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车请注意?最近皮克斯的「老前浪」气质越发突出了
作者/焚纸楼
编辑/若风
《1/2的魔法》,原片名叫向前(Onward),内核却是不折不扣的倒退。
近日,曾制作《玩具总动员》《海底总动员》《飞屋环游记》《头脑特工队》等动画的皮克斯动画工作室的新作《1/2的魔法》(Onward)在国内上映了。
但遗憾的是,即使在当下“报复性消费”的情况下,该片上映8天票房仅2400余万,票房占比1%左右(数据来自猫眼,截止8.26日晚)。
对比8月25号的全国电影市场,影院在“半开”的情况下,单日票房就突破5亿元,《1/2的魔法》显得格外惨淡。其实本片在北美上映时票房也不理想,三日票房4000万美元,虽然不是小数,但按照皮克斯的一贯水平,可以说是十分失败的数字。
那么《1/2的魔法》究竟失败在哪里?
「世界上没有专为儿童而拍的电影,至少二战前如此。」
「可华特迪斯尼跟若干的好莱坞电影当时不是很受欢迎吗?」
「那不是拍给儿童,而是拍给智力不超过14岁的观众。」
这段引言,是著名电影理论家安德烈巴赞评论“儿童电影”《红气球》时的一段随笔。但这也正是我看完《1/2的魔法》后第一时间的感受:这是一部,“一群心理年龄没有长大的大人”,所制作出来的“伪儿童片”。
※本文包含大量剧透 介意的读者请谨慎阅读,文中影片相关图片均来自预告片及剧照
电影版桌游?桌游版电影?
《1/2的魔法》故事讲述的是,在一个魔法曾经存在却遭到科技取代的世界,精灵与独角兽等生物,逐渐与现实人类社会无异之际,一对兄弟(巴利和伊恩)却重新习得了魔法,为了用魔法复活父亲,踏上了一场公路之旅。
笔者首先注意到的,是关于这个“魔法世界”的世界观及其法设定,显而易见整个冒险旅程都在致敬《龙与地下城》(Dungeons & Dragons,简称D&D)。
曾玩过跑团、或看过《生活大爆炸》的观众,对D&D估计不会陌生。至少,你可能看过延伸自这款游戏的MEME「阵营九宫格」:
这款1974年发售且风靡欧美的桌上角色扮演游戏。其诸多游戏设定,如六大属性、九大阵营、九大魔法等等,都是现代电玩游戏,尤其是奇幻RPG的根源与雏形。
80年代,极客(Geek)文化兴起,桌游、电玩、电影等亚文化铺天盖地崛起(电影《头号玩家》正是对这个时代的致敬),D&D的影响力也水涨船高,于1983年甚至推出了同名电视动画,并于2000年搬上真人银幕。
另外,近年热衷于漫改,但影片质量飘忽不定的派拉蒙(《变形金刚》《攻壳机动队》《索尼克》),也在去年和孩之宝公司谈妥了D&D真人版的重启蓝图。
《1/2的魔法》片中的兄弟踏上的公路之旅,他们的互动方式,正是沿袭了D&D跑团中的基本模式。
片中主角兄弟的哥哥巴利,他熟悉魔法世界的每一个细节、每到旅程一处就对弟弟伊恩提示现在该做什么,这些是D&D中游戏引领者──DM(Dungeon Master,地下城主)的职责,DM不参与游戏过程,全权负责主持游戏,扮演着全知的游戏推动者,为玩家叙述他们将在冒险中遭遇的一切事件与NPC(non-player characters,非玩家角色)。
作为引领者的哥哥
弟弟伊恩则扮演玩家。他没有全知的知识,在DM的指引下冒险,却有着在冒险(adventure)中能够行动的能力:魔法。
而巴利和伊恩身处的「现实」世界,是个魔法与科技并存的世界,魔法逐渐不被世人熟悉,科技顶替了魔法的昔日功能,因为对人们来说两者并无区别。这个世界观很容易联想到D&D奇幻世界观的蓝本基础──幻想小说《濒死的地球》(The Dying Earth)。
《濒死的地球》讲述的正是人类文明高度发展而毁灭后,苟存的后代住在一个魔法与科技并存的废墟世界,并同时利用魔法与科技试图生存下去,找到人类的未来。
《1/2的魔法》的故事,表面上是一趟户外派的、兄弟寻找父亲的公路旅行,内核上却是一场不折不扣的室内派,一场重度桌游迷发现原来自己所熟悉的游戏「游戏成真」。
除了桌游及极客文化的影响。《1/2的魔法》的这趟冒险(adventure),还同时参考了英雄旅程(Hero's journey)。
英雄旅程源于神话学,尔后成为了叙事研究的金科玉律。许多古典派编剧相信,英雄旅程是人类自古以来所有讲述故事的艺术形式(小说、戏剧、电影),都避不开的最通俗「套路」。这个套路可以简单归纳为三个阶段:启程、启蒙、返程:
截图自维基百科
皮克斯动画室至今为止二十二部长片,都无一例外出自英雄旅程。许多电影编剧都称皮克斯为这套古典编剧公式在当代最极端的信徒。
《1/2的魔法》则更为直接地把英雄旅程在神话学的表层意象都拾了回来——兄弟俩自学校启程、在旷野冒险、碰上智慧老人(狮蝎女)、跌入万丈洞穴、最终又返回原点的学校,宝剑在手,重获身心的新生……
属于前浪们的“青春片”?
