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多样化的欧美成人动画 | 动画学术趴

2014-08-28 余紫咏 动画学术趴
24 32552 24 7868 0 0 961 0 0:00:33 0:00:08 0:00:25 1578

图:《辛普森一家》女主角Marge在《花花公子》杂志


一、从何谓“成人动画”说起


当一般人提到“成人动画”这议题,最直接的联想不外乎充满暴力、情色、血腥、粗俗等包含限制级内容不利儿童观看的动画影片,最鲜明的例子就是日本的18禁动画。各国对于不利儿童观赏的成人动画各自有不同认定的标准和播映限制,欧美电视台会选择在午夜11-12点孩童已经入睡后,才播放内容题材中有明确性爱跟暴力相关的动画片,此类与日本的18禁都属于一般认定的暴力情色成人动画。


在中国尺度更加严格,日本许多受欢迎的卡通,像是《蜡笔小新》、《流星花园》、《海贼王》…常常涉及较属于成人化的用语和肢体表达方式,所以曾被归类于不适儿童观看的禁播名单。


然而,成人动画若单局限于上述范围就太过肤浅,有些动画片改编自漫画或小散文,像是几米、朱德庸、蔡志忠等相关作品,这些作品创作的初衷对象并非儿童,而更偏向成年人,曾经有人把这些归类于成人动画,以此观点宏观来看,许多奉行UPA(United Productions of America,美国联合制片公司)制片理念的动画家利用动画形式来反讽、批评社会问题、宣扬政治理念,或是影展多数的独立动画短片,探讨成年人的情感世界或是成人知识水平才易领会的幽默笑话、人生哲理、生活感悟,这类动画并不以儿童为观众对象,而是面对普罗大众。


由此来看,“成人动画”不应该以情爱、暴力、血腥、宗教思想、打斗、流血等所谓“道德价值观不良”作为辨别的标准,也不仅止于“心灵鸡汤”的动画小品,成人动画完全具备真人实拍影片的条件,并不因为“动画”这个词,而将作品局限在“青少年、儿童知识理解、行为判别力”能接受的范围内,真人实拍影片所探讨的任何故事题材、文化议题、形式内容、拍摄表现手法都可在成人动画中采用,观众对象不以18岁成年做为区分,可以是属于限制级的影片,也可以是全龄皆可观看,而幼童不见得全然理解体会的影片。


最重要的是,成人动画绝对不是必须强调暴力情色,出现血腥、打斗、恶心…等画面,而是为探讨更高层次、更深刻的核心价值所运用的更自由、更多元,不专门针对儿童设计的动画表现方式。


二、成人动画常见的类型:治愈成长、社会政治讽刺、情色暴力


(一)游走老少的“成人”动画


一部作品如果可以做到老少咸宜难道不是应该属于“全龄动画”,又怎么会是“成人动画”?这里所意指的成人动画虽然画面没有不适合小孩观看的过于直接不雅的影像,但是影片探讨的题材跟内容深意,低幼儿童不见得能全然领会。或是作品内容所探讨的议题太过深沉,不符合幼儿的知识理解范围,而更倾向是为成年人制作的动画片。无论每个人实际的生理年龄,心中总或多或少保留一部份童真的区块,而动画片的形式,恰巧能很好地连结并满足成年人童真的想像,返璞归真,以童年的视野看待成年的问题。



《我在伊朗长大Persepolis》故事源自玛嘉·莎塔碧(Marjane Satrapi)的自传性漫画,身处在社会动荡的伊朗,玛嘉·莎塔碧以一个小女孩的敏感、早熟的视角,看待保守的伊朗生活,沉迷西方朋克、流行音乐,行径大胆的她,被迫离开这个与自己格格不入的家乡,作为一个伊朗人,在奥地利深受歧视,还有自卑的心理障碍,当一个异乡人克服这一切困顿时,远不敌爱情受挫后对家乡的思念,然而,近乡情怯,战火后的伊朗,宗教严苛控制下的妇女生活,使玛嘉·莎塔碧质疑自己的家乡是否符合自己所盼望的生活?


