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是党的二十大作出的重大决策。国资国企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深入推进世界一流创建示范行动、管理提升行动、价值创造行动和品牌引领行动等“四个专项行动”,一批企业品牌影响力和国际化水平明显提升,中央企业率先创建世界一流企业的基础更加坚实。在世界经济奥林匹克赛场上,中国企业尤其是一批中央企业已经开始加速冲刺。
世界一流企业都有自己的进化路径。当中国企业日益接近世界经济舞台中心时,中国企业与世界一流企业进化论的关系,正在悄然发生变化。过去,中国企业更多的是既有进化论的模仿者、学习者;未来,中国企业将更多地成为新的进化论的贡献者、引领者。
为了更好地总结经验、树立标杆,《国资报告》将联合有关主流媒体、专业研究机构和国资小新等平台,推出“企业进化论”系列报道,从创建世界一流示范企业,连续任期考核A级央企,国有企业管理标杆企业标杆项目标杆模式中,选择典型案例和最佳实践,梳理归纳治理模式、管理经验,探寻基业长青密码,讲好现代化新国企故事,为更多企业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提供镜鉴。
经过深入采访调研,本期《国资报告》推出了“企业进化论”系列报道第一篇《三峡闯滩:穿越“历史三峡”的企业战略转型发展模式》,希望能为更多央企尽快穿越发展航程中的“历史三峡”、奔向世界一流,带来一些借鉴价值。
大美三峡,瞿塘雄奇、巫峡幽深、西陵险峻,美则美矣,古来却有“川江不夜航”的说法。如今,随着三峡工程竣工,水位上抬,三峡险道变成了黄金水道。对于三峡集团而言,通向世界一流企业之路,也如三峡航道一般,一波三折。对于企业来说,执着于熟悉的、平直的航道,看似最安全。但水利其平,船贪其顺,淤塞会越来越严重,难免有拥堵之迟、覆舟之险。如何摆脱路径依赖的强大吸引力,始终做到“见路不走”,另辟优径,是包括三峡集团在内很多志在世界一流的企业的共同关切。1993年9月27日成立之日起,三峡集团就毅然放弃了当时惯用的带有计划经济色彩的施工模式,主动选择了以市场化方式推进公共事业发展的项目思路;放弃了因陋就简就地取材,选择了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并通过消化吸收再创新实现逆袭的技术路线。进而不躁,稳而不钝。30年来,这种风格在传承中不断发扬。从立足水电到布局新能源,再到发力环保,每当所处航道变窄之前,三峡集团总能及时地闯滩越礁,疏浚旧航道,跨入新“河流”,谨慎而坚定地,朝着“领先半步”的目标稳健前行。难以把握的关系,不仅是“稳”与“进”,还有“质”与“量”、“企”和“国”。在矛盾中求和谐,在运动中找平衡,三峡集团聚焦主业不断拓宽赛道,实现了清洁能源和长江生态环保“两翼齐飞”融合发展,以核心竞争力的不断增强,持续提升服务国家战略的能力。多年来,三峡集团利润总额、归母净利润、成本费用利润率、全员劳动生产率、人均利润等关键指标连年在中央企业名列前茅,连续15年在中央企业年度经营业绩考核中获评A级。水电、风电、光伏等主业资产回报水平稳居行业前列,资产负债率保持在50%左右,继续保持最高的国际信用评级。
一坝矗立,长江安澜。图为三峡工程在泄洪
成立之初,三峡集团就提出了“建一流工程,建一流企业”的目标。“今天,我们更有实力和能力、更有基础和条件全面建设世界一流企业。”三峡集团党组书记、董事长雷鸣山表示。始终坚定不移走市场化发展道路;始终站稳主赛道并适度超前布局新赛道;始终着眼抢占技术制高点、管理制高点。30年来,这“三个始终”保障了企业的高质量发展,推动企业实现了“两翼齐飞”的战略转型。“瞿塘闯关”迈向大市场、“巫峡通幽”布局新赛道、“西陵放舟”占据制高点,“三个始终”不仅是三峡集团改革发展的基本经验,而且是其他企业战略转型的重要参考。经过深入采访调研,本期《国资报告》推出了“企业进化论”系列报道第一篇《三峡闯滩:穿越“历史三峡”的企业战略转型发展模式》,希望能为更多央企尽快穿越发展航程中的“历史三峡”、奔向世界一流,带来一些借鉴价值。链接:
“历史三峡”理论是史学家唐德刚于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原创理论,认为中国历史发展好比船行三峡,在前后两个社会形态的转换间必有一转型期,而此转型期即为历史的“三峡”。这一说法后来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场景。如果引申到管理领域,“历史三峡”则意味着制约企业转型的各种桎梏,尤其是路径依赖。实践证明,只有不断闯滩过关,通过“历史三峡”的企业,才能实现基业长青。
摆脱计划经济思维惯性,探索以市场化方式推进公共事业。三峡集团冲破险峻的“瞿塘”关口,书写了世界水电产业发展奇迹。这成为企业裂变跃迁坚实的“大坝底座”,也为中国水电行业跨越式发展树立了标杆。
在中国现代发展史上,1992年是一个绕不过去的年份。这年1月18日—2月21日,邓小平南方谈话掀起了新一轮改革热潮。对于三峡集团来说,1992年同样是一个重要年份。这一年4月3日,七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兴建长江三峡工程的决议》。经历了半世纪论证纷争的三峡工程,终于看到了希望曙光。1993年9月,中国长江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三峡集团前身,以下统称三峡集团)正式成立,全面负责三峡工程的资金筹措、建设实施、生产经营、债务偿还以及资产保值增值。当时,国内水电建设的传统模式,是以建设单位为主体,由财政拨款兴建,葛洲坝电站就是这样建起来的。“如果沿用这一思路,三峡集团将会是一个拥有十几万人的大块头。”三峡集团党组书记、董事长雷鸣山说。沐浴着改革春风,三峡集团大胆探索建立了与国际接轨的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承包制、合同管理制、项目监理制等工程建设管理体制,建立了一支精干高效的项目管理团队。这种责权利相统一的法人治理结构和灵活高效的管理架构,为三峡工程的高效率建设、科学化管理、市场化运营打下了坚实基础。“前人打下的底子好,传承下来的基因好。”雷鸣山认为,这是三峡集团的重要核心竞争力,也是高质量发展动能持续澎湃的“长江之源”。拦江筑坝,是建设水电站的关键环节。对于三峡工程而言尤其如此。三峡大坝全长2309.47米、最大坝高181米,混凝土体积达2794万立方米,是当今世界上已建大坝混凝土量最多、坝体过流孔口最多、泄流量最大的重力坝。风吹浪打,岿然不动。这归功于三峡人对大坝工程质量的高度重视。三峡集团第一任总经理陆佑楣常说:“质量是三峡工程的生命,质量责任重于泰山。”为此,三峡集团制定了严格的工程质量标准,形成了严密的质量监督网络。所有标准都高于国内行业规范,有的甚至超过国际标准。外国专家迈克林担任三峡工地监理时评价说:“中国文化特别强调人际关系。而我在三峡工地上感受最深刻的,是一种科学而严谨的制度的力量。”随着工程建设的顺利推进,2000年2月18日,三峡集团开始筹备三峡电站的电力生产工作。三峡电站地处全国电力联网中心,是我国西电东送和南北互供的骨干电源点。为确保安全稳定运行,三峡集团所属长江电力从三峡电站电力生产筹备阶段就在评估并吸收国际上先进管理理念的基础上,将“精确调度、精益运行、精心维护”理念落实到电力生产各环节。
