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说峰峰】说说馒头窑
传播集邮文化 倡导健康集邮 分享快乐集邮
馒头窑是陶瓷窑炉的一种,系半倒焰式间歇窑炉,亦名“圆窑”,馒头窑建造时,地基需要非常地坚固且呈马蹄形,窑顶呈半球形,外形很像我国北方人民日常食用的馒头,故称馒头窑。
其始于战国,宋代以后烧煤,为最早以煤为炉料的陶瓷窑,一般长约2.7米,宽约4.2米,高约5米以上。
古代北方广泛使用馒头窑,北方著名的磁州窑、耀州窑、定窑、钧窑、临汝窑均采用这种窑炉焙烧瓷器,尤以河北峰峰等地较多,是最有代表性的窑炉类型之一。
馒头窑是高温烧成陶瓷的重要设备,其内部全由耐火砖砌成,弯弯曲曲,疙疙瘩瘩,细若盘蛇,粗如扭龙,可承受高达1250度以上的高温,关键建筑为穴顶,盘柱,牙台等几个部位,是窑工高超技艺与智慧的结晶;外观姿态优美,丰姿绰约,犹如铜墙铁壁般的坚牢,当熊熊烈火燃烧由烟囱排出时,则有“小龙当空舞,卧龙坚如铁”的景象,是窑场中凸现的建筑物。
1940年代日军侵华军邮片右上角图案为彭城馒头窑
紧邻磁州窑被我国著名古建筑专家罗哲文先生称之为“江北第一阁”的玉皇阁(俗称“无梁阁”)的阁顶就采用了馒头窑穴顶的建筑方式,阁顶支承在层层出跳的砖制华拱之上,共计24层,造成强烈的上升气氛,无一梁柱,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艺术价值和观赏价值。
风景日戳
无梁阁华拱
定制型有奖贺年卡
馒头窑设窑门一个,供装开窑使用。烧制时则须将窑门封闭,留出火口供添加燃料。
旁侧有深达5米的苕井,供掏煤渣及通风透火使用。后面有两个烟囱将烟排出。
窑炉内部前有火膛供烧煤加热升温。用作摆放与烧成产品处叫牙台,牙台呈前高后低状。窑内后壁下部两端有两个巨大的吸焰孔。
窑顶的透火孔称作天眼,窑顶底部周围有5-6个麻眼,用于烧成中调节焰气与观察火情。窑内均采用手工特制耐火砖砌筑。
站在窑内观看,窑内牙台(亦称产品室)略呈方形,而窑顶浑然为圆球形,令人联想到中国人“天圆地方”的宇宙观。
点火后,火焰自火膛先喷至窑顶,再倒向窑底,流经坯体,烟气从后墙底部的吸火孔入后墙内的烟囱排出。
在彭城当地,童谣有“南边过来一个獾,尾巴拄着天,麦秸吃了两大垛,井水喝了一个干”的猜字谜语,即指“窑”的模样。人们亲切地将其比喻外形类如“獾”的模样,“尾巴”指烟筒冒烟,“吃麦秸”指烧窑,“井水干”指的是透火与掏渣的苕井。
馒头窑的生产能量巨大,大碗窑一次可烧成6万件碗制品,大缸窑一次可烧成各类缸数百件。由于馒头窑窑墙较厚,限制了瓷坯的快烧与速冷,相应地便减低了瓷器的半透明度和白度;减少了坯体变形,又使坯体加厚,因而便形成了古代北方瓷器浑厚凝重的特色。
磁州窑古窑厂
据史料记载,20世纪20年代,彭城曾经有多达230座碗窑,35座缸窑,随着陶瓷科技与烧成工艺的进步及环境保护的要求,馒头窑已经成为历史的遗迹,但其蕴涵着的陶瓷文化内涵,却十分丰富,看到它们,令人有一种中国陶瓷文化的回归感,让人感受到其洋溢着的浓厚的民窑文化的历史氛围。
目前,“中国磁州窑之乡”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的彭城镇仍然较好保留有五十多座馒头窑,堪称馒头窑历史博物馆。其中----
磁州窑富田遗址博物馆现存明清以来的古窑10座,古作坊5座、古泥池3个,另外还有古井、碾糟、耙池、碱窑等遗迹,是馒头窑保存数量最多、最集中、最完整的磁州窑遗址。
磁州窑盐店遗址博物馆有元代、清代和民国窑址各一个,古作坊三间。
在陶瓷生产工艺中,窑炉的烧成技术发挥着重要作用,业内有“三分成形,七分烧成”等说法,彭城当地陶工将经营瓷业生产叫做“闹窑”。
我国著名的传统陶瓷窑炉除了馒头窑还有双乳窑、龙窑(亦称长窑、蛇窑、蜈蚣窑)、葫芦窑、柴窑(俗称蛋形窑)、马蹄窑等,它们见证了我国陶瓷发展的历史,是我国陶瓷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双乳窑
龙窑
葫芦窑
柴窑
马蹄窑
我国邮政部门先后发行了多套陶瓷邮票,期待有一天馒头窑等中国传统陶瓷窑炉也能登上方寸,一展风采。
磁州窑系邮票
资料整理、编辑/文白
感谢关注、支持、推介“鼓山邮话”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