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改革的反思:改革本质在哪里?

2018-04-14 皮 钧 中华魂网



推荐理由: 关注学术大家,宣扬法治理念,研究法治应用,促进法治实践,探讨法律实务。

改革的反思:改革本质在哪里? 


作者|皮钧

历史是一部充满正确与谬误的教科书。不知道过去的路是怎么走过来的,就不知道将来的路如何走下去。

纵观中国历史,为何盛世绝少而庸世、衰世、乱世居多!“唐虞三代,若何之郅治;秦皇汉武,若何之雄杰;汉唐来之文学,若何之隆盛;康乾间之武功,若何之煊赫!”倘若有人如盘古一样把历史剪辑一遍,裁去庸乱之世,而将盛世接续起来,中国又将会变成何种模样?


但历史无法如此演绎,历史将正确和谬误一并留给我们,究竟持何种态度对待历史,尤其是这个加速发展的新时代,就成为一个极为重要的命题。


今年是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四十年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凭着一股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闯劲,凭着一股滴水穿石的韧劲,成功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们遇到过困难,我们遇到过挑战,但我们不懈奋斗、与时俱进,用勤劳、勇敢、智慧书写着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故事。这是一段千载难逢的盛世。那么对于今天的青年人来说,真正要总结的是我们究竟做对了什么!这是新时代打开历史的正确方式,唯此,才有可能把这伟大的事业接续下去!


首先,改革不是改错,而是重新破题。



大国崛起,民族复兴,必有此一问!试看那些为历史开道的人,究竟在思考什么?秦扫环宇,有“分封”“郡县”之辩;汉武开疆,有“天人三策”之问;唐之贞观,有“创业”“守成”之思;康乾之世,有满汉中西之争;新中国成立,毛泽东等第一代共产党人,发出进京赶考之言,激发着跳出历史周期率的壮怀;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等改革者拨乱反正,也展开了真理标准的大讨论。 

这些都是当时的“时代之问”,拷问的是每一个人。


事实上,并不是每一个人都清楚地知道他所经历过的时代中,哪些是对的,哪些是错的。甚至很多事情前人已经做对了,后人还是如盲人摸象般地瞎闯瞎撞——青蒿素就是一例——葛洪记载青蒿素后近1800年中,东西方医学界都不知道他做对了什么,直到屠呦呦受其启发成功发现并提取了青蒿素,才有了获得诺贝尔奖的殊遇。


同样,改革开放四十年,当中国人民以绝大之勇气与智慧,让自己不仅仅富起来而且强起来的时候,很多还在等着什么“大结局”的西方所谓战略家也开始默然——因为很多人并不知道中国做对了什么。


现在,我们又站在新时代的入口,必须知道我们做对了什么,才能回答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的“时代之问”。这是今日青年的历史使命。


其次,改革不是颠覆,而是存续。


改革是有边界的——底线就是避免“始变终乱”。改革的目的是为了“存续”,不是为了“颠覆”。二者的目标和手段完全不同。 


改革如马拉松,往往需要经过多年的实践,才能够看清其本质。好在中国的历史足够悠久,后人可以跨三代研究(正反合)。如宋代研究唐朝灭亡的原因,认为“安史之乱”是唐朝衰败的根源,由此把改革的矛头直指“节度使”制度,从而形成“抬文抑武”的体制。结果宋朝倒没有亡于内乱,但因这种“羸弱”的体制使得国力如纸,最终竟亡于外患。后人不一定都能看清前朝的问题,真实原因往往并不那么显而易见!


从更为广阔的历史视角看,改革开放以来直至今天我们所做的工作,也是1840年以来中国社会现代化大转折的组成部分。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帝制,但没有找到复兴的道路,却引发了几十年的军阀混战。是中国共产党理顺了清末的改革者与革命者留下的烂摊子——从这个意义上讲,新中国面临的问题,是现代性大转折的组成部分,很多问题,其实在一个世纪前就已经显现。我们现在要解的诸多难题,甚至可以说与百年前是同一套“试卷”,只不过当时很多题目还没有来得及作答。


改革开放的历史离今人很近,从情感和认识上更易引起共鸣,殷鉴不远,其意可追。青年人从中汲取的东西,将远远超过任何教科书。


再者,改革不容旁观,必须躬身入局。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是不是每一个青年人都知道我们做对了什么?


答案是否定的。我们可以看到,当我们取得了如此巨大的发展成绩的时候,各种不满和指责的声音反而同时在增长。这就说明并不是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都知道我们做对了什么,这才是我们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年的深层原因。


那么究竟是什么阻止人们去探知它呢?


是我们的人生态度和人生勇气。


记得很多年前看过一部电影《闻香识女人》,其中上校史莱德在为男主人公查理辩护时有一段精彩的演讲:“如今我走到人生十字路口,我总是知道哪条路是对的,毫无例外,我知道。但我从不走,为什么?因为太难了!”我相信他说的是真心话。2000多年前的汉武皇,也曾经发出这样的疑问:“三代受命,其符安在?灾异之变,何缘而起?”董仲舒给他的策对的核心就是两个字:“强勉”——改革最需要的是走正路的勇气,只有那些不畏艰险勇于攀登的人,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


刚刚过去的南京大屠杀纪念日,是让我们不要忘记那任人宰割的历史。但是,“三十万人齐解甲,宁无一个是男儿?”这在历史上曾经一再上演的悲剧,难道不能给我们一个永恒的警醒吗?