2020年,三峡电站全年累计生产清洁电能1118亿千瓦时,创造单座水电站年发电量世界纪录。图为三峡电站左岸厂房电站投产后,长江电力在探索掌握70万千瓦水轮发电机组运行规律、优化机组及控制系统设计、创新设备在线监测和诊断运行技术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之后,相关成果广泛应用于向家坝、溪洛渡、乌东德、白鹤滩等大型电站建设和运行中,推动了国内大型水电运行管理水平的跨越式进步。投产发电以来,三峡电站一直安全稳定运行。此后,随着溪洛渡、向家坝、乌东德、白鹤滩等电站的陆续投产,三峡集团逐步形成了流域巨型电站群精益生产管理模式。三峡集团总经理助理,长江电力党委书记、副董事长马振波表示,通过流域梯级联合调度、大型水电站运行管理及检修维护等核心能力建设,确保枢纽电站管理各个工作环节精细高效,充分发挥梯级电站群的综合效益。葛洲坝、三峡、溪洛渡、向家坝4座电站年设计发电能力合计约1900亿千瓦时。2019年,通过深入挖潜提升水资源利用水平,4座电站实际发电量达2104.6亿千瓦时,增发电量超200亿千瓦时,相当于再造了一个葛洲坝电站。2021年9月,三峡集团水力发电量达466亿千瓦时,创单月发电量纪录,占同期全国发电量的6.7%,在全国保供压力最大的时候发挥了重要作用。2023年1月10日,长江电力以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的方式购买三峡金沙江云川水电开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云川公司”)100%股权,并完成云川公司股权工商变更过户,交易价格总计804.84亿元。云川公司为乌东德、白鹤滩水电站的开发主体,原4个股东分别是三峡集团、三峡投资,以及两个水电站所在地云南、四川派出的持股单位云能投、川能投。本次重组完成后,三峡集团控股的长江电力将拥有乌东德、白鹤滩、溪洛渡、向家坝、三峡和葛洲坝等长江干流6座梯级水电站的全部发电资产,国内水电装机容量由4549.5万千瓦增长至7169.5万千瓦,增长幅度达57.6%。年发电量亦将大幅增加,其中国最大电力上市公司和全球最大水电上市公司的地位将更加稳固。多年来,尽管三峡集团其他板块快速成长,贡献率稳步提升,但长江电力始终是三峡集团高质量发展的压舱石。2022年12月20日,白鹤滩水电站最后一台机组顺利完成72小时试运行,正式投产发电。这意味着白鹤滩、乌东德、溪洛渡、向家坝、三峡、葛洲坝6座电站共同组成了世界最大清洁能源走廊,一滴水沿江而下可以发6次电,实现了长江流域水力资源的最大化利用。截至2022年12月18日24时,6座巨型电站累计发电31859亿千瓦时,相当于节约标准煤约9.1亿吨,减排二氧化碳约24亿吨,对推动实现“双碳”目标意义重大。白鹤滩水电站全部机组投产发电仪式(摄影:赵健)
从三峡工程到白鹤滩,几十年砥砺前行。以三峡集团为代表的中国水电行业,通过自主创新推动了中国在机电装备、工程施工等诸多领域的不断突破,一路登顶。最早提议建设三峡工程的,是孙中山先生。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多次过问三峡工程建设计划,并组织了多次专家论证。改革开放后,中国水电开发迎来了爆发期,包括二滩工程在内的一系列重大项目先后上马。但任何一个项目都没有遭遇三峡工程一样的巨大舆论压力。淤堵、地震、大坝安全,一系列质疑如影随形。经过多年系统科学的严谨论证和民主决策,1991年8月,国务院三峡工程审查委员会通过对《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审查意见,认为三峡工程建设是必要的,技术是可行的,经济是合理的。1992年4月3日,七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以1767票赞成、177票反对、664票弃权、25人未按表决器通过《关于兴建长江三峡工程的决议》。在全国人大上讨论一项单体工程,三峡工程的这一待遇,不仅是“空前”,有可能也是“绝后”了。超常规重视、跨时代争论,一个重要原因是当时中国水电发展实力与世界先进水平之间的巨大鸿沟。仅举一例,当时国内企业制造的规模最大机组为32万千瓦,世界规模最大的已达70万千瓦。陆佑楣院士等人明确表示,要建就建成世界一流,决定使用70万千瓦机组。“大坝一般建设在狭窄河谷之中,机组多了布置不下。而且,大型机组更可靠、效率更高。”马振波解释说。机组容量的提升,不是简单的数字放大,往往意味着设计方案、选用材料的重新调整。中国企业造不了,三峡集团就开门建工程,启动面向全世界的招标。1996年,经国务院三峡建委批准,三峡左岸14台70万千瓦水轮发电机组最终由阿尔斯通、福伊特、西门子、GE等外企中标。按照招标规则,中国企业东方电机和哈尔滨电机分别与中标外企合作完成了机组的设计制造。在2003年启动的三峡右岸电站12台70万千瓦机组招标采购中,哈电、东电成功获得订单,负责8台机组的设计制造。从运行情况看,国产机组性能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2002年,国家正式授权三峡集团滚动开发金沙江下游河段的溪洛渡、向家坝、乌东德、白鹤滩4座巨型水电站。建设过程中,国产机组的单机容量先后跨越了77万千瓦、80万千瓦和100万千瓦大关。其中,白鹤滩水电站左右岸各安装有8台100万千瓦水轮发电机组。
向家坝水电站(摄影:高峰)
