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量采购动了医院的奶酪
导读
医保局戴着镣铐跳舞,卡着医院和医生的脖子倒逼改革
全文7655字,点击文末链接可畅读全文。如果本文对您有任何启发,欢迎点击文末评论。
此轮带量采购被视为现阶段医改的新动作,但要让改革推行下去,除了需要药企支持,眼下的关键在于医院和医生。△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这场由新医保局主导的“带量采购”给整个医疗行业带来的震荡才刚刚开始。药企恐慌、资本市场反弹只是第一步,更深层次的震荡将会在医院端显现。新政继续向多年来未能解决的“以药养医”开刀,而且直接切中招标采购这一核心环节,因此威力顷刻显出。但其能否挤压围绕药品产生的灰色利益空间、引导公立医院找到合理的利益补偿机制、解困中国患者用药贵等难题,结果难料。
12月6日,国家医疗保障局(下称国家医保局)主导的“4+7”城市药品带量采购试点开标。首轮带量采购中,最终中选25个品种,平均降幅52%,最高达96%。面对如此高的降价幅度,市场反应强烈。开标不过两日,A股医药板块市值应声缩水2000多亿元。
据财新记者了解,高降幅之下,中标企业心态可谓五味杂陈。虽然有前所未见的采购数量承诺,但中标企业却仍然只能谨慎乐观,积极参与背后夹杂的更多是担忧和无奈。
所谓带量采购是指国家组织各试点城市公立医院建立联合采购体对入院药品进行招标采购,不但与药企方议价从而确定具体品种的中标价格,还要明确参与试点地区公立医院对中标品种的采购量,即以量换价,同时保证用量。
试点采购品种开标后,药企层面反应强烈,业内一片哀嚎,其中尤以仿制药企业情绪最为激烈。一名接近中选企业的人士称,仿制药企业原本希望完成“昂贵”的一致性评价后,中标价格可以有所提升,但带量采购出现超高价格降幅,收入预期大幅下降。不少业内人士指出,当前市场对医院能否完成约定采购量普遍缺乏信心,遑论增量。
但要让改革推行下去,除了需要药企支持,眼下的关键在于医院和医生。在北京一个最早试点医药分开综合改革的三甲医院院长对财新记者表示,带量采购有助于医院节省医保资金从而获得更多的医保结余,进而通过利益引导机制引导医院不在药品上获得直接利益,将卖高价药视为成本。但公立医院利益补偿问题异常复杂,仅寄希望于带量采购这一项政策就能解决公立医院改革难题过于理想化。
“实现医药分开,从理论上可以一刀切断药品销售跟医院之间的利益,但药品销售跟医生个人的利益联系也能一刀切断吗?”这位院长说。
倒逼公立医院改革
带量采购新政从数月前酝酿到现在完成首轮招标,新成立的国家医保局和卫健委之间,关系变得十分微妙。新一轮机构改革后,药品、医用耗材招标采购相关职能从卫健委转移到医保局,而卫健委虽然不再拥有药品定价的话语权,但作为医院和医生主管部门,仍掌握着最大的药品销售终端。
不过,一名长期研究药品采购的人士对这一模式持保留态度。他认为,上海模式并非市场手段,而是医保部门用行政手段限制医院和医生,硬逼着完成约定采购量。“实际上‘4+7’带量采购形同绕过公立医院改革,按道理讲应是公立医院配合,结果硬是行政管制,掐了医院、医生脖子说必须这样干。”
关键的是“量”
医院能否完成上报的采购量以及后续带量采购能否持续保证“量”的实现,是判断此番国家医保局主导的带量采购乃至这一模式能否成功的标准。
中标企业之忧
上市公司是首轮带量采购的参与主体,最终25个中标品种中,上市公司占据16席。不过,12月6日带量采购预中选结果出炉后,A股医药板块走势以跌为主。
中信证券高级副总裁、医药行业首席分析师田加强解释,引发市场担忧的主要原因是出现极端降幅。此次股价下跌的企业主要分为三种:此前市场预期产品中标但最终流标、产品虽然中标但降价幅度超出预期以及以高端仿制药为主的企业。第三种利润率相对比较高,“虽然这次没有出现在集中采购名单上,但是市场预期未来可能会出现影响。”
接下来是补偿机制
为推动卫健委、医保局、药监局、药企等各利益相关方建立起新的平衡关系,有关配套措施也正在紧锣密鼓拟定中。
对招标新政,最常见的批评是认为低价将给药品质量带来新的风险。
带量采购招标量下降意味着医院内的剩余药品市场份额仍然较大。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药品政策与管理研究中心陈昊提示,应当考虑医院补偿机制有没有得到彻底转变,医疗服务价格有没有同步跟上。
......
