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荒无人烟的南泥湾变成了“到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的陕北好“江南”。同时,毛泽东、朱德亲自开荒种地,周恩来、任弼时认真捻棉纺沙,成为纺织能手。美国作家斯诺在陕北采访时,看到毛泽东住着简陋的摇窑洞,周恩来睡的是土炕,彭德怀穿着用缴获的降落伞改制的背心,林伯渠的耳朵上用线绳系着断了腿的眼镜,他从这些细小的事情中,发现了存在于共产党人之中的一种伟大力量。他把这种力量叫作“东方魔力”,并断言这种力量是“兴国之光”。斯诺讲的这种“东方魔力”、“兴国之光”,就是我们党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爱国华侨在延安考察,也是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老一辈革命家俭朴的衣着、艰苦奋斗的精神,洞察出中国共产党人的感召力和凝聚力。靠艰苦奋斗的精神,我们相继取得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胜利。

在党的第一代领导人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时,毛泽东从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的实际情况出发,把体现艰苦奋斗精神的勤俭建国作为社会主义的建设方针。毛泽东指出:“要使我国富强起来,需要几十年艰苦奋斗的时间,其中包括厉行节约、反对浪费这样一个勤俭建国的方针”。“我们要提倡艰苦奋斗,艰苦奋斗是我们的政治本色。”毛泽东身体力行,一生粗茶淡饭,睡硬板床,穿粗布衣,生活极为简朴,一件睡衣补了73次、穿了20年。在自己60大寿那天,只和身边的卫士一起吃了一碗汤面。上世纪60年代初期,我国遭遇三年自然灾害,国民经济严重困难。从毛泽东到广大人民群众,吃苦耐劳,自强不息,勒紧腰带过日子。毛泽东对自己实行三不:不吃肉,不吃蛋,不超粮食定量,严格控制伙食标准。在毛泽东艰苦奋斗、勤俭建国思想教育下,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思想观念深入人心。

邓小平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的上述思想,把艰苦奋斗精神升华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高度,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1981年11月,邓小平在接见美国财政部长唐纳德·托马斯·里根时指出:“建设中国的社会主义,我们的新提法就是建设一个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所谓高度文明,就是人民要有理想,要个人利益服从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要守纪律,要有道德,要坚持我们历来的艰苦奋斗的传统。”邓小平把艰苦奋斗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并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目标联系起来,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

艰苦奋斗是新时代永远的课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是我们共产党人的品质,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基,也是党员、干部立身立业的根基。”“抓改进工作作风,各项工作都很重要,但最根本的是要坚持和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当前,我国处于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时代。今后5年,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我们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又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习近平总书记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全党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必须“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同时指出:“全党一定要保持艰苦奋斗、戒骄戒躁的作风,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奋力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经过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近30多年的改革开放、艰苦奋斗,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进入世界前列,国际地位实现前所未有的提升,党的面貌、国家的面貌、人民的面貌、军队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特别是十八大以来的5年,面对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局部冲突和动荡频发、全球性问题加剧的外部环境,面对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等一系列深刻变化,我们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迎难而上,开拓进取,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性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已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同时,必须清醒认识到,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没有改变我们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当前,国内外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前景十分光明,挑战也十分严峻。其中,突出的问题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发展质量和效益还不高,这已经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主要制约因素,必须着力加以解决。为此,需要我们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始终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始终坚持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本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继续前进。

回望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幸福的历史,展望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我们必须弘扬包括红船精神、延安精神在内的伟大革命精神,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谆谆教导:“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只要我们始终坚定信念,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改革创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就一定能够不断攻坚克难,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作者简介:陈建春,1965年12月生,男,汉族,四川省蓬安县人,文学学士,研究生学历,四川省机关事务管理局党组成员、副局长,中国延安干部学院2017年第3期厅局级干部加强党性修养专题培训班学员。长期致力于行政管理、机关事务管理研究工作。在新华社《内参选编》、中央党校《学习时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第三产业》、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中国机构》、《中国行政管理》、《中国机关后勤》、四川省社科院《国内外经济管理》、《办公室业务》、《四川日报》、《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四川行政学院学报》、《兰州学刊》、《产权导刊》、《四川政报》、《成都日报》等省部级以上报刊公开发表理论研究文章50余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