“100万千瓦水电机组是世界上最大容量的高端产品,已超出现有技术水平和规范,世界范围内均无现成经验可借鉴。”国际大坝委员会荣誉主席贾金生说,这足以证明,中国不仅在建坝规模上领先全球,技术制造水平也已进入引领阶段。低热水泥混凝土技术的应用,是见证我国水电建设水平提升的重要窗口。大坝混凝土出现裂缝是世界级顽症。国际坝工界上曾有句话说“无坝不裂”。但追求卓越的三峡人,却不信这个邪。经过20余年的科技攻关,终于打破了这一“魔咒”。三峡集团科技创新部主任李文伟表示,水泥混凝土开裂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在施工中水泥发热导致混凝土热胀冷缩。要解决开裂问题,就是要选用发热量低的水泥。早在三峡工程建设期间,三峡集团就联合相关科研院所研制了一种特殊的低热水泥,利用围堰等边边角角进行了试用。此后,随着研发的进一步深入,水泥性能持续优化,逐渐得到了更多业内人士的认可。溪洛渡的导流洞、泄洪洞使用了低热水泥。这是国产低热水泥首次在水电站主体工程中应用,裂缝减少了70%左右。之后,向家坝的消力池也选用了低热水泥,没有产生裂缝。李文伟表示:“当时之所以没有选择在大坝上使用,一方面是因为这种水泥产能跟不上,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当时对低热水泥性能仍缺乏全面认知。”到了乌东德和白鹤滩水电站建设时期,国产低热水泥的产能、性能均有提升,但业界对特高拱坝全坝使用低热水泥仍存在诸多质疑。李文伟带领技术团队,根据大坝的特性,有针对性地开展了深化研究,对质疑一一作了回应,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低热水泥混凝土技术。最终,三峡集团党组经过深入研判,果断拍板,同意全坝应用。“那段时间我们研究团队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连续3年都在施工一线守着,生怕出问题。但实践证实,低热水泥混凝土技术是可靠的。”李文伟表示,也要感谢那些质疑者、反对者,给了技术团队持续改进的压力和动力。“正如潘家铮院士所说,三峡工程最大的贡献者,就是那些持反对意见的人士。”时至今日,在水电建设运营领域,三峡集团已经自主掌握了智能大坝建造、水电站专用检修机器人等一系列关键技术。“长江三峡枢纽工程”荣获2019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几十年来,三峡集团的核心团队发扬工匠精神,扎根深山,心无旁骛、精益求精、敢于担当,推动了一系列首台首套产品的应用,为推动中国水电行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雷鸣山表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是奋斗出来的。一代又一代三峡人,用实践验证了这一科学论断。世界一流企业不能关门称王,要在国际市场上有影响、有品牌。三峡集团的国际化道路,开始于国资委的一次“排兵布阵”。2008年10月,经国务院同意,国资委批准中国水利投资集团公司(下称国水投)重组进入三峡总公司。在此之前,三峡集团专注于三峡工程的建设和运营,在其他业务上着墨不多。墙内开花墙外香。不少国家提出,希望得到三峡集团的支持帮助。特别是马来西亚相关方面直接提出,希望三峡集团作为总承包单位帮助建设沐若水电站。正是在推进这一项目的过程中,三峡集团与国水投旗下的海外水电工程建设单位中水电一拍即合,认识到双方在拓展国际市场方面分别具有资金优势和专业优势,如果结合起来,在国际市场上会相得益彰。从提议到商谈再到获批,都在当年完成。三峡集团由此获得了发展国际业务的良好基础。2011年,三峡集团召开了第一次国际业务工作会议,并正式组建了三峡国际,作为国际化业务的平台。截至2022年底,三峡集团国际业务遍布40多个国家和地区,特别是成功建设多个在双边经贸关系中具有重要地位的大型清洁能源项目。中巴经济走廊首个水电投资项目巴基斯坦卡洛特水电站全部机组投产发电,被誉为中巴铁杆友谊的象征;老挝南公1水电站入选“中外水电国际合作优秀案例”,成为中老两国互利共赢的典范……一是“联合出海”。为了降低境外业务风险,三峡集团贯彻合作共赢理念,引入国家主权基金、国际投资机构、当地企业作为战略投资人建立联合体,努力形成项目共建、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比如,三峡南亚公司就引入了丝路基金和世界银行旗下的国际金融公司等战略投资者。再以马来西亚沐若水电站项目为例。该项目由三峡集团牵头,长江设计院、水电八局、中国机械设备进出口总公司组成联合体共同实施,获得了业主的高度赞誉,已成为中国企业编队出海“走出去”的典范。
二是“借船出海”。2011年底,三峡国际旗下三峡欧洲公司以27亿欧元成功并购葡萄牙电力公司(下称“葡电公司”)21.35%股权,成为其单一最大股东。当时葡电公司的规模与三峡集团相当,装机容量在2300万千瓦左右。此后,三峡集团依托葡电公司,成功进入巴西、秘鲁等电力市场,成为巴西第二大私营发电企业,并快速进入波兰、意大利、德国等欧洲清洁能源市场,实现通过股权投资拓展国际市场的战略目标。三是“标准出海”。30年来,三峡集团在长江梯级电站运营管理中逐步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三峡标准,成为三峡集团海外业务发展的重要基础。马振波表示,包括巴西的朱比亚、伊利亚两座水电站,以及巴基斯坦的卡洛特水电站等在内,长江电力均派出了技术团队参与电站运营管理工作。作为三峡集团在海外投资的最大绿地水电项目,2022年6月29日全面投入商业运营的巴基斯坦卡洛特水电站,95%以上设备来自中国,堪称三峡集团采用中国标准并整合中国水电设计、施工、装备与建设管理全产业链编队出海的示范项目。“我有幸见证了中国技术在卡洛特水电站项目的广泛运用。这个项目将改善许多巴基斯坦人的生活,并缓解巴基斯坦的电力供需矛盾。”卡洛特项目巴方电力工程师穆罕默德·阿里·马哈茂德说。截至2022年底,三峡集团业务覆盖全球近50个国家和地区,境外可控装机容量约1260万千瓦,业务资产总额1900亿元。四是“落地生根”。比如,目前三峡集团在巴西装机规模达到831万千瓦,三峡集团拟对当地出资企业进行股权多元化改造后,推动在当地上市。雷鸣山说,三峡集团成功走出了一条“在全球市场获取资源、在国际资本市场融资、在海外市场销售电能、投资收益逐步回流”的国际化经营道路。
中国水电行业开发增长势头放缓之际,提前布局的“风光”产业开始爆发。这让三峡集团能够顺利穿越转型的幽深巫峡,继续保持高质量发展态势。