(以上为内容节选,全文请点击文末阅读原文)
更多相关文章:
“带量采购”洗牌药业 [2018-12-17]
2018年12月第一周,A股医药板块飞来一只“黑天鹅”。国家医保局主导的11城市药品带量采购预中选结果于12月6日就传出市场,31个品种平均降价52%,最高降幅96%,远超市场普遍预期30%-40%降幅。医药股随之闪崩,连续三日市值蒸发两三千亿元,投资机构和散户争相出逃,业界大呼“惨烈”。
11城市带量采购是省级招标采购的升级版,此前上海已作为试点开展了三年,并拿出了降价50%以上的成绩单。在政府看来,打破省市壁垒的招标体系,可以避免之前出现的地方保护主义盛行、招标办腐败窝案频现的问题,更大规模的团购可以形成更强大的议价能力,迫使药企挤压价格泡沫和渠道成本,缓解医保资金紧张困局。
“带量”是此次支付方(政府)得以向产品方(药企)大幅压价的关键。在以往招标采购中,中标并不意味着有销量,医院作为服务方,仍有“二次公关”的议价空间,只要医院和医生不开处方,药品中标结果就形同虚设。因此过去药价难降,部分原因是药企仍需预留“院内带金成本”(向医院营销的费用)。但在带量采购中,中标企业可直接和代表医院的招标办签署购销合同,并从医院获得医保资金30%的预付款。
国家医保局带量采购结果公布六品种流标 [2018-12-07]
国家医保局主导的“4+7”城市药品带量采购拟中选结果正式公布。目录中曾因治疗高血压缬原料药查出毒素引发关注的浙江华海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详情参见报道:高血压原料药毒素风波收尾:药典拟定新标准)以入选6个排名第一。
12月7日晚,上海阳光医药采购网公示,包括阿托伐他汀钙片、瑞舒伐他汀钙片在内共计25个药品品种进入拟中选目录。如无意外,12月14日公示日截止后将最终确认。值得注意的是,相比昨日公布的预中标结果,有6个药品在最终议价环节流标。
最新披露的《4+7城市药品集中采购拟中选结果公示表》显示,25个入选药品中,浙江华海入选6个,浙江京新3个,江苏豪森、成都倍特、扬子江药业各2个,剩余10家药企分别中选1个。此外,大部分外资药企在此次带量采购中落选。
直击国家医保局带量采购药品大降价医药股大跌[2018-12-06]
国家医保局主导的“4+7”城市药品带量采购今日在上海开标。这起发生在招标采购领域的医药风暴先是在争议中落地,而后方案公布一延再延,甚至一度传出取消之声。12月6日,国家药品4+7招标采购在上海正式开标不久,市场反应迅速,医药股出现闪崩。
根据此前披露的《4+7城市药品集中采购文件》,此次现场开标分为申报材料递交、申报信息公开、中选品种确定三大环节。其中中选品种确定又分为预中选和拟中选两大环节。
现场披露的31个药品预中标结果显示,浙江华海中选6个、浙江京新3个、石药集团3个、江苏豪森、成都倍特、扬子江药业各2个,剩余13家药企分别中选1个。目前仍处于预中选议价谈判环节。
阅读以上精彩文章,请关注财新网。
责编|任波
统筹|刘登辉
版面|纪思琪 刘登辉
本文首发于财新网;
投稿及爆料:
denghuiliu@caixin.com;
我们坚持并尊重原创版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授权请联络健康点管理员Mandy;
工作微信号: Mandy5929
商务合作:
北京 Fiona 18612891987
上海 Kevin 18621849119
上海 Jane 13817806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