这是一个关乎女性成长、情感历练、自我抉择人生而且颇为沉重的故事,这样一个极具深度的宗教、文化、性别议题,没有足够人生经验的孩童,怎能感同身受?所以这是一部为成年人而做的动画片,只是包装在黑白漫画的表现形式下,以轻松、孩童自言自语的问答方式,试图活泼地娓娓道出伊朗严肃的政治历史背景下,一个中东伊朗女性独立、自我成长的挣扎。



《玛丽与马克斯Mary and Max》也是一部半自传体的动画长片,讲述一对笔友之间20多年的友情,一个是抑郁、孤僻的古怪小姑娘,另一个是患有亚斯伯格症(自闭症)足不出户待在纽约公寓的犹太人,两个一生从未碰面的笔友,凭借著一封封书信的往来,在现实生活中的孤单角落,找到一份对爱的理解与关怀。


此作品并没有采用荒诞打闹、幼稚嬉戏、夸张的肢体表演、缤纷多彩的动画形式去吸引孩童的目光,更多采用棕褐色和黑灰色调去表现主人公心中阴郁的角落,面对人们情感的疏离与孤独感,这是藏匿于可爱泥偶下的一部讲述渴望被爱、被理解主题的成人动画。


德国短片导演Andreas Hykade(安德里安·汉卡德)最擅长用可爱、讨喜、简单的童趣形象,讲述成长的现实与残酷。《人生牧场We lived in Grass》(1995)、《蓝兔子The Runt》(2006)利用类似儿童涂鸦的表现形式,传达稚嫩画面背后的艰刻主题,《人生牧场》是一个男孩蜕变成男人的故事,《蓝兔子》是情感与理性择取的牺牲过程,粗犷、晃动、不安的颤抖线条像是出自孩童的手笔,而每一次的成熟都是需要付出代价的。

以上这类作品,暂且被归类为“疗癒成长的成人动画”,他们共同的特性就是探讨具备成年人思考深度的人生、生命价值故事,每一个成年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都有尚待处理的伤口,而时光无法倒流,历史只能借由动画影像重新描绘,看似童真的动画形式,带领观众追溯过往童年,乘著动画影像的时光机,以成年人的能力再次面对、抚平成长过程中一直隐隐作痛的伤疤,这类的动画作品,孩童们似懂非懂,真正受到感动的是成年人。


(二)批判讽刺社会和政治的“成人”动画


美国联合制片公司(UPA)由一批40年代脱离迪士尼公司自组成动画团体的动画家而成立,当初不仅仅只是因为不满迪士尼单一、唯美主义的美学价值观,也不认同动画只有“公主与王子”的题材,所以当时UPA的艺术家们开始观察时事,并反映在动画作品中,像著名作品《波波先生》(Gerald McBoing-Boing)、《马罗》(Munro)、《Rooty Toot Toot》当中已经反映对现实社会的观察与质疑。


这种UPA的动画美学形式在60-80年代极为盛行,很多国家或艺术家都采用这种形式做为政治宣传媒介或是反思教材。中国的动画《超级肥皂》(1986)就是讲述一个商人卖的肥皂可以把所有东西洗得洁白无暇,然而在一个完全纯白的世界中,穿红衣的小女孩显得异常突出,这不只讽刺民众一昧盲从的心态,也是对单一价值观的反思。


UPA除了作品题材从梦幻的童话世界转变到对当下社会的观察,在创作表现上,他们摆脱迪士尼拟真的动作表现,而试验出风格化的有限动画(Limited Animation)表现方式,这对往后的电视动画系列片创作方式有极大的影响。《南方公园》(South Park,1997~)、《辛普森家庭》(The Simpsons,1990~)、《俗世乐土》(Ugly Americans,2010)这些收视长红延续多年的作品,都充满着对美国当下社会的观察、对政治人物的行为、政府决策的质疑,那反讽、模仿公众人物的肢体表现,严重缺乏智力的辛普森一家人,还有充斥怪物为主的“市民”,这样的动画表现,小孩或许是看热闹,大人则是会心一笑。



“社政讽刺的成人动画”常常背后暗指某位公众人物或是某件政治事件、新闻报导、政策法规,嬉闹荒唐的背后是对这些社会事件的吐槽,公众人物的质疑,在美国可能比其他节目更容易引起回响或是观众注目。但是,美国毕竟是从欧洲移民过来的族群,所以仍保有欧洲人那种隐喻、温和、暗讽的特质,虽然有《螺丝》(Screw)、《阁楼》(Penthouse)、《国家讽刺》(Nation Lampoon)、《普林顿》(Plympton)这类杂志可以发表情色、政治漫画、插画,但当要以影像作品涉及较为争议的题材时,则需格外小心处理。


“动画电影与动画电视系列影集对待特殊议题的处理方式,动画电影是一项高成本的制作,所以多数作品会选择较保守的方式制作,不愿太过冒险,但是动画电视系列片就不同,动画电视系列片一开始可以依保守的创作原则、吸引一定量的观众进行观看,当拥有一票固定的观众群后,在接下来的续集上,可以进一步尝试较冒险的题材跟议题,如果反响好,则开拓出一条新路线,如果观众反映不能接受,那可以退回原先的保守路线。”(David G. Ehrlich)