能源企业对于大江大河的水电开发通常具有极高热情。对于水电装机规模占国内总量18.9%、发电量占22.8%的三峡集团,不少企业艳羡不已。然而,优质水电资源毕竟有限。目前,除怒江、雅鲁藏布江之外,国内大江大河的开发已近尾声。日中则昃,月盈则食。对于这一朴素中国哲学中蕴含的道理,三峡人早有深刻认识。“巅峰往往意味着转折。白鹤滩水电站全部机组投产发电以后,三峡集团‘建设三峡、开发长江’的历史使命应该说已经基本完成。长江电力以后要不要发展,怎样发展,值得我们大家深思。”在长江电力的一次内部会议上,雷鸣山如此提醒。对此,长江电力提出,要在高水平巩固大水电的基础上,通过发力新能源等业务,高质量拓展新空间。当时,中国的新能源产业尚处于举步维艰的培育期,对政策依赖度很高。得益于三峡集团这样一批有敏锐嗅觉、有长远眼光、有执着精神的企业,中国能够快速迎来新能源产业的爆发期,并在“双碳”目标提出后,及时尝到发展红利。从最早的风电、光伏,到后来的抽水蓄能等多种形式齐头并进,三峡集团的新能源业务早已能够独当一面。截至2022年底,三峡集团新能源装机近3350万千瓦,相当于再造了一个三峡工程还要多。与同行企业相比,在风力发电、光伏发电这两个充分竞争领域,三峡集团的营业收入利润率、复合增长率、全员劳动生产率、人均利润等指标优势明显。不过,与国内其他电力央企相比,三峡集团的新能源装机规模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因此,三峡集团提出,将不断加大这方面的投资力度,希望“十四五”期间新能源装机达到8000万至9000万千瓦的水平。2003年底,三峡工程的防洪、发电、通航等功能已陆续开始发挥作用。当时,国家电力体制改革开始破局。国家电力公司被拆分为多家企业,发电侧激烈竞争的格局日渐成形。如何在新格局中占据一席之地,乃至打造百年老店,保持基业长青,成为当时三峡集团新一届领导班子必须要回答的课题。要不要进入到大水电以外的产业领域发展?要不要在长江流域以外地域进行产业布局?针对这些大家关心的问题,三峡集团协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进行了深入调研分析。三峡集团最终提出,要在全力保证三峡三期工程完美收官、抓好金沙江梯级电站建设筹备工作的同时,从单纯的水电开发向水电、风电、光伏发电等清洁能源开发转变,建成国际一流的清洁能源集团。自此,三峡集团已开始涉足新能源领域。但是,与水电业务相比,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三峡集团的风电、光伏产业规模小、实力差,并不具备竞争优势。2008年10月,国水投的并入,为“风光三峡”的发展战略实施提供了坚实依托。此后,国水投成为三峡集团新能源项目实施主体,并于2010年更名为中国三峡新能源公司。2021年6月,中国三峡新能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三峡能源)在上海证券交易所鸣锣开市。“三峡集团将新能源业务视作未来保持清洁能源发展优势的关键力量,而海上风电是我们在新能源领域‘弯道超车’的重要突破口。”三峡能源党委书记、董事长王武斌表示。三峡集团新能源事业部副主任常思哲表示,之所以更加青睐海上风电,一是因为三峡集团发力较早,与国水投重组之前就开始在潮间带进行试验探索;二是因为海上风电主要施工在海平面以下,与水电施工有很多相通之处,三峡集团天然具有竞争优势;三是国内海上风电设备、施工发展落后于欧洲发达国家,规模化开发海上风电是三峡集团聚焦“卡脖子”难题,推动核心技术装备国产化的具体体现。根据测算,海上风电利用小时数平均超过3000小时每年,比陆上风电平均利用小时数高出约50%,福建等地更是可以达到4000小时每年,超过水电平均3800小时每年的水平。同时,海上风电距离负荷侧更近,输电距离短,消纳比例更高。“一台海上风机的功率可能是陆上的几十倍,一片海域的总功率往往有一两百万千瓦。建设海上风电场需要强大的资金实力,以及科技攻关能力。”三峡集团科技创新部主任李文伟说。2022年11月23日,由三峡集团与金风科技联合研制的16兆瓦海上风电机组在福建三峡海上风电国际产业园下线。该机组叶轮直径252米,叶轮扫风面积约5万平方米,约相当于7个标准足球场大;轮毂高度达146米,高度约相当于50层大楼。根据多年平均发电量设计值,单台机组每年发电量能够满足3.6万户三口之家一年之用,可节约标煤约2.2万吨,减排二氧化碳约5.4万吨。这是目前全球范围内单机容量最大、叶轮直径最大、单位兆瓦重量最轻的风电机组。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秘书长秦海岩表示,16兆瓦风机的成功研制,可以有效促进海上风电施工效率提升与用电成本降低,将对相关技术产业的升级进步产生极大推动作用。在离产业园不远处的三峡集团福清兴化湾海上风电场,来自不同厂家的风机正在风中起舞。工程师蔡正伟说:“兴化湾海上风电场刚开始建设的时候,我就已经在这里了,当时第一台风机还是5兆瓦。短短几年,16兆瓦已经下线了。我见证了中国风电产业的快速进步。”“海上风电基础要固定在海底。这是保证风机在海面之上安全稳定运行的重要基础结构。但海底的情况远比我们想象的复杂,岩层变化可以超过几十米,基础型式的选择需要因地制宜,只能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创新。”三峡能源阳江公司工程管理部主管潘宏冠说。
三峡集团广东阳江沙扒海上风电场(摄影:梁文栋)
2021年12月1日,我国首个漂浮式海上风电平台,搭载全球首台抗台风型漂浮式海上风电机组,组成“三峡引领号”,在广东阳江海上风电场成功并网发电。这标志着我国在全球率先具备了大容量抗台风漂浮式海上风电机组自主研发、制造、安装及运营能力。“从近海到远海、从浅海到深海、从固定基础变为漂浮式平台,将是未来海上风电场建设的必然趋势。”三峡能源阳江公司副总经理滕华灯说。2014年开工建设我国首个投入商业运营的海上风电项目以来,三峡能源先后创造了单机容量最大、单体项目最大、基础型式最多、离岸距离最远、电压等级最高、集约布局最广、产业带动最强等多项国内外海上风电纪录,有力助推我国海上风电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的跨越进程。截至2022年底,三峡集团海上风电装机516万千瓦,全年发电量124亿千瓦时。“十四五”期间,三峡集团将实现建成海上风电装机1000万千瓦、在建装机1000万千瓦,打造一个“海上三峡”。新能源项目普遍有着投资少、周期短、分布散等特点。为了让三峡更好适应形势变化,雷鸣山提出了新能源业务质量和规模同步提升的要求。2021年,三峡集团全年新增新能源项目有效资源储备同比增幅达146%,其中国家首批大基地项目取得1250万千瓦,占国家批准总量的12%。