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周恩来:中庸处事,谦下立身,慈悲为人

2018-01-08 中华传统文化智慧 中华魂网





周恩来出身于书香之家,受到传统文化很深的影响,身上同时具有儒释道三家的气质,在为人处世上也同时带有三家的色彩。周恩来的一生,处在中国的大变革大动荡时期,他在这个时代的自处,几乎达到了人所能做到的极致。从这个方面说,他的为人处世之道,尤其是其中包含的儒释道智慧,完全可以作为后来人的典范,值得我们仔细琢磨和体悟。

周恩来与儒家:做君子

1939年,周恩来曾说过这样一段话:“至于孔家店不打不公道,对孔子一棍子打死也是不公道的。对过去作全部否定是错误的,专门以今律古,同专门以古律今一样,都不合唯物辩证法。”这也许是周恩来对儒家的基本态度。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儒家主张积极入世,对中国几千年的士人、平民都有着无可估量的影响,对周恩来的影响自不待言。

他在13岁时,回答老师的提问就能说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14岁时,少年周恩来在作文中,即担负起“成伟大人物,克负乎国家将来艰巨之责任”的使命。16岁时,他和几位好同学策划成立了敬业乐群会。同年,在《尚志论》这篇作文中开篇就讲“立功异域,封万户侯,班超投笔从戎之志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武侯忠心事汉之志也。”同年又多次讲演、撰文、呼吁储金救国。在一篇作文中又写道:“且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青年周恩来这种积极参与,以国事为人生第一要义的事,不胜枚举。

做事应不偏不倚、不狂不狷、不走极端

西周末年史伯说:“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孔子继承了这一思想,主张“礼之用,和为贵。”又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孔子把对“和”与“同”的不同态度和取舍,作为区分“君子”和“小人”的标准。

《中庸》中说:“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达到“中和”状态,天地万物才有了自己的秩序和发展。儒家追求这种“致中和”的理想状态,认为做事要不偏不倚、不狂不狷和不走极端。

1969年,周恩来在接见日本前众议院议员横路孝弘时说:“中年嘛——尽管不乏未老先衰者——为确保中庸是十分必要的。”显然,周恩来不畏惧有人说他中庸。

人要有恻隐之心

儒家称赞人性中的“侧隐”,兼有此德才能成为君子。少年周恩来受儒家道德濡染,那种侧隐同情之心就体现得超乎寻常。

1914年,他写了《射阳忆旧》一篇文章,回忆9岁时的一件事:看到一个受害人的孩子,在杀害自己的父亲的仇人面前哭泣甚哀。旁观者皆泣下数行。而周恩来:“余不知何故,见彼童子哭痛,亦随之失声而号。如此情况,为余幼年所未经。”恻隐之情溢于言表。

不孝枉为人

据《少年周恩来》一书介绍,在两位母亲先后去世时,周恩来都是呼天抢地的痛哭,泪水和哀伤交织在一起,令人无法卒读。

周恩来的父亲去世时,很多文献记载了周恩来痛哭父逝的悲绝场面。那时他刚刚做完手术出院,脸色苍白,在逝去的父亲灵前放声恸哭,一边哭一边埋怨别人没及时给信,然后三鞠躬,每一次鞠躬都泪如雨下。他守灵一夜,第二天也没有回去休息,一直守到下午起灵。

做人要懂得感恩

前日本众议院议员、日中友好会馆会长古井喜实,1973年因致力于中日邦交而落选议员。1973年秋,在纪念中日邦交正常化一周年之际,周总理邀请他们访问北京。

古井喜实说:周总理特别繁忙,但他仍在百忙中接见了我们。他一见面就说,“你是因为致力于日中问题的解决而顾不上自己选区的事才落选的吧”,这是对我的最大安慰,他还鼓励我重新奋起。堂堂一国总理,对一个人竟然能够坦诚吐露如此的慰籍之情和鼓励之词,实在令人感动!不仅我深受感动,我在座的家乡朋友们也都哭了。

“良言一句三冬暖”,对于一个失败者来说,这就足够了。在中国传统伦理中,最忌忘恩负义,而知恩图报,已成为中国人的道德良知标准。

周恩来与道家:不敢为天下先

道家在治国谋略、策略、人生观、宇宙观等方面对后人影响颇大。鲁迅曾说过,“中国的根柢全在道家……以此读史,有多种问题可迎刃而解。”

在退让中竞争,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1916年,年仅18岁的周恩来在南开中学作了一篇“波澜壮阔,议论崇闳”(老师评语)的文章,题目是《老子主退让,赫胥黎主竞争,二说孰是,试言之》。他认为老子不是一味主张退让的,而是在退让中竞争。

《老子》第三章说:“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不乱。”意思是说,不乱推崇有才德的人、不抢购奇货、不引诱人们的欲望,才能稳定社会秩序,不把社会正常生活打乱。庄子当年也曾极而言之过,“圣人不死,大盗不止”。社会趋于常规,盗者自然消失了。“盗”者,欺世盗名者也。

“莽莽大地,其有倡老、赫二氏退让竞争主义者,吾虽为之执鞭亦欣慕焉。”周恩来或许正是因为运用践行了“退让竞争主义”,才立于不败之地。

不为天下先,才能保全自己

1939年,周恩来曾与《战旗》杂志社社长曹天风谈论道家思想。

曹天风提出:“道家思想对于革命、对于社会改造虽无用处,但对于个人修养确是有帮助的。能使自己过好‘黄金关、权力关、美女关’。”周恩来立即反问:“道家最精彩的话是什么?”曹先生一时难对,周恩来接着说:“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这大概是道家最精彩的话了吧!”

老子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如天地一样,虽能生长万物,但不据为己有;自己德业成功却不自恃有功;虽然滋长万物却不为其主宰。这是老子的一大人生哲学,没有强烈的占有欲,对社会付出而不求报答,这是道家的基本精神。

老子还说:“吾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从周恩来一生的言与行,我们可以明显看到老子这“三宝”的深刻影响。

周恩来与佛家: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周恩来的父母都是信佛的,少年周恩来受到了佛教的很大影响。容忍、寡欲、行善、献身等佛教思想,都在他的内心中渗透很深。

1916年,周恩来在一篇作文中对佛教给以很高评价:“然上下五千年,纵横十万里,其能以一己之所行所言,范围世界之人类,虔心信仰,莫余外者,仅得数人焉:儒之孔,西之耶稣,佛之释迦是也。”

1918年元旦,周恩来在日记中写道:“佛说报恩为上,我连恩都还未报,又怎么能够成佛呢?”元月2日,又在【修学】栏里写下——佛门十戒:杀、盗、淫、酒、妄言……并在这一天,用佛家仪式焚香、静坐,念诗纪念母亲。

1963年他曾对佛教徒说:“道义的力量是伟大的”,“佛教徒总是与人为善,主张和平的。”

据一篇回忆录记载,周恩来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那段非常时期,说过两句话:“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我不入苦海谁入苦海”。读来让人动容。没有什么比这更能说明他所受佛家的影响了。其背后,正是佛家的根本精神所在——慈悲。




来源:「  中华传统文化智慧  」;责任编辑:陈龙狮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