(三)18岁不宜的“成人”动画


一般定义18岁为具备成年行为能力的“大人”,也就意味着可以在超市买烟酒不用身份证,不遵守法律约束要负全责,还有可以观看“限制级”的影片,这类影片通常指含有恶心、血腥、色情、暴力、煽动不良思想或是令人反感的内容。


导演拉尔夫·巴克希(Ralph Bakshi)作品《怪猫菲力兹Fritz the Cat》(1972)是一部从罗伯特(Robert Crumb)同名漫画改编的作品,也是第一部被美国定为X级的动画片。作品描述一只身处纽约市60年代中期的拟人猫,极尽享乐主义,牵扯出美国的社会政治意识、种族族群关系、民主自由运动、左翼和右翼政治的角力等问题。


影片有许多超乎一般人对“动画”的设想,影片开始于河马、猪工人在高空工作休憩,然后背对观众小解,那滔滔而下的黄色液体撒了路上行人一身,灰猫、黑乌鸦、白兔子…不同种族的动物在街上大方谈论黑人、犹太人…不同族群的优劣,之后菲力兹猫不只在当街与女孩亲热抚摸,更进一步邀请三位女孩裸身一同共浴,只因为自己有着等待救赎的灵魂。这个满脑充满丑陋恶心的想法,偶尔喊喊几句从未执行的政治口号,带有嬉皮色彩的怪猫菲力兹,实际上是对60年代动荡、价值观混乱的美国提出针砭时弊的社会观察。



比尔·普莱姆顿(Bill Plympton)作品的黑色幽默、扭曲、反骨、怪诞与他常年在情色、政治杂志刊物发表漫画、插画不无相关。《如何接吻》(How to kiss)、《戒烟25法》(25 ways to Quit Smoking)、《如何跟女人做爱》(How to Make Love to a Woman)光从标题,大概可以略知作品一二,比尔.普莱姆顿的作品很擅长用动画独特的“形变”,来幽默看待成年人羞于开口的事情。


除了上述三种常见类型的“成人动画”,还有一些没有针对特殊议题或是内容,单纯只是画面、故事情节具备争议的作品,对这类作品,需要额外辅导孩童的价值观,例如《快活林/开心树朋友Happy Tree Friends》是美国Mondo Mini Show制作的超暴力血腥Flash动画,乍看卡通人物大眼睛的萌样,却无预期每一集角色都会被一些残忍或意想不到的手法杀死,而且必须血花四溅、血肉模糊、四肢不全、大量喷血并爆出内脏,官网上甚至写到“不推荐小孩与大婴儿”观看。(Not recommended for small children and bigbabies)。


另外,《鱼乐园Fish Hooks》跟《海绵宝宝SpongeBob》两部电视动画系列片都是以无理头KUSO著称,如果要严格以“思想内容纯正、价值观正确”来评判这作品,那必然无法达到标准,但是它们却都受到极大的欢迎,拥有很高的收视率,或许,这样一种动画形式所表现出的非理性情感的发泄、混合一点成人世界的幽默、孩童们无逻辑的异想天开,恰好引起大人与小孩的共鸣。


成人动画片所具备的张力完全不亚于真人实拍影像,所有真人电影所涉及的题材内容、表现手法,动画皆可包括,有趣的是,“限制级成人动画片”可随意采用任何的角色形象,不论动物或半人半兽,不论滑稽或可爱,不论符合现实逻辑或是荒诞幻想,比真人电影多了一份自由度,却丝毫不减对现实社会的批判与思考。


另一个现象是,上述二、三类动画很多是从漫画作品改编,漫画家常常俱备对时事跟社会敏锐的观察跟反讽,这类的时事漫画常会一针见血,以最简洁的图像道出问题的症结点,性跟暴力是他们最常使用的手法,这样的特性被保留在动画作品中。

三、成人题材的实验动画与低幼题材的商业动画壁垒分明?


首先要澄清实验动画不一定就是成人题材,商业动画也不一定就是低幼题材,这组合并没有必然的对应关系,而只是普遍现象。实验与商业的区分针对市场而言,实验动画面对的是影展观众跟竞赛评委,这类的观者多具备一定的欣赏水平,也有特殊的观赏趣味,多数会期望从观片中获得视觉的惊艳或心灵的触动,所以创作者多数会选择带有成人思考深度的哲理故事内容,而商业动画面对是一般观看电视或是电影的普通观众,又以儿童为主,动画的语汇自然需要明了易懂,内容浅白。当代艺术与商业艺术这两者看似互不往来,实则不全然。某些动画家能在二者之间取得巧妙的平衡点。