2022年,三峡集团全年新增新能源项目有效资源储备再创新高。常思哲表示,这是因为三峡集团很早就把水电、新能源等主营业务的投资决策权限下放到了长江电力、三峡能源等所属企业,市场嗅觉、触角更加灵敏。比如,当前湖北能源具有投资职能的企业达到15家,较此前增长一倍,一线企业开拓市场的积极性被有效激发。截至2022年,湖北能源新能源装机规模突破300万千瓦大关,达到312万千瓦。各自发力,更要“万众一心”,否则就会绊马腿、打乱仗。当前长江电力涉足新能源开发时,往往与三峡能源携手合作。比如,在内蒙古的项目开发中,三峡能源是大股东,长江电力是第二股东。“我们主要发挥资金优势。这样较好地解决了同业竞争问题。”马振波说。为进一步加强统筹,2022年4月,三峡集团成立了新能源事业部。常思哲表示,新能源项目具有投资强度大、开发建设周期短、生产运行自动化程度高、内外部沟通协调工作量大等特点,需在策划初期就对项目全周期工作进行统筹考虑。在此过程中,新能源事业部逐步建立健全集团公司新能源业务管理制度体系,有助于进一步完善集团化管控架构、更好适应行业发展现状,推动集团公司新能源业务实现高质量发展。近几年来,随着新能源项目的全国开花,为了保障电力系统稳定,抽水蓄能项目开始得到空前重视。2022年4月,三峡集团组建水电与抽水蓄能事业部,负责统筹抽水蓄能项目“前期-建设-运营”的全业务链条、全生命周期管理,构建形成事业部牵头抓总、职能部门密切配合、分子企业各司其职的抽蓄业务管理新模式。2006年起,三峡集团就开始接触抽水蓄能项目,并在浙江开始布局。然而,受当时政策限制,该项目被长期搁置。之后,三峡集团又在内蒙古投资了呼蓄电站。然而,由于价格传导机制不畅等原因,三峡集团最终将该电站控股权转让给了内蒙古电力公司。2014年,抽水蓄能电站核准权限由国家发改委下放至省级政府。自此,电网之外的市场主体在抽水蓄能方面的布局开始逐渐提速。
三峡集团建设运行的长龙山抽水蓄能电站上水库(摄影:崔徐波)
2022年6月30日,三峡集团首个投资建设的长龙山抽水蓄能电站全部机组投产发电。该电站的抽水蓄能机组可以在3分钟之内由停机状态进入满负荷发电工况,在8分钟之内由停机状态转入满负荷抽水。每年以24.35亿千瓦时发电量参与调峰,相应的抽水耗电量参与填谷,是当地电网调度运行不可或缺的灵活助手。“长龙山抽水蓄能电站全部机组投产发电,标志着我国在库盆防渗、高水头压力管道、复杂地下洞室群以及施工技术等方面达到了世界领先或先进水平。”中国工程院院士张超然表示。与其他新能源项目相比,抽水蓄能投资较大、建设周期较长、涉及面广,其实质是水电项目。但与三峡集团开发的巨型水电站相比,抽水蓄能又成了“小不点”,对技术可靠性等要求相对较低、难度不大。三峡集团水电与抽水蓄能事业部副主任杜建国说,水电项目往往需要国家层面审批。抽水蓄能的水电机组一般30万—40万千瓦,项目总装机一般不超过150万千瓦,投资在百亿元以下,同时淹没土地少、环境影响小,现在各省能源局即可核准。目前,三峡集团各主体发挥自身优势获取抽蓄资源,资源获取总量国内排名靠前。新能源产业如何做到以效益为王,始终保持高质量发展?首先是严把入口关。雷鸣山反复强调,推动新能源跨越式发展不能“捡到篮里都是菜”,必须遵守投资逻辑,严守投资标准,实现高质量追赶超越。以抽水蓄能为例,三峡集团获取项目信息后,会根据项目的负荷大小、区域分布、所在地区排名,以及工程本身的要素,在重点项目库中进行排名,每年对项目库目录进行更新。杜建国举例说,首先会优先选择所在省的第一个项目,这样政策相对优惠。在选址原则上,更加倾向于靠近负荷侧,而不是电源侧。“整体来看,电源侧的匹配精准度不够、需求不迫切,项目挣钱会比较难。”三峡集团计划发展部主任郝伟表示:“今后三峡集团的原则就是把新能源资源获取的重点放在国家级的大基地上,放在能对国家产业发展格局产生重大影响的大项目上。”常思哲也提到,未来要继续坚持海上风电引领,保障集中连片开发海上风电项目顺利推进。“三峡集团有能力有信心承担大型、超大型新能源项目的开发建设任务,我们一次性建成国内首个‘百万千瓦级’海上风电项目、亚洲最大海上风电场——广东阳江200万千瓦海上风电场就是最好的证明。”其次是算好整体账。三峡集团在算好经济账的前提下,统筹算好整体账、长远账,尽可能带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2022年12月28日,由三峡集团牵头的库布其沙漠鄂尔多斯中北部新能源基地项目(下称库布其项目)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开工建设,该项目规划总投资超800亿元,总装机规模1600万千瓦,包括光伏800万千瓦、风电400万千瓦,配套改扩建先进高效煤电装机400万千瓦,配置多尺度、多型式储能约400万—600万千瓦时,是我国首个开工建设的千万千瓦级新能源大基地项目。
中国三峡集团建设的淮南水面光伏
“与其他电力企业相比,我们在内蒙古的存量项目不算多。但是在跟其他企业同台竞技时,经过不断完善方案、推动合作,还是成功获批了条件成熟的库布其项目,主要原因就是我们更加追求与各方的共赢、多赢。”常思哲说。在内部,三峡集团充分发挥各分子企业专业优势,初步筹划形成设计、投资、建设、运行、管理全产业链发展优势。对外部,三峡集团奋力当好产业链链长,统筹推动整个行业的设计、施工、装备制造、运维等全产业链提档升级,尽可能给其他利益相关方留足收益,给地方发展多做贡献。比如,已投产的浙江长龙山抽水蓄能电站,由三峡建工和浙江安吉国合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分别持股85%、15%。库布其项目则是三峡集团联合内蒙古能源集团共同建设的。再次是向管理要效益。三峡集团把水电产业形成的精益管理思想推广到新能源产业中,不断提高产出效率。三峡集团水电与抽水蓄能事业部成立后,将抽蓄平均工期100个月优化至75个月,指导各分子公司依法合规、科学有序、压茬推进抽蓄项目开发建设,实现三峡集团抽蓄项目标准化管理和降本增效。发挥三峡集团在水电全产业链成建制的专业化、标准化和数字化优势,推动抽蓄项目施工过程智能化、建设管理智慧化。三峡能源针对风力和光伏发电项目多、分布广、管理难等特点,发挥信息化、规模化和专业化优势,全面推行“远程集中监控、现场无人值班(少人值守),区域自主检修,统一规范管理”电力生产新运维管理模式,有效促进“降本增效”和“减员增效”双提升。最后是科技作支撑。正如雷鸣山所说,推动新能源业务跨越式发展要靠资金投入,更要靠科技创新。“每一个新业态的崛起,都离不开新技术的支撑。”之前海上风电功率提升一直面临着轴承、叶片国产化、机电一体化控制系统等“卡脖子”问题。三峡集团联合洛轴、金风科技等企业联合攻关,一一进行了突破。随着功率的不断提升,目前三峡集团在福建等地的海上风电上网电价已下降到0.302元/千瓦时,低于当地火电上网价格。继当年率先实现光伏发电平价上网之后,三峡集团再次率先实现了风电平价上网的重大跨越。如今,在乌兰察布创新示范园内,三峡集团搭建了储能技术检测实验室、大规模新能源接入仿真验证实验室两个行业急需的实验室,压缩空气储能、水系钠离子电池储能、新一代液流电池等新型储能技术在这里研究、验证并示范应用,为下一步的发展积蓄着新的更强劲的动能。对此,中国工程院院士杜祥琬表示,风电、光伏等新能源供给增加后,其自身带来的波动性对于电力输出影响很大,需要纵向源网荷储和横向多能互补来实现优质的电力输出,“希望三峡集团能够为国家蹚出一条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路子来。”
