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揭秘国民党在台湾内斗的30年

2017-12-04 老衲秘史 中华魂网

在两蒋结束统治后,国民党已经经历3次分裂。本文为2013年马英九处理王金平引发“九月政争”后,环球人物杂志对“近30年来,国民党各派明争暗斗不断,其根源是什么”的一次释疑。本文有删节,作者封思倩、黄滢、许陈静、石中溪。



第一次分裂:“非主流派”全面失败


国民党退守台湾后,并不是第一次出现如此严重的内斗。1987年7月,台湾当局宣布“解除戒严,开放党禁”,给予反对党合法地位。就在民进党崛起、从外部动摇国民党一党独大局面的同时,1988年1月,蒋经国的去世又让国民党内部失去了控制派系斗争的领导力量,很快就发生了首次党争——“主流派”和“非主流派”之争。


蒋经国执政后期,起用了3位“重臣”,即国民党秘书长李焕、“行政院长”俞国华和“参谋总长”郝柏村,分别执掌党、政、军权,形成三足鼎立之势。但他去世后,却是李登辉按照“宪法”规定,以“副总统”身份继任“代总统”。


当时,只有接任党主席一职,才算取得实权,所以李登辉继任“代总统”并未解决国民党权力继承问题。蒋家人首先跳出来,阻挠李登辉担任党主席,李焕、俞国华等人也对李登辉接任党主席构成威胁。他们形成了“官邸派”,在1988年1月27日召开的国民党中常会上,主张推迟党主席选举,以争取时间另挑满意的人选。李登辉则拉帮结派,力主尽快选举。


中常会开得十分胶着。双方僵持1小时后,列席会议的国民党副秘书长宋楚瑜突然要求发言,直陈外界对党主席继承问题议论纷纷,如果现在不提出人选,“对党、对国伤害一天大过一天”,“多拖一天,多对不起经国先生一天”。语毕,转身离席而去。宋楚瑜的“临门一脚”,扭转了会场形势,李登辉最终争到了代理党主席的头衔,他也记下了宋楚瑜的“拥戴首功”。


这次选举将国民党各派系的矛盾暴露无遗,看似设计周密的党、政、军三权平衡局面,实际上脆弱不堪。此后,伴随着李登辉固权、集权的过程,国民党内部开始了长达8年多的权力纷争。


1988年7月,国民党举行第十三次代表大会,李登辉与李焕结盟。李焕提出“主席产生继续采用‘起立’而非‘投票’的方式”,以维护李登辉的权威。起立表示支持李登辉的,成了“主流派”;不起立表示反对李登辉的,则是“非主流派”。结果李登辉当选主席。随后,在选举国民党中央委员时,“主流派”的李焕得票高居第一,宋楚瑜居第三,而“非主流派”的“行政院长”俞国华得票数排名35位。1989年6月1日,李焕接任“行政院长”。


1990年初,李登辉“代总统”任期将满。当时,“总统”是由“国民大会”选举的。为了寻求支持,李登辉遍访国民党籍“国大代表”。但是,当他拜访资深“国大代表”、李焕夫人潘香凝时,却吃了闭门羹。此事成为李登辉、李焕决裂的信号,意味着李焕转投“非主流派”。


1990年3月,李登辉出任台湾“总统”,5月就职后,即调任“参谋总长”郝柏村出任“行政院长”,既赶走了李焕,又趁机将军权收归己有。为稳住郝柏村,李登辉一度对外宣称自己和郝柏村“肝胆相照”。然而,从1991年下半年起,二人分歧日益暴露。进入1992年后,围绕“总统”选举要不要采用直接选举的形式,二人冲突全面爆发。1993年1月,郝柏村被迫辞职,标志着国民党“非主流派”在与李登辉的斗争中全面溃败。


1996年,台湾地区领导人首次直接选举开始。“非主流派”推选林洋港、郝柏村,以“公民连署”的方式参选,李登辉从中作梗,撤销两人国民党党籍。结果,“林郝配”只获得不到15%的选票,惨败。至此,国民党“主流派”与“非主流派”的8年内斗以李登辉的大获全胜画上句号。


第二次分裂:宋楚瑜脱党自立


在李登辉巩固权力的过程中,头号功臣非宋楚瑜莫属。除1988年国民党中常会上的“临门一脚”外,1989年宋楚瑜接任国民党秘书长后,又按照李登辉的意愿,对党的机器进行了重大改造,协助李登辉全盘掌控国民党中枢权力,二人之间可谓“情同父子”。1992年底,国民党在地方选举中失利,宋楚瑜被迫引咎辞职。可不到半年,李登辉调台湾“省主席”连战转任“行政院长”,将宋楚瑜推上台湾“省主席”的位置,给了他更大的舞台。


