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吴陈比武:轰动20世纪的太极拳擂台战 | 太极文化

2017-05-05 王战军太极


若问:20世纪最轰动的太极拳擂台战是那个?


回答是非“吴陈比武”莫属。


它不仅展现了那个时期传统武术家的激情、勇气、功夫,还给后来的武术传播带来巨大影响,由于直接催生了新派武侠小说的诞生,为随后几十年武侠小说、影视产业的繁盛奠定基础。从此改变了“江湖”格局,其巨大意义远远不限于武术界。


吴陈比武之“吴”乃吴公仪,“陈”乃陈克夫,两人都是当时各自门派的代表性人物。


上世纪50年代初期的香港与澳门,各种武学门派林立。这其中,50多岁的吴公仪为吴式太极拳代表性人物,吴鉴泉长子。因他曾受黄埔军校校长蒋介石聘请,出任军校学生部及高级班太极拳教官,因此有“黄埔教官”之称。


原先港澳地区及东南亚比较流行南派功夫,对从北方南迁的太极拳,既有好奇之心,也有不服之意。1953年秋,有记者就太极拳的各种问题采访香港鉴泉拳社。时任社长的吴公仪在回答问题时,针对人们对太极拳能以弱胜强等提法表示怀疑的态度,表示:“本人深知太极拳之妙用,本社不论何时何地,都可与中西拳师研究。”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j0397kvkl98&width=500&height=375&auto=0

中国最早的太极拳擂台战纪录片——吴陈比武


谈话刊登后,反响甚大。其中尤以时任澳门健身院院长的白鹤拳家陈克夫反应最烈。陈克夫为港澳地区武林名家,功夫超群。两人争论不休,隔江在报纸上展开激烈口角战。最后,双方都认为,必须来一次比武一决胜负,事件才能终结。


随后,当年澳门知名人士何贤出面调停。当时,香港石硖尾发生大火,损失惨重。于是,何贤希望借助这场比武,一方面化解武林恩怨,另一方面将比武转化为慈善活动,将比赛门票收益全数拨充善款。在何贤等澳门慈善家大力促成下,陈克夫与吴公仪在律师见证下签下“生死状”,同意“拳脚无眼,各安天命,若有差池,互不追究”,在澳门新花园泳池擂台比武决斗。


比武大会万事俱备,但迟迟未获澳门总督史伯泰拍板签批。原来,“吴陈比武”未开始,就已经轰动东南亚。在澳门政府办公室里,各国电文、信件如雪片飞来,一致反对比武,理由是在文明社会不应该有“合法杀人”这回事。史伯泰受到国际舆论压力,一直不敢签批文件。担心比武可能腰斩,何贤非常着急,找来陈克夫商议。


吴式太极拳代表人物吴鉴泉长子吴公仪


陈克夫于是向何贤保证不会打死对手吴公仪。若自己不是吴公仪对手,也会顺势跌倒在台,以保住性命。何贤赶紧谒见史伯泰,汇报陈克夫保证不打死人的办法,并强调比武为慈善筹款。史伯泰这才批准。


比武消息传出后,整个东南亚的华人社会都非常关注。港澳两地赌盘广开,入场劵被黄牛党迅速炒高。比武当天,澳门新花园人山人海,观众逾万,包括澳督在内的社会名流也到场观赛。凉茶铺挤满人,普通民众围坐在收音机前,听比武现场直播。


时间一到,大会便宣布比武开始。第一回合开始,陈克夫使出白鹤派绝招“连环手”,步步进逼对方,吴公仪则以太极以柔克刚之法化解,一步步退至场地边缘时,因腰间碰着边栏,钟声一响,算做第一个回合。


第二回合一进场,吴公仪出手非常快捷,连在场讲解人员都跟不上。吴公仪一拳击中陈克夫的鼻梁,而陈的拳头似乎也触到吴的胸部,但见陈克夫鼻孔流血,鲜血染红了下巴和衣服。此时,台上、台下充满火药味,比赛大有一触即“爆”之势。


在此情势下,裁判何贤当机立断,马上宣布第二回合停止,并立即召开裁判会议。最终,何贤宣布比武双方“不胜、不负、不和”,终止短短数分钟格斗。


“吴陈比武”轰动一时,澳门新花园泳池擂台旁人山人海


“吴陈之战”不仅筹得当时堪称巨资的27万澳门元善款,还出人意料地为香港小说界引来两颗新星:金庸和梁羽生。“吴陈比武”这场赛事虽然以平手结束比赛,但却成为香港人茶余饭后津津乐道的头等话题,也令一个人计上心头。他就是梁羽生所在的香港《新晚报》总编辑罗孚。为提高报纸的发行量,他力劝属下梁羽生撰写武侠小说。


当时,梁羽生是《新晚报》社评委员,感觉写武侠小说有点大材小用,于是一口回绝了罗孚。但罗孚不理会梁羽生,1954年1月19日在《新晚报》刊登广告:本报将于明天开始登武侠小说。就这样,作为报馆任务,梁羽生被“赶鸭子上架”以义和团为题材,秘密地开始写作第一部武侠小说《龙虎斗京华》。虽然时间仓促,但读者反响甚好,《新晚报》销量明显增加,武侠小说渐成为城中热门话题。


梁羽生后来回忆,“吴陈比武”仅3分钟,却引发了他写武侠小说30年。从1954年到1983年,梁羽生写出35部作品,有时一天同时写3部连载小说。由于被催稿催得太厉害,梁羽生向罗孚力荐金庸。一年多以后,金庸《书剑恩仇录》在《新晚报》登场。不料,金庸小说比梁羽生还好看,最终“武侠风”越吹越烈,掀起了华人武侠文化热潮。


吴公仪作为当时成名太极拳家,不受名声之累,年届五旬依然打擂,显示出对传统太极拳技击的信心和功力。


选自:环球时报



…………………… END ……………………



推荐阅读


一步一擂台,王战军的孤独你不懂 | 师言师行

太极拳为何能在武术界独树一帜?| 太极文化

怎样读懂武术经典《太极拳论》?| 师言师行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