俄罗斯著名动画导演Igor Kovalyov(伊果·科瓦洛夫)早年与其他苏联杰出动画家在莫斯科成立Pilot Studio(飞行员动画工作室),在此,他创作《Hen, His Wife》(家有鸡妻,1989)、《Andrei Svislotsky》(安德烈·斯维斯洛茨基,1991)获得了无数的国际奖项。然而,1991年12月25日苏联解体后,长期仰赖政府资金运作的工作室顿时失去创作的后盾,伊果.科瓦洛夫因此到美国洛杉矶寻求动画相关的工作机会,他在飞行员动画工作室的作品,虽然在国际影展获得极佳的声评,可是几乎没有人可以完全抓住他所想要表达的影片意含。他的动画作品总是充满超现实意象,神秘诡异的叙事方式,风格化的动作力度设计与时间安排,画面混杂不同精致、粗犷的材质拼贴,角色彪悍、怪异、丑陋的形象造型,作品特色鲜明显著,融合出极具思考深度的晦涩作品。


当伊果·科瓦洛夫到美国后,动画制片公司看了他的短片,虽然被作品独特的艺术形式吸引,却不知道该如何安排他的工作位置,因为作品独特、怪异的角色造型跟动作、镜头、叙事方式,动画公司先后安排他担任《小淘气Rugrats》(1992,1998)、《怪物三人行Aaahh RealMonsters》(1994)、《鸭人Duckman》(1995)的美术造型设计跟导演的工作,这几部动画电视影集、动画长片都有相似的特点,就是“古怪”。“小淘气”也有人称“小兵兵”基本的想法就是“婴儿是世上最可怕的怪物”,所以片中主角小婴娃的形象及其丑陋,总有惹不完的麻烦。此外,动画制片公司感觉伊果·科瓦洛夫的短片像极了夜晚的梦魇,这特色极为出色和引人注目,所以萌发了制作有关“妖怪”的动画电视系列片的想法,《怪物三人行》由此而生,伊果.科瓦洛夫片中表现出的梦魇感,怪异的形象,都符合夜晚梦境中怪物的形象,梦境中任何疯狂的事情都可能发生。有趣的是,几乎所有的小男生观众都深爱这些怪物形象,动画系列片并没有出现女性怪物的形象,但是已经成功抓住一半小观众的心。他另一部作品《鸭人》描写现实中小人物的无奈,充满对生活的挫折与不满,极尽讽刺和恶搞之能,颇能体现美国成年人的生活状态。


伊果·科瓦洛夫是少数能游走于独立动画跟商业动画双重身分之间的动画家,他利用约每两年半来制作商业动画,资助他半年制作自己的独立动画短片。他在俄罗斯飞行员动画工作室创作的短片,那内敛、深沉、猜忌、难解的人与人关系问题,即使是成年观众,也不见得能全然心领神会,即便画面并没有出现明显不雅不堪的镜头,也算优美流畅,但是能与儿童沟通的语汇却少之又少。反观他的商业动画作品,仍保有许多他独立动画作品的风格,像是材质的凌乱刮痕跟拼贴、异于常人的讽刺幽默、畸形难解的造型设计。但无论是长相丑陋像怪物的婴儿形象《小淘气》或是实际的妖怪《怪物三人行》他作品总能获得小影迷很大的喜爱跟回响,“小孩甚至不清楚他创作出什么,就是对那些古怪的动画形象着迷不已。”(David G. Ehrlich)


四、成人动画的美学主张:丑陋、怪异、情色、暴力


在成人动画表现中并不避讳大胆使用“丑陋”的动画形象,造型上极为怪异、古怪、病态,脱离“正常”的审美标准,不论实验或商业作品,从《辛普森》那不符合美学比例的巨大黄头到史云克·梅耶(Jan Svankmajer)、艺术动画短片中的扭曲变形,这样的艺术表现手法跟早期迪斯尼所强调优雅、浪漫唯美的商业动画形象大大不同。有趣的是,这样一种“丑陋”、“怪异”、“不符合古典美学”的作品,却拥有一票死忠的影迷。


曾担任国际动画协会(ASIFA)副主席跟常务理事的David G. Ehrlich对此现象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在1960年末1970年代初,独立动画家开始创作时,市面上的动画作品普遍受到迪斯尼动画美术风格、表现样貌很大的影响,所以独立动画家们首先追求的就是要极力摆脱迪斯尼对动画作品的影响,创作出一种原创的新风格。而“丑陋怪异”的美术风格会是极佳的选择,虽然也有人用另一种“极度精致美”来创作动画作品,相对而言,“丑陋怪异”所表现出来的艺术原创性,使人感受更强烈,作品能更快抓住观者的目光。”


不可否认,“怪异丑陋”的形象确实较容易创造出具原创个性的角色,过度的美丽修饰反而不易表现。“丑陋怪异”的形象能获得许多观众的喜爱,因为动画语汇是以“纯真”的方式看待成人世界。“成人动画”没有其它创作媒介的限制,反而更能强而有力敲击人心。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