投入到改革开放中的那一代人的最大贡献,不是在经济发展本身上,也不在财富的积累上,而是“但问耕耘,不问收获”的情怀,是勇于把分散的梦想、热情、能力通过大无畏的实践变为有序的现代化建设力量的那种执着,在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时代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国家的进步。其实,倒下去的英雄远比走到今天的人更多——青年人只有投身其中,才能切实知道前人做对了什么,否则所有的热血、汗水和泪水都会白流,历史必会倒退。


最后,改革不仅是自我革新,更是历史自觉。


“真正的改革者从来都承认创造的当代性和主动性,并把历史看作一代又一代人接续奋斗的创造性劳动的历史。真正的改革者也正是在这种实践中克服了狭隘的、地域的意识,而成为具有世界和历史意识的自觉的人。”要想知道我们究竟做对了什么,必须用新时代的思维范式和知识范式来支撑起青年的世界。


仅仅指出前人的错误,这是最容易做到的事情。很多人只会“归因历史”和“等待转机”,结果错过了一个又一个开创历史的机会。 


如果有人不能告诉我们做对了什么,而是说我们做的都是对的,这种人无论说得多么诚恳、多么无邪,都不要信他,因为他们只是在享受成功的荣光,是不足以推动历史进程的。


如果有人只是在说我们做错了什么,而不知道我们做对了什么,无论他说得多么诚恳,多么无邪,也不要信他。他们不是来帮助我们的,他们是来踢场子的。


因此,当一个伟大的时代拉开序幕的时候,我们应当开始主动调整自己的整个文化结构,甚至整个思维世界都要改变。人类文明从农业社会进化到工业社会、信息社会、智能社会,现在人类社会变得更大、更复杂。当中国开始从“跟跑变为领跑”的时候,尤其是当我们准备进入“无人区”的时候,别人做错了什么就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我们要知道我们做对了什么!否则,你永远不能成为具有“引领力”的领跑者。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终将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实际上是对每一代青年都提出了更高的时代要求。


面对历史,我们都是谦恭的来者,但是面对未来,我们一定是开天辟地的先人——《中国青年》将与中国青年一同探寻我们究竟做对了什么,唯此,青年一代才能知道如何生活得更加美好,强国一代的路才会越走越宽广。  

选自《中国青年》第1期


唯改革才有出路 唯创新才有未来

新华社

  历史不会忘记这震撼人心的一幕:1978年,安徽省滁州市凤阳县小岗村18户村民按下红手印。一份大包干的“生死契约”,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一声春雷。日前,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调研期间,专门来到小岗村,走进大包干签字的“当年农家”院落,重温改革、擘画未来。“唯改革才有出路,改革要常讲常新”,习总书记把握“十三五”发展的历史方位,明确表达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坚定决心,深刻阐明新一轮改革的鲜明特点,科学论述全面深化改革方法论,为我们加强改革创新、决胜全面小康指明了实践方向。

  改革开放永无止境。如果说当年小岗村乃至全国面对的是如何解决温饱的问题,那么经过30多年改革开放,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的中国,面对的是“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面临着改革攻坚期和深水区的风浪险礁。“啃硬骨头多、打攻坚战多、动奶酪多,是新一轮改革的特点。”总书记的精辟论断,既指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时代特点、现实难点所在,也明确了改革攻坚的制胜之法。

  冲破思想观念的束缚、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首先要刀刃向内、敢于自我革命;打破体制机制的障碍、摆脱思维定势、固有模式、路径依赖,重点要破字当头、迎难而上;面对扶贫攻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改善民生等一系列硬骨头、硬任务,根本要激发动力、让人民群众不断有获得感。开弓没有回头箭,改革关头勇者胜。今天的改革,是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引领下的改革,既要往有利于增添发展新动力方向前进,也要往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方向前进,不断开创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

  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引,加强改革创新,才能闯出发展新路。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涉及一系列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工作方式的变革,涉及一系列工作关系、社会关系、利益关系的调整,不改革就只能是坐而论道,最终到不了彼岸。对各地各部门而言,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最为重要的改革课题,也是践行新发展理念的最好实践课堂。

  从抓好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等五大任务,到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再到培育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没有立等可取的良方,也没有一律适用的标准答案。只有着眼地方实际,立足自身优势,通过改革优化现有生产要素配置和组合、优化现有供给结构,在崇尚创新、注重协调、倡导绿色、厚植开放、推进共享中各显神通,才能为经济持续增长培育新动力、打造新引擎,推动发展航船行稳致远。

  “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保障和改善民生,才能不断增强群众获得感,为改革发展凝心聚力、增添动力。改革为了人民,又依靠人民力量来推动。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社会问题矛盾增多的情况下,民生工作只有更加突出问题导向,从群众反映最强烈最突出最紧迫的问题着手,履行好保基本、保底线、保民生的兜底责任,才能让群众吃上“定心丸”,为改革铺平道路。比如,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推进,从化解过剩产能到处置“僵尸企业”,会有一些职工下岗。更加注重就业问题,创造更多就业岗位,落实和完善援助措施,通过多种渠道帮助就业困难人员尽快就业,就能有效纾解改革阵痛、化解改革阻力,增强发展的公平性和普惠性。

  江淮春风浩荡,改革大潮澎湃。从拼着身家性命只为吃饱肚子,到过上文明现代生活,小岗村翻天覆地的变化,让我们深切感受到改革的时代伟力。如今,“十三五”规划纲要绘就改革发展新蓝图,为我们决胜全面小康提供了行动指南。各级领导干部想改革、议改革、抓改革,争当击楫中流的改革先锋,带领人民群众在改革中建功立业,我们必能凝聚起深化改革的磅礴力量,续写中国发展的崭新篇章。

来源:「法治智库」;责任编辑:陈龙狮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