从“建设三峡、开发长江”到“管理三峡、保护长江”,三峡集团翻开了历史上新的一页。初心不改转型难,穿越滩多水急的这段“西陵”长峡之后,便是潮平岸阔、风劲帆满,大江东去,直放太平洋了。
长江,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对沿江群众来说,有涵养之功、鱼米之获、舟楫之利,也有水患之忧。三峡工程投产后,从根本上扭转了荆江地区的防洪形势。随着乌东德、白鹤滩水电站建成投产,三峡工程等长江6座梯级水库联合统一调度后,更好地发挥了洪水治理、畅通航运、绿色发电和抗旱补水等综合功能,为长江经济带的繁荣发展打下了坚固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三峡集团作出重要讲话指示批示。2018年4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三峡工程,并对三峡工程作出“一个标志、三个典范”的高度评价。2018年4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进一步指出,三峡集团要发挥好应有作用,积极参与长江经济带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建设。根据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要求,2018年4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务院国资委进一步明确了三峡集团的战略发展定位,要求三峡集团全力发挥好在促进长江经济带发展中的基础保障作用、在共抓长江大保护中的骨干主力作用、在带领中国水电“走出去”中的引领作用、在促进清洁能源产业升级中的带动作用、在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中的示范作用、在履行社会责任方面的表率作用。按照这一要求,经过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反复研究讨论,三峡集团逐渐提出了清洁能源和长江生态环保“两翼齐飞”的发展思路,实现了从“建设三峡、开发长江”到“管理三峡、保护长江”的战略性转变。“其实在最开始,我们提出的是清洁能源和生态环保‘两翼齐飞’发展思路。”郝伟表示,三峡集团党组领导广泛到基层一线开展调查研究,认真听取基层意见建议,环保产业发展方向进一步聚焦到长江流域,并得到全体干部职工的积极拥护。“三峡集团清洁能源和长江生态环保是同频共振、协同发展的。”中国工程院院士杜祥琬说,生产清洁能源能够助力能源、电力系统减碳,让空气更加清洁;长江生态环保工作则是在提供清洁的水,同时开展循环经济,做到节能提效。“这两方面的工作对于实现‘双碳’目标同样重要。”“我们在长江生态环保方面的成绩让业内人士刮目相看。”雷鸣山说,三峡集团的生态环保产业实现了从无到有的发展壮大、从点到面的延伸拓展、由快到好的转型升级,助力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集团公司高质量发展不仅没有受到影响,而且主要经营指标连创新高。”雷鸣山说,未来三峡集团将继续实现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同推进,为建设美丽中国赋能添彩。守护长江安澜,是兴建三峡工程的初心。2003年三峡工程正式下闸蓄水至今,有效提高了长江干流的防洪能力。2020年,长江发生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仅次于1954年、1998年的流域性大洪水。8月20日,三峡水库出现建库以来最大入库流量75000立方米每秒。为抵御洪峰,减轻长江中下游河道防洪压力,三峡大坝开启10个泄洪深孔、1个排漂孔,将下泄流量控制在49400立方米每秒。据水文还原计算,如果没有以三峡为中心的上游水库群拦洪错峰,荆江分洪区必须启用,分洪区内60万人口要转移,49.3万亩耕地以及10余万亩水产养殖面积将被淹没。
溪洛渡水电站(摄影:王连生)
“这一次汛情是三峡工程建库以来最紧张的,调度困难也大大增加。但通过实施三峡、溪洛渡、向家坝、乌东德等水库群联合调度,有力保障了长江中下游干流的防洪安全。”三峡集团流域枢纽运行管理中心副主任王海说。三峡集团建立了水情遥测系统、流域梯级电站联合统一调度系统等完备的“千里眼”“顺风耳”。长江上游这100多万平方公里之内,天气如何雨量多大径流多少,都可以提前10天掌握。既要考虑枢纽大坝安全,还要考虑航运、发电等多方面因素,这几乎是世界上最复杂的调度系统。“要在不影响防洪作用发挥的前提下,对小洪水进行资源化利用。”王海举例说,2022年6月,上游洪水来时,三峡集团经过科学研判,拦蓄了一部分,水库水位上升了4米,为随后而来的旱情应对做了一定的准备。“现在的调度能力已经比蓄水初期有了明显优化,但仍有提升空间。当然,这需要水利部门的理解和支持。”2022年上半年,长江上游来水处于正常水平。但下半年降雨严重偏少。“我来宜昌近40年,第一次见到汛期的江滩上出现了羊肠小道。”马振波说,这给中下游的正常用水带来了严重威胁,很多自来水厂无法正常取水。为此,三峡工程多次向下游补水,保证工农业生产和居民供水。2022年10月上中旬,水利部调度三峡水库开展了为期10天的压咸潮,累计向下游补水40.6亿立方米,为改善长江口咸潮入侵形势发挥了积极作用。三峡集团生态环保部主任徐长义说,三峡工程等水利枢纽是环保工程,最大的环保功能就是防汛抗旱。