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一人独享之乐”

李近朱 鼓山邮话 2022-04-24


鼓山邮话gushanyouhua

传播集邮文化 倡导健康集邮 分享快乐集邮

“一人独享之乐”

最近,读《太平清话》。明代文人陈继儒写到:凡焚香、试茶、洗砚、鼓琴、校书、侯月、听雨、浇花等24种雅好,“皆一人独享之乐”。读此,眼前一亮。这个“独享之乐”说的,不也包括出现在其三百多年之后的集邮吗?

接着,我想到的是,时下集邮可大半非“一人独享之乐”,而是众乐融融的群享之态。现在集邮,多皆有组织。一个月几个月或是更密集时日,群人聚首,或大或小,总是一派喧腾热火或略显浮躁的场面。无意对此有贬抑,我真的深知,这是新时代新时期中国集邮的特色:要造声势,要有形式,要设轨道,就在诸如创建集邮文化先进城市,以及为纪念某某盛事而全国游弋巡展,或是在酷暑之季搞一个更加热火的“集邮日”等,皆是调动集邮者积极奔波于各种场面之中。目的是让邮人爱邮,让世人识邮。当然,或大或小,这也不无效果,也确掀起一股对于集邮的痴迷之风和追捧之态。

于此热闹的景境中,我倒是想起了几百年前这位文人的这一句话“一人独享之乐”。这句话让我也是略略发热的头脑,冷静了下来。集邮,原本就是一个精致细微静态的个体化集藏行为。邮票是小小的,往往要拿放大镜来欣赏。收集邮票也是安然地查找、精细地观看的过程,从中方可得到知识的和邮识的种种收获。回顾国内外关于集邮的多种文献,那些浸透着历史深涵和人文意蕴的邮著,有哪一部不是在小小书桌上,于静静的深深的思考与探究中得以斩获?

说透了,集邮本就是一个个人的集藏和鉴赏行为。集邮大家马任全先生的《国邮图鉴》,就是在汗牛充栋的资料和邮品中,经年累月,默默耕耘,才获大果玉成。这不是开几次宣读式的学术大会或发几篇浮光掠影式的文章所能奏效的。大场面的交流是必要的,但交流应在个人集藏的“独享之乐”基础上,加以静态的学术化的个人研究,甚至是多年以至几十年的研究,方可示人或发布。那种为了某个事件纪念的节点,往往在一年或几个月之内,赶任务式地写出对应的也是命题性的所谓研究论文,却是热情诚可贵,水准常堪忧。

因此,在我看到还是这位老得不可再老的文人的这一句话时,我心静净了。想到集邮的初始与初衷,我搬出了现在时髦的一个词语话:不忘初心。集邮的初始初衷初心是什么?沿袭170多年的中外集邮行为告诉我们,集邮诚然是一个与社会深有交集的行为,但本质上却是一个体化行为。个人的收集,个人的整合,个人的欣赏,个人的编组,个人的研究,个人的撰著,一句话,就是个人的独享。这正是集邮最初的自然形成的正常状态

历史上集邮也有群体性活动,那是邮品上邮识上互通有无的需要。但大都是小范围的集邮沙龙、集邮小组、集邮联谊等以学术为宗旨的小众化的聚首。没有多少经费,也不必要去募捐经费,往往是最初的AA制或是主持者做东,便将些许花费化解并执之脑外,不必像今日一些集邮组织为经费而伤尽脑筋,却将集邮活动的本质性议题放到了一边。这种小型的有实质性内容的聚会,其实也是一种“独享”,只不过将“一人”扩为不多的人而已。

更重要的是,集邮一定要坐得下来,不能总是跑跑颠颠。要有大块时间,独自面壁对案,耐住寂寞,阅微于方寸邮图,体察在细节末枝,在欣赏中研究,在研究中探求,在探求中发现,从而真的在小小邮票邮品空间中,获得大大的知识与邮识。

适当的必要的大型集邮活动当然可行。特别是在集邮经济属性现时鲜明凸显和邮政创收态势愈益迫切的形势下,这些集邮活动不可能偃旗息鼓。但,现在的集邮状态是热火有余,冷静不足。作为个体集邮者,要认知集邮的目的是增知识,长见识,锻情操,享快乐。当然,也有交友和投资的多元化效能。但,重要的还是让自己回到小小的书桌上,静静独享属于自己的那一份集邮快乐。当你为着集邮东奔西跑之后,回到自己小小的文化空间之后,静下心来,独处一隅,你会感受到完全不一样的惬意,那种静雅与清新,那种闲适与超然,所收获的不单单是对于自己藏品价值的深入认识,而且会体味到一种文化感很强的生活状态,或扩大了来说,是另样一种生活方式。

和“国窖1573”几乎同时代的那个文人所说的“一人独享之乐”这句话,也为我们道出了后世集邮的浓厚醇香与悠长。是时候了,让我们都来感受一下“一人独享之乐”的集邮境界吧!

文/ 李近朱

来源/《中国集邮报》

采编/文白


感谢关注、支持、推介“鼓山邮话”微平台!


“鼓山邮话”有您的关注更加精彩!!!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