事后看来,宋楚瑜对李登辉这个人的认识还是比较清醒的。一上任,他就采取了有所防范的行动,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利用“省政府”(1945年日本战败,台湾光复,国民党在台湾设立行政长官官署,后改为省政府。1949年国民党退守台湾后,仍设“省政府”)拥有的财政、行政资源,掌控“省议会”的势力。


根据国民党与民进党达成的协定,1994年将直接选举产生台湾“省长”,以此作为1996年台湾地区领导人直接选举的前哨战。作为最后一任官派的台湾“省主席”,宋楚瑜也加入到台湾“省长”的提名战中。


在1994年7月8日召开的国民党台湾省代表大会上,李登辉特意做出与宋楚瑜搂腰拍背的动作,高调“挺宋”,两人之间的关系达到顶峰。这个画面一经电视播出,当晚,宋楚瑜的最大竞争对手吴伯雄便宣布退选。1994年12月,宋楚瑜获得六成支持率,顺利当选台湾“省长”。


宋楚瑜上任后,勤走基层。用他自己的话说,“任上最值得骄傲的是走遍了全省309个乡镇”。宋楚瑜还将人脉扩展至社会各系统,岛内军队、外交、财经、情报、媒体等领域,都能见到他的影响力,甚至连民进党的一些县市长也奉他为神明。


让宋楚瑜没想到的是,他的高调主政,已经成为李登辉“扶植本省精英、实现政权本土化”的绊脚石。1996年,李登辉当选台湾地区领导人后,开始遏制宋楚瑜。


1997年6月,李登辉宣布进行“省级机构虚级化”改革。宋楚瑜起初认为,这仅仅是精简功能。但他很快意识到,李登辉此举的核心目的是遏制自己,便抓住“省政府”员工担心工作不保的心理,公然与李登辉对抗。


1997年12月,国民党与民进党联手通过“冻省案”(指冻结省级机构,此后台湾“省长”成为虚职)。宋楚瑜使出绝招,在任期尚有一年时,宣布“请辞待命”,让国民党高层陷入被动境地。随后,他凭借当台湾“省长”时的政绩和民望,在国民党第十五次代表大会上以最高票当选中央委员,更在岛内各项民意调查中获得了高达85%的施政满意度。


1998年,李登辉指定由连战参加下届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并指示手下劝说宋楚瑜当连战副手。宋楚瑜本就不甘心屈居人下,也瞧不起连战的水平。连战为表示对“连宋合”的诚意,主动登门拜访宋楚瑜,却吃了闭门羹,便留下一张字条。但宋楚瑜见到这张字条后更怒,因为正文是印刷体,末尾签名是连战印章,竟不是亲笔签名。至此,“连宋合”成为泡影。最终,宋楚瑜不惜采取脱党的方式参选。


1999年12月,连战幕僚指使人揭发宋楚瑜在台湾中兴票券公司有大批来历不明的有价证券。2000年2月,国民党中央正式控告宋楚瑜侵占约3亿元新台币的党产,由此掀起了“兴票案”。宋楚瑜应对不当,中间票源流失。这直接造成宋楚瑜的败选。2000年3月18日,在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中,宋楚瑜以微弱票差输给了民进党的陈水扁。


但是,宋楚瑜毕竟获得了466万张选票,意味着他已经聚集了足够的政治资本。2000年3月底,宋楚瑜正式宣布成立亲民党。这是国民党的第二次大分裂,国民党民意支持率沦落到第三,排在民进党和亲民党之后。


第三次分裂:李登辉被清除出党


2000年初,就在连战、宋楚瑜的内斗进入白热化阶段,民进党候选人陈水扁公开声称,自己是“李登辉路线的继承人”。不少与李登辉交往密切的人,也公开表态支持陈水扁。由此不难看出,李登辉对连战的支持实际上是有所保留的,尽管他在公开场合高调支持连战,也多次为连战辅选造势,但连战的地位从一开始就充满不确定性。


2000年3月18日,陈水扁以近40%的得票率当选台湾地区领导人,宋楚瑜以近37%的得票率居于其后。连战虽有庞大的国民党选举机器为后盾,得票率却不足20%,可谓惨败。


当晚,投票结果一公布,无数国民党支持者聚集到国民党中央党部大楼前,多次试图冲击大楼大门,“李登辉下台负责”的口号此起彼伏,当局不得不出动警察维持秩序。这种场面持续了5天。3月24日,李登辉宣布辞去国民党主席职务。2001年8月,部分“拥李”的国民党党员宣布成立“台湾团结联盟党”,并宣称李登辉是该党“精神领袖”,李登辉也公开为该党候选人辅选造势。国民党中央先是开除了“台湾团结联盟党”成员的党籍,随后在9月21日正式做出撤销李登辉党籍的决定。国民党出现了第三次分裂。