与此同时,环保的理念贯穿于三峡集团成立以来发展的全过程。“我们一直遵循着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理念。白鹤滩、乌东德的建设过程中,环保投资超过40亿元。三峡工程运行过程中,我们以电养水、养航,有四分之一的费用投入到航运、防洪和生态环保之中。”徐长义表示。2012年以来,三峡集团累计生产清洁电能2.5万亿千瓦时,相当于节约标准煤7.5亿吨、减排二氧化碳20.7亿吨。三峡集团还推进“电化长江”“氢化长江”“气化长江”,积极为交通强国建设提供清洁能源保障。中华鲟和三峡珍稀植物保护,是三峡工程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两张“绿色名片”。多年来,三峡集团构建以长江珍稀鱼类保育中心为核心,以宜昌黄柏河基地、溪洛渡-向家坝和乌东德-白鹤滩鱼类增殖放流站为支撑的“1+3”长江珍稀鱼类研究保护格局,突破一系列关键核心技术,累计放流中华鲟等珍稀鱼类超1000万尾,有力促进自然种群恢复。2011年以来,开展三峡水库促进葛洲坝下游产漂流性卵鱼类自然繁殖生态调度试验18次,调度期间宜都断面四大家鱼产卵量超230亿粒,有效改善长江水域生态功能。中国三峡集团举办中华鲟增殖放流活动(摄影:毛翔春)
三峡集团建成的长江珍稀植物研究所,迁地保护疏花水柏枝等特有珍稀植物1300余种约2.9万余株。三峡集团生态工程中心长江珍稀植物研究所副所长黄桂云介绍,其中人工繁育成功的珍稀植物有国家一级野生保护植物荷叶铁线蕨、红豆杉,国家二级保护植物疏花水柏枝、丰都车前等100多种,均已成功应用于水位消落带生态修复和专类园建设。从水电到光伏、风电,三峡集团实现了第一次转型。如今,发力长江大保护,开启了三峡集团的第二次转型。对于这一陌生的领域,三峡集团将其提升到了与清洁能源业务并驾齐驱的地位。雷鸣山说:“三峡集团的六大作用综合起来,就是清洁能源与长江生态环保‘两翼齐飞’。两翼齐飞不能一强一弱,要平衡发展、相得益彰。”清洁能源“珠玉”在前,生态环保业务培育起来压力不小。对于其竞争之激烈,盈利之艰难,三峡人有所耳闻,也有诸多顾虑。“集团党组始终保持高度清醒,最终说服了大家。”徐长义表示,三峡集团成立至今,安身立命的根本就是要把“水”的文章做足做透。以前长江抗洪压力大,三峡集团就提供防洪服务;现在污染压力大,三峡集团就努力改善水质,仍然是此前主业的延伸。“三峡集团开拓这一全新事业既是责无旁贷,也是水到渠成。”三峡集团计划发展部主任郝伟则表示,三峡集团水电开发已经见顶,新能源业务虽然发展潜力还在,“但传统思维下已经走到了极致,必须要看远半步,探索新的前行道路。即使前景暂不明朗,也要以包容心态鼓励谨慎探索。”三峡集团长江环保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王殿常表示,整个污水处理行业的前景都不清晰。作为央企,三峡集团有责任也应该有能力,带领行业探索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相关研究显示,长江的主要污染源是“4+1”,分别是城镇生活污水垃圾、化工污染、农业面源污染、船舶污染以及尾矿库污染,其中最急迫需要解决的是城市污水问题。王殿常说,治理长江污染,要以城镇水环境治理为切入点。“污染在水里,问题在岸上,关键是排口,核心是管网。”这是三峡集团对沿江城镇“望闻问切”之后拿出的“诊断方案”。湖北宜昌上控巴蜀,下引荆襄,有着237公里长江岸线,以及160多条境内河流。作为长江中下游水源安全保障的源头、三峡库区重要生态屏障,三峡集团的大本营,宜昌在长江生态保护中地位特殊。2018年,国家发展改革委确定了长江大保护首批4个试点城市,宜昌是其中之一。随后,三峡集团与宜昌市政府签订“共抓长江大保护共建绿色发展示范区”合作框架协议。“我们规划实施的‘一江两岸’污水厂网新建和改扩建项目,将通过清(雨)污分流改造、空白区域管网完善、CSO初雨调蓄等措施,增强城市的排水能力,提升污水收集率和处理能力,有效控制污染入河,水体的环境承载力将显著提高,水质将会得到明显改善。”宜昌市三峡二期水环境综合治理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杨浩淼介绍。目前,长江环保集团已基本完成宜昌、岳阳、九江、芜湖4个试点城市一期项目建设,污水日处理能力平均提升37%。基本消除污水处理厂长期低负荷运行问题,进水COD(化学需氧量)浓度提升15%,出水全部达到或优于一级A标准。在实践中,三峡集团还在六安等地探索总结出了“城市智慧水管家”模式,通过“可持续、系统性、高质量”路径解决城镇水污染治理问题,基本实现了政府放心、行业认可、群众满意。本是武汉城郊“野湖”的汤逊湖,曾是武汉备用水源地。近年来,随着周边的工业发展、居民增加,水质从2005年的Ⅲ类下降到2018年的劣V类(水质最低等级)。三峡集团对亚洲最大城市内湖武汉汤逊湖进行综合治理,目前水质明显好转(摄影:胡九思)
2020年5月,汤逊湖水环境综合治理一期工程获武汉市发改委批复后启动,2022年7月完成验收。其间,长江环保集团提出“治湖先治湾”“引水活水”的流域治理理念。当前,这座亚洲最大城市内湖的治理区域水质恶化趋势已被遏制,按规划到2025年主湖水质将达到Ⅳ类,2035年全湖水质将达到Ⅲ类,其备用水源地功能将得以恢复。记者在现场看到,水生鸢尾、美人蕉等10万平方米挺水植物姹紫嫣红。水面不时有野鸭等各类水鸟成群飞过,微风吹皱一汪清水,啾啾鸟鸣不绝于耳。住在附近的市民刘伟说,以前湖里水质发黑,一到夏天,湖面上蚊蝇乱舞,臭气熏得不敢开窗,苦不堪言。“现在我们推窗就能看见飞鸟成群、野鸭遨游的景象。清晨和傍晚,我们还能到湖边散步、吹风,心情舒畅。”截至2022年底,三峡集团累计建设投运雨污管网1.8万公里,投运污水处理能力426万吨/日,沿江6大区域32处黑臭水体全部消除,助力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发生转折性变化。“最开始,我们更多地把长江环保作为一项政治任务,现在则成为我们重点培育的一个新兴产业。”徐长义表示,为了更好推进环保产业发展,三峡集团于2016年底成立环境保护部,于2022年更名为生态环保部。“据我所知,这是央企集团层面唯一一个单独设立的生态环保部门。”为了推动环保产业尽快步入健康发展轨道,三峡集团充分发挥传统优势,积极探索清洁能源与长江生态环保“两翼”协同、融合发展之路。在宜昌,三峡集团策划的“水管家”项目中,就包含了污水处理设备、管材、滤膜、药剂等生态环境类产品制造业;在浙江松阳等地,三峡集团探索通过水系综合治理提升土地能级,由土地指标交易收益反哺项目投资。