只是,皮克斯为什么在2020年,忽然捡起了D&D当主题呢?
或许对这家创立四十多年的公司而言,D&D从零诞生的过程正是他们年轻时亲身经历的。那时候是新潮,是流行,是创作与幻想的源泉,是童年的启蒙,理所当然值得一拍。
并且,这家员工平均年龄近乎破四十岁的公司,正在经历许多老艺术家都会经历的坎儿,即:把自己的童年如实呈现,就是现成怀旧。
就如同国内前几年泛滥成灾的所谓“青春电影”,其实这些“青春片”的受众群体并不是当代年轻人,而只是前浪们对逝去青春的悼念。
皮克斯的怀旧与「旧」,也正是皮克斯这些年翻来覆去愈发爬不出来的泥沼。
去年六月,笔者曾为动画学术趴撰写过一篇随笔,谈到皮克斯的中年危机。(原文链接:人总会老去,《玩具总动员4》点破了皮克斯的「中年危机」)
时隔一年,《玩具总动员》的首任导演,也是执掌皮克斯牛耳三十年的动画人约翰·拉瑟特(John Lasseter),宣布离开自己一手养大的公司。《1/2的魔法》正是皮克斯二十二部长片中,第一部没有约翰·拉瑟特挂名的作品。
不过显然,皮克斯并没有因为他的离开而有所变化。打从2017年《汽车总动员3》(Cars 3)开始,皮克斯就不知为何严重「老」化了起来,电影疯狂的在中年焦虑这个命题上裹足不前:
《汽车总动员3》主角是职业赛车,中年后发现自己的跑法与“体能”已经逐渐跟不上其他赛手,整个赛场圈的氛围也在改变。是要丢掉过去的积累从头学起?还是在残存的荣耀中光荣退休交棒给年轻人?
《寻梦环游记》主角表面上是那个爱玩音乐的孩子,实际上却是孩子在死后世界碰上的幽灵,这个幽灵也曾抱有音乐之梦,却在梦想还没成真时就被偷走了作品,还意外去世,成了壮志未成身先死的遗憾;
《超人特攻队2》爸妈带娃的内容更不用多说,第一集就够中年了,第二集直接无缝接轨上集;
《玩具总动员4》更是焦虑到近乎所有人物失真了。
难道,皮克斯动画师们普遍都年纪大了,窝在家里带娃的时间和精力远多于出门追求创新探索新领域吗?
《1/2的魔法》这部片作为一对十多岁的兄弟公路旅行,理应朝气蓬勃,然而全片看下来,作为观众的笔者感受到的却是老气沉沉,或者说这完全是一群中年人想象的「年轻」。
主角这对兄弟,表面上是十来岁,心智年龄上却与外表截然不符。
伊恩在冒险开始时十六岁,但是他的烦恼与对父亲的依赖却停留在十岁:找到父亲,让父亲让自己一起玩、散步、交谈等等。任何年龄层的人都需要父亲,但一个即将成年的青少年──却认为恋爱、友情、课业等问题都能靠父亲一登场便解决,难道父亲在了,他就能成为生日派对的耀眼之星吗?
