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微信屏蔽
其他

最近热映电影《芳华》,其中有一段关于对越自卫还击战的6分钟战争戏,引起了很多人的兴趣和关注,成为热议话题。随之而来的是各种评论,其中有不少是赞扬的,但也有一些质疑,认为电影中的战争戏存在很多错误,如刘峰带领的运输队没有应变战斗预案,不派先遣侦察和前沿警戒,队形过于密集前后距离太近,遇袭后不是就地隐蔽而是站着挨打,平坦的大道为什么用骡马运输而不是摩托化行军,运输队怎么会有喷火器,又从哪冒出来的坦克等等。

应该说,上边的质疑都有道理,从军事训练教范出发,电影中刘峰运输队的表现是很成问题的,可以说失误频频。但是呢,军事教范是理论,客观具体的历史是实践,二者之间的关系一定要有清楚把握。理论再好,放到千变万化的环境中是否一定适用呢?这是需要好好鉴别的。下边,笔者就从电影中的战争戏是否符合历史真实的角度谈几句,试着回答一下上边的质疑。

从电影中的战斗过程可以看出来,刘峰率领的运输队应该是有战斗应变预案的。刘峰带头杀入草丛时,并没有就地进行战斗部署,然而其他人员也跟着冲入草丛,各自为战追杀敌人。战斗中刘峰和战士们也互有配合,消灭了树上和草丛中的多名敌人。单凭刘峰一个人的力量根本不可能力挽狂澜,最终取得反伏击战斗胜利是集体的力量。如果事先没有应变预案,怎么会自动配合取得这样的战斗成果?答案是显而易见的。之所以战斗打响之初很多人一时手足无措端枪排队站在道路两边被动挨打,那是因为大家都没有实战经验,很多人还是新兵,遇到如此突然变故都懵了,忘了怎么办才好。这时刘峰发挥出了干部应起到的带头作用,大家一看勇气倍增,一拥而上,才扭转了形势。

说运输队为什么不派出先遣侦察和前沿警戒,前后队的距离也太近,那就是1979年战争中的常见现象了。对于在越南这样的地形上行军作战,部队普遍没有经验,新兵还太多,听说越军惯于在道路两边埋地雷,于是行军时大家不敢走两边,本能的就会挤在中间一起走。由于缺乏有效的联络手段,为了抓住部队,前队尖兵不敢放得太远。而尖兵搜索前进时速度是比较慢的,后边本队因为害怕而前呼后拥速度又比较快,于是常常导致尖兵和本队拉不开距离,就像影片中表现的那样。这正是由于当时的解放军缺乏有效联络手段和实战经验,甚至训练也远远不足所造成的。

说到设置尖兵和警戒,这个也不能迷信。不用说是作战经验丰富的越南军队,就是有一般军事常识的人,也知道要放过尖兵打本队,最厉害的是半渡而击。怎么打,什么时候打,是越南人决定的,就影片中那个队形,有没有尖兵和警戒有什么区别?说是警戒,在那样的一人多深的高茅草地段你根本看不到敌人,而敌人在树上有伪装哨,看你是真真的,你怎么警戒?有人想是不是可以两边撒出人进草丛中去搜索,那问题就太多了。你有多少人,够不够撒进去?草丛有多大,要搜多深,迷路了怎么办,因为根本没有有效的手段联系,那样的地形人一撒出去就放羊了。就算可以撒出去,在两边草丛中乱摸那速度有多慢可想而知。中间本队要这么等两边的消息,停停走走一点点往前挪,先不要说得磨蹭到什么时候,有人看过哪家是这么行军运输的?一句话,想的都很好,实际上行不通。所以实战中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边观察两翼边快速通过,如此或许会遇到敌人袭击,那就要凭战斗力来坚决反击,这也是历史上屡见不鲜的。当年日本鬼子的战术素养不可谓不高,在这种情况下行军也没有别的办法,一样是几十上百次上演着打鬼子的伏击战。到了30多年后久疏战争的我军上阵,难道就能创造出大跃进的奇迹?想得太美了。

说遇袭后要就地隐蔽,那很容易,趴下就行了。这时出现了两个问题。第一,运输队缺乏战斗经验并且训练不足,战斗一打响就懵了,忘记趴下隐蔽,这就是那一时期不少部队的素质,再苛求又能怎么样?第二,电影中这片地形大家都看着呢,运输队站着时候还没有草高,看不到敌人,趴下就能看到了?谁相信?也就是说,遇到情况立即卧倒隐蔽是战术教范规定,理论上是正确的。但在电影中那个环境中,没有用,反有害。因为你趴着看不到敌人,而敌人在树上有观察哨,能看到你,而且势必早就标定了这段道路的射界,正好打靶玩。这样会产生什么结果,需要很丰富的想象力吗?所以,此时刘峰的表现不仅是及格,而且堪称优秀。他知道这时就要毫不犹豫杀入草丛,和敌人短兵相接搅在一起,这样才能摆脱火力威胁扭转局面。他知道战士们在这个情况下都懵了,不知道该怎么办,就看着他这个当干部的,这是唯一的机会。那还有啥说的,广东蛮子,顶硬上!于是,战斗英雄刘峰诞生。

说平坦的大道为什么用骡马运输,而不是摩托化行军,那是太高看当时的解放军了。彭德怀当国防部长那阵,想建设军队摩托化机械化,蓝图很宏伟,但底子太薄,还没怎么样呢他就下台了。林总上来后,调整了建军规划,搞骡马化,团以下主要靠骡马运输,师里才编汽车连。于是,骡马化建军就成为了常态。甚至到了中苏百万大军对峙的年代,林立果同志还想出了用加重自行车搞运输的奇葩方案,这正是骡马化的一种无奈。这种情况延续到79年战争前,为加强部队机动力,才将步兵团的运输排由马车换成汽车,团里算是安上了轮子。然而,车辆有限,杯水车薪,一个满员团2700多人,汽车要用在最重要的地方,能借上光的可就不多了。像刘峰带领这么一个步兵排送物资上前线,不用骡马队你用什么?想到哪都是摩托化行军,再等十年吧。

运输队有喷火器,那并不难解释。师防化连配属一个喷火小组给运输排,并不是什么很难的事,有可能这批物资还很重要。刘峰这个排有37人,明显是个加强排,多个喷火组有什么奇怪的呢?再说坦克出现,那明显是个过路坦克,听到枪声临时加入战斗,帮了运输队大忙。战争期间这样的事很多。79年41军主力从念井向扣屯穿插时,三个坦克营和两个步兵团混在一起前进,有快的,有慢的,有磨蹭的,有掉队的,步兵走着走着看到后边有坦克上来,高兴的还跳上去一起走,那是经常发生。著名的塔山英雄团6个连穿插到和马南侧时误判了站立点,把后边上来的自己坦克当成越军坦克,乒乒乓乓打了半个多小时,才发现是乌龙,此时双方已伤亡26人,让人又气又恨。历史就是这么演的,能咋办呢?

说了这么多,意思很简单,电影《芳华》中的战争场面,在历史上是大概率发生的,很多细节是比较接近史实的。更何况,小说原著中对战斗场面并没有详细描述,电影中这段战争戏主要是由原13军39师115团2连参战老兵风牌575(就是著名对越战争回忆录《橡胶林的回忆》作者)帮着设计的,有不少细节是他在战场上经历过的,这又咋说呢?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