在更多城市,三峡集团将区域水环境治理和清洁能源项目打捆策划、协同推进,积极获取“污水处理厂+光伏”、园区综合能源管理、风光新能源、抽水蓄能等低碳项目,通过清洁能源收益回补环境治理投入,增强水管家公司自身造血能力。长江大保护“三峡模式”得到了沿江省市和行业专家的充分肯定。中国工程院院士徐祖信说,城镇河道治理绝不是单一的问题,是一个系统问题。“水管家”有解决上述问题的技术能力,也能带来改善这些问题的资金。用市场化的手段做管网建设、修复和运行,这样既能帮政府解决环境突出问题,也能促进环保产业的发展,让环保建设获得巨大的效益。安徽六安市委书记叶露中表示,在三峡集团的支持下,六安推动“多龙管水”为“一龙管水”,实行“水管家”闭环运营和“水当家”全程监管的工作机制,呈现了城市水环境治理可持续、政府资产能盘活、体制机制更高效的新格局,成为六安绿色振兴赶超发展的一个生动实践和重要典范。“我们用实践证明了,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之间并不矛盾。既要经济红,也要生态绿,这是符合‘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核心要义的。”雷鸣山表示。截至2022年底,三峡集团长江大保护累计落地投资超2000亿元,累计完成投资939亿元。投资覆盖沿江11个省市的上百个县市,涉及几百家投运、在建的污水处理厂。为适应点多、线长的生产经营特点,长江环保集团形成了集团公司—省级区域公司—城市水管家公司的管理架构,并充分借鉴三峡集团在水电行业发展过程中积累的管理经验和管理工具,在推动无人值守、智慧管理方面进行积极探索。比如,在安徽六安,每一次降雨之后,六安城市水管家智慧调控中心的大屏上都可以实现实时监控雨水流向,预测容易积水的区域,发布指令启动相应的排涝泵站,打开排水阀门,避免发生内涝。当监测点水位异常时,系统会视情况决定是否需要安排检修。这是三峡集团牵头研发的、国内首个“厂网河、供排涝”全业态智慧调控系统,可以对六安所有涉水设施进行集中监视、远程控制和一体化调度。通过这一系统的推广复制,长江环保集团在业务快速扩张的同时,保持了人员队伍的精干高效。长江环保集团目前正式用工仅为1100人。可以无人化的,一定无人化;能够属地化的,一定属地化。用人才一定选优秀人才,一个可以顶三个。三峡集团的全员劳动生产率一直位居央企前列。2018年初,三峡集团总装机规模不足7000万千瓦,尚未开展长江大保护业务,员工总数约2.2万人。如今,三峡集团装机规模突破1.2亿千瓦,长江大保护业务取得长足进步,员工总数约2.8万人,并未明显增加。以市场化改革聚焦优秀人才,激发人才活力;以自主创新提升管理效能,激发企业动力,是三峡集团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抓手和有效经验。
2017年5月8日航拍葛洲坝全景
2002年,三峡集团以葛洲坝电站资产为依托,发起成立的长江电力成功上市,并募资收购三峡首批机组。按照约定,三峡集团承担防洪、航运等职能及相关费用,长江电力担负生产经营职能。自此,三峡集团走出了一条募资投入建设与收益反馈股民的良性循环发展道路。多年来,三峡集团的年投资在1500亿元—1800亿元之间,但资产负债率始终控制在50%上下,企业现金流充沛。如今,三峡能源是新能源领域市值最高的上市公司。长江电力则是世界范围内最大的水电上市公司,堪称A股的压舱石,无论市场风云变幻,始终稳步前行。当前,三峡集团资产证券化率为72%,“未来我们会继续坚定不移地推进证券化工作。因为上市后,有证监会和股民的监督,有上市公司管理机制的约束,会对企业市场化改革形成倒逼机制。”雷鸣山说。比如,三峡集团在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中,探索出以“赛艇式”干部管理体系、精益型劳动用工方式、团队化薪酬激励机制为特征的三项制度改革模式。所谓“赛艇式”干部管理体系,是指依据业绩优劣动态调整企业级别,干部职位职级与企业级别同升同降;企业如赛艇,干部如选手,选手根据业务能力和业绩贡献排出相应座次,个人回报也受赛艇整体名次影响。郝伟表示,这一模式既极大激发了员工的积极性,又保证了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高度一致。在用工方面,三峡集团按照战略规划、业务特点、企业现状等三个维度,对标市场、对标一流、对标极致等三个对标,科学确定所属企业年度用工规模,构建精益型劳动用工方式。比如,三峡国际公司改革员工绩效管理体系,全体员工按岗位层级强制排序,对每组后5%的员工进行约谈、降薪、转岗、解聘等处理。在绩效方面,三峡集团构建充分体现市场价值、组织贡献和创新要素价值的薪酬激励体系,2021年二级单位班子成员之间薪酬差距最高达4.8倍。在湖北能源,针对能源保供等保障任务带来的企业经营压力,建立由基数、效益和特别奖励组成的多元化薪酬体系。湖北能源董事长朱承军表示,受煤价上涨影响,鄂州电厂2022年的利润肯定会下降。“他们的效益收入会减少,但是在保供方面作出了积极贡献,所以有特别奖。”湖北能源党委书记、董事长朱承军说,目前这一制度还在完善中。在科技创新方面,三峡集团充分发挥应用场景广泛、需求旺盛的优势,不搞重复性、简单性投资,成功走出了一条以重大工程项目为载体、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以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为纽带、提供首台首套应用场景、引导带动相关科研单位和企业共同参与、最终推动重大装备和关键核心技术国产化的具有三峡特色的创新之路。为了进一步激发企业创新活力,三峡集团抓住科技创新机制、人才、平台、投入等关键点发力,发布科技创新“四十条”和核心主业“科技树”,实施“揭榜挂帅”“赛马”等机制。比如,针对白鹤滩、乌东德等国家重大工程建设团队设立长周期重大工程里程碑节点专项奖励,充分激励作出突出贡献的团队,极大激发了团队凝聚力战斗力。三峡集团科技创新部主任李文伟表示,创新不能漫无目的,更不能偏离主业。要把钱花在刀刃上,集中力量办大事、求实效。“对二级企业既要全覆盖,激发创新的积极性;也要分门别类,发挥各自优势、协同创新。比如对于长江电力而言,水资源综合利用及调度水平提高一点点,效益就十分明显。”“世界一流企业必须有世界一流科技创新能力作为支撑,建设世界一流企业的过程也是培育世界一流科技创新能力的过程。”雷鸣山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