巴利没有比弟弟好多少。观众看不见他在学校或职场的作为,看不见他作为长子怎么看待家庭,他怎么样在这些方面和弟弟相处;他在家唯一扮演的角色,就是个活在自己幻想世界的领导者,外表阳光但不折不扣是个失败者(Loser)。
随着冒险发展,哥哥非常自然的担负起照顾弟弟的职责,让弟弟有种长兄即父的归属感。实际上巴利的绝大部分作为都非常失职甚至有些幼稚。
但是结尾父亲现身,哥哥就忽然非常超龄地、撒了一个情商满分的善意谎言,满足自己弟弟对父亲的渴望。如果说伊恩在片中心智年龄高不过十岁,那巴利就是忽然一个变化,情商进步到不低于三十岁,注定了他之后要继续扮演弟弟的父亲形象。
一个过于低龄,一个过于超龄,肉体年纪却统一在十几岁,做着十岁的事情,跑着孩子气的团。比起人物塑造,更像一厢情愿,《1/2的魔法》的故事相信一个孩子气的失败者(Nerd),当着当着游戏中的领导者,就同样当起人生的DM。
不够严谨的世界观架构
作为以魔法为噱头和主题的作品,片中的魔法世界与兄弟公路之旅的联结却十分薄弱。
在故事开头,旁白说道,魔法本是无所不在的奇迹。弟弟天生无知就能使用魔法,哥哥知识充足却无法使用魔杖。魔法似乎无关努力,而是关于天份与信心。片中把魔法代表的天赋与科技代表的后天学习,摆放在了对立面。
然而,天赋与学习真的对立吗?笔者认为并不。
在片尾,学校化为了火龙,隐喻了校园生活对兄弟而言是种「诅咒」。因为学校传承科技知识的学校,既后天学习的场所,也是趋众文明的产物。
但是,科技可以普及,魔法属于个体,两者是可以平行的。龙(校园)与魔法(伊恩)的对立其实打从一开始就是不成立的,它们根本不是此消彼长的关系,而是可以并列的。
说到底,就是世界观建构的不严谨,无法在文本内的逻辑下「嵌构」。
《1/2的魔法》的故事蓝本设定在70年代左右的美国。据本片导演兼编剧丹·斯坎隆(Dan Scanlon)在D23(迪斯尼每两年举办一次的粉丝大会)上的说法,这个剧本起源于他的亲身经历。他的父亲在他一岁时过世,他与大他两岁的哥哥唯一能知道关于父亲的事,只有听父亲遗留下的录音带的两句话"Hi"与"Goodbye"。
没错,就是片中伊恩所做的事。这对兄弟的寻父之旅,正是以导演亲身经历为原型。
片中的郊区小镇,就是照搬现实中的70年代美国郊区生活,不同的只是住的人不一样、流浪狗变成了流浪独角兽而已。
除了魔法与科技的对立不够严谨,世界观塑造缺乏创新之外,全片还会发现其他细节之处缺少刻画。例如人马警官的体格要怎么塞进人类的四轮警车?小仙子飙车族体型这么小为什么没有属于他们的摩托车与相应大小酒吧呢?
这里或许有些过于吹毛求疵,但是笔者想说的是,类比同样问题的作品《大侦探皮卡丘》(POKÉMON Detective Pikachu)。
动画表面说是「人和宝可梦和谐共住」,实际呈现出来的却是宝可梦只能在完全照人类尺寸打造的生活空间内苟活,活似流浪狗满地跑,寄宿在霓虹招牌和肮脏地摊,连坐个车都只能借用婴儿椅,仔细想想其实非常别扭。
相比皮克斯构造的其他幻想世界,《1/2的魔法》确实稍显逊色。
结语
《1/2的魔法》,原片名叫向前(Onward),但内核却是不折不扣的倒退。皮克斯重拾儿童为主角,呈现出的却是一个非常松散且老套的故事。
更关键的是魔法、兄弟情、D&D,三个元素几乎没有紧密的交融。作为主题和卖点的魔法甚至显得多余。结局时,弟弟的烦恼也不是靠魔法去解决的,是靠兄长带给自己的自我感动。
假如我们把这部片的剧本修改一下———其实魔法真的从未存在,一切都是巴利的妄想,他轻信了父亲留下来的信息是寻宝之旅,拉着弟弟到处冒险,最后返回学校,发现真的什么都没有。巴利崩溃了,但是伊恩却不这样认为,虽然没有魔法,但是他们兄弟经历的这场冒险,让他们学会了陪伴彼此的重要,找回了信心与勇气。
这趟没有魔法的旅行,依旧完成了奇迹,让他们与心目中的父亲说再见,「跨步」(Onward)向未来前行…….
这个剧本如此依旧说得通,甚至结局都不用改。那么魔法的意义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