为挽救党的颓势,继任党主席职务的连战在之后几年采取了多项行动,除全面改组党的机器外,最重要的举措就是重建与宋楚瑜的关系。国民党宣布撤销对宋楚瑜“兴票案”的诉讼,为“连宋重合”打开了一扇门。2003年2月14日,两人特意挑选情人节这个日子会面,达成“国亲合、连宋合”,携手参加2004年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的协议。有消息透露,两人还做出了“当选后亲民党重回国民党”的承诺。但出乎所有人的意料,2004年选举中,陈水扁在关键时刻凭借“3•19”枪击案取得微弱优势,“连宋合”惜败。此后,虽然连战、宋楚瑜先后展开大陆行,开创了新的政治生涯高峰,但连战苦心营造的让亲民党重回国民党、国民党重现大团结的梦想已成泡影。


国民党一党独大的局面因三次分裂一去不复返。2008年,马英九率国民党夺回执政权,但他能拿到六成的选票,与陈水扁的8年贪腐密切相关,“不是大家喜欢国民党,而是大家太讨厌民进党”。2012年,马英九竞选连任时,选情几起几伏,最后得票率不到52%,领先民进党候选人不足80万张选票。外界普遍认为,这可以说是国民党目前真实实力的写照,今后选举胜负的差距不会超过100万张选票。


分裂根源:国民党是“利益的结合”


回顾国民党近30年来数次大分裂的历史,国民党中常委、前“立委”邱毅和中国社科院台湾研究所经济室副主任胡石青认为,国民党的病根在自身。


环球人物杂志:近30年来,国民党各派明争暗斗不断,其根源是什么?


胡石青:从历史上看,国民党历来派系错综复杂,它创建之初,就是打着“反清复明”的旗号,什么人都可以加入。所以内斗是有历史根源的。


蒋介石到台湾以后实行威权统治,他在1952年对国民党进行了改造,基本上消灭了派系,能“定于一尊”。到了蒋经国时期,为了实现他的“民主化”目标,确保国民党在地方“民主选举”中获得胜利,他必须让各种地方势力进入国民党。到了李登辉时期,各种派系的进入和旧国民党的力量相互交织,形成“主流”与“非主流”的派系之争。到现在,党主席越来越缺乏权威性,多个派系频繁内斗。


邱毅:国民党本就是个阴柔的政党,各种力量都希望自己能在党内拥有最大的权力,所以军统跟中统斗,军统、中统里又各自有不同的系统,这是国民党内斗的传统。中国封建社会就有内斗的传统,慈禧说“宁赠友邦,不予家奴”,而国民党就是典型的中国封建社会的缩影,蒋介石就认为“攘外必先安内”。相比之下,民进党更容易出草莽英雄,比如,民进党现在挺蔡英文,是因为只有她一个人看起来像能主政的样子。而在国民党内部,谁都不服谁,每个人都认为自己可以当领袖。


环球人物杂志:国民党高层通常会在内斗后选择出走,另立山头。这是为什么?


胡石青:国民党每个势力的代表人物都有自己的草根组织,党不过是他的一面旗帜。这一点,在地方选举中表现得更明显,候选人只是挂着国民党的旗帜,实际上他们跟国民党只不过是同盟关系。


环球人物杂志:也就是说,国民党党员和党的关系很松散?


胡石青:对。民进党是一个“理念的结合”,党员跟党的关系很近,几个高层也内斗,但斗输了,低个头,再卷土重来,基本上不会搞出走。而国民党更多的是“利益的结合”,不合就走。


环球人物杂志:这种内斗造成的分裂对国民党元气的损伤很大?


胡石青:国民党从当初能稳拿七成的选票,到现在很勉强才能争取到过半选票,就是内部不断分裂的结果,很多可以得到选票的力量都分裂出去了。


环球人物杂志:既然国民党是一个派系斗争频繁的政党,那什么样的人才适合当党首?


胡石青:还是需要一个魅力型甚至是威权型的人物。马英这几年一路走来磕磕绊绊,还是因为他不是一个威权型人物。


环球人物杂志:现在国民党内,包括郝龙斌、胡志强、朱立伦这些年轻一辈的“中生代”,有威权型人物吗?


胡石青:这很难说,当初看马英九,觉得他是一个魅力型人物,在群众中很有号召力,能成为国民党的主心骨。但这5年,他的民意支持率下滑了很多。很难说“中生代”上台后会是什么样子,他们现在还是地方性人物,一个人掌握全权和掌握地方权力的表现会很不一样。


环球人物杂志:你也说到了,这些“中生代”是从地方走出来的,他们上台后会不会上演又一轮内斗?即使出现威权型人物,是不是也无法改变国民党这个痼疾?


胡石青:确实很难改变。一种可能是,将来“中生代”里出现类似王金平这样“做事圆融”的人,通过自己的圆滑手段摆平各方势力,形成一个暂时的平衡局面。另一种可能是出现威权型人物,能凭借自己的民意支持度,用强硬的手段,把对手一个个斗垮。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