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Zoom之后 谁能引领视频通话时代?

白鲸出海小编 白鲸出海 2021-02-25

视频通话的设想最早出现于科幻小说。在 20 世纪 90 年代,由于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人们已经具备了实现视频会议的条件。


不过,即便对于大公司而言,视频通话在当时也是一种昂贵而不实用的办公方式。虽然宽带技术在之后大幅进步,让普通消费者接触到了各种可以举办视频会议的工具,但视频通话仍未成为主流的通讯形式。

疫情的出现成为了转机,人们被迫居家隔离后,时刻需要进行视频通话,来举办会议、进行约会或是参与生日聚会,于是 Zoom 在突然之间就成了关键基础设施。尽管这其中的大部分活动在疫情之后都会回归实体,但视频通话这一沟通方式则将被永久地保留下来。

不过,Zoom 还能继续引领潮流吗?作为一个突破性的产品,如果将 Zoom 与之前的两个产品——Dropbox 和 Skype 进行比较,就能得出一些有意义的结论。

Dropbox 的品牌历史中有这么一段故事:当创始人德鲁·休斯顿(Drew Houston)告诉人们他想做什么时,所有人都说“同类产品已经有几百个了”,但他回答到“没错,但是有哪一款是你们实际在使用的呢?”这就是Zoom所做的事情——视频通话并不是什么新鲜事务,但 Zoom 解决了实际应用的许多小问题。

另一个可以来对比的产品是 Skype。和视频通话一样,VOIP(基于 IP 的语音传输)也已经存在了很长一段时间,但是 Skype 解决了工程和用户体验方面的许多小问题,并且借此让 VOIP 成为了一种消费产品。

在那之后,Skype 发生了两件事。首先, Skype 的更新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出现了滞后,导致用户的体验下降。第二,如今一切应用程序都有了音频内容。从前,你还能统计出智能手机、Mac 或 PC 端上支持语音交互的应用,但如今这已经不可能了,因为所有应用程序都配备了语音交互功能。虽然幕后还存在很多工程问题,但它已经成为了一种商品。

不管你是通过 Twilio 还是其他服务商的插件来搭建语音通话平台,“我们的应用能提供免费语音功能”这种宣传已经没有意义了,重要的是如何包装。为什么你的 App 需要配置语音功能?

最近受到资本追捧的 Clubhouse,其立身之本是对用户心理和行为的洞察,而不是 VOIP 技术,它并没有试图去赢得语音市场的头部地位。与之类似的是 Pindrop,它会查看接入呼叫中心的每一个电话,然后找出其中可能存在的诈骗号码。

如果你曾因 Skype 在 2004 年的辉煌便认为它会垄断语音通话市场,那你就想错了。这很可能也是视频通话的发展方向——未来仍然会有技术难题需要攻克,但视频通话本身将会成为一种商品,问题在于你要如何去包装它。就像语音通话的普及一样,未来所有的 App 中都将会有视频会话功能,而且视频不但会向大量的垂直行业延伸,也会与其他技术整合成特定的体系。

一方面,视频通话在与医疗卫生、教育和保险领域结合后,将会催生很多新企业;另一方面,例如 Slack 等应用正依靠 Amazon 的 AWS 技术来部署视频通话业务,该领域也将涌现大量新兴企业。市场上总是会出现大量功能整合和细分的产品。今后所有的应用都将“视频”化,然后与视频通话相结合。

重要的是,视频通话本身似乎很少能形成真正的网络效应,即通过发展用户网络而增加产品使用率。加入视频通话很方便,尤其是在桌面端,一般来说你并不需要新建账户,也不需要下载应用程序,只需要点击日历中的一个 URL 链接,然后就可以在浏览器页面加入视频通话。你不需要知道下一通电话具体需要调用什么服务,只需要知道这通电话会在什么时候打来。

使用 Skype 既需要建立账户,又需要下载应用程序,所以才产生了网络效应。WhatsApp 使用电话号码系统作为地址,因此可以利用手机中的联系人列表作为用户网络,而不需要自行建立。然而,一次群视频通话则只有一个 URL 和日历邀请——它没有自己的用户社交网络。

这两种视频通话之间的技术性区分让这一切看起来像是回到了 1.0 时代——在基于“房间”的视频通话中,任何人都可以点击链接并加入通话,而不需要建立个人帐户;而在基于“用户”的视频通话中,每个用户都需要自己的专属地址才能加入通话,这个地址可以是电话号码,也可以是账户或者其他东西。因此,Google 提供了 Meet (基于 url)和 Duo (基于用户地址)两种视频通话服务——而 Apple 的 FaceTime 则需要注册账户才能发起或加入通话(没有 url)。

更进一步来说,Zoom 解决的一大问题是——用户不需要账号、应用程序或社交图就可以进行视频通话,它使网络效应变得无关紧要。然而,这也意味着 Zoom 本身不能形成网络效应以实现进一步发展,它只能通过削减网络效应的门槛来实现增长。

除了与 Dropbox 和 Skype 的比较之外,照片分享类应用也是一个很好的对比对象。成百上千家企业都在做照片分享,但也有不少企业在用户体验和心理上下功夫,以提供“照片”之外的深层次体验,首先是 Flickr,接着是 Facebook 和 Instagram,然后是 Snapchat。

在 Snapchat 刚上线的时候,市面上已经有了无数种图片分享应用,但 Snapchat 注意到了许多前人不曾细想的奇怪问题。从根本上来说,Snapchat 提出的问题是“你到底为什么要发送照片?这一举动的潜在社会目的是什么?”事实上,你并不是在给对方发送一堆像素,而是在与其进行交流。

这是 Zoom 和其他所有的竞争对手都没有解决的问题。Zoom 成功解决了进行通话的问题,但它没有真正地从源头上思考用户为什么需要加入视频通话。如果 Zoom 仅仅是 Dropbox 或 Skype 的视频版本的话,那么消费者们也在等待 Snapchat、Clubhouse 以及 Yo(极简风格社交应用,用户之间只能发送名为“Yo”的短信通知)的视频版本。

本文编译自 What comes after Zoom?

本文作者:(微微一笑很倾城)

推荐阅读

Zoom事件:APP如何做好SDK合规?

Zoom霸榜 钉钉、飞书出海还有机会吗?

焕发第二春 一款做虚拟饮酒的出海App登上多国下载榜

数据+案例解析:美国畅销榜头部游戏都是怎么做IAP的?

豪掷3000万美金 腾讯Trovo能否搅动美国游戏直播市场?



商务合作

Cassie | 微信:18506490569

媒体咨询

Ares | 微信:18606066421

开发者对接

刘艳婷 | 微信:18850230356


长按图片扫码

加入白鲸社群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