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彼方
翻译协助 / Pel
视频制作 / 若风、二菌
“从头开始创造这样一个项目给了我难忘的体验,一切是如此真切、美妙。”
6月16日,皮克斯新片《疯狂元素城》终于登陆国内电影院线。本片沿袭了皮克斯天马行空的动画创意传统,讲述了移民城市——元素城当中,一对“势如水火”的水、火元素坠入爱河的故事。“在四大元素风、火、水、土共同生活又泾渭分明的世界里,来自水元素的男生渡阿波(Wade)和来自火元素的女孩炉小焰(Ember)巧遇邂逅并暗生情愫,但面对“水火不相容”的客观事实和各大元素之间泾渭分明的悠久传统,两位主角将如何跨越隔阂,深入彼此的内心?一连串妙趣横生又感人肺腑的故事由此展开。
——《疯狂元素城》剧情概要”
在三维动画的创作当中,液体、气体、火焰等特效本也是制作上的难点。而以风、火、水、土四大元素为主题的本作,则可谓需要直面海量与之相关的制作挑战——仅从预告片当中,我们就不难发现,元素城中四元素之间的化学反应以及由此发展而来的视觉奇观,可谓令人眼花缭乱,不得不感叹皮克斯在世界观以及动画技术探索方面的成熟和进步。而另一方面,本片的故事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导演彼得·孙的自身经历。自2000年9月加入皮克斯后,彼得·孙曾以配音演员、故事板艺术家、动画师、编剧、导演等多个身份,参与过包括《海底总动员》《超人总动员》《机器人总动员》在内的,多部经典皮克斯作品的创作。作为一位在韩国移民家庭成长起来的美国动画导演,他也曾在事业选择和婚姻伴侣的选择上,面临和《疯狂元素城》中两位主角类似的困境——如何面对原生家庭与自我追求之间的矛盾、移民家庭的孩子如何融入社会等等这些问题,都将在《疯狂元素城》的故事中进行讨论。在影片上映之际,就本片的技术探索、故事来源等我们最关心的问题,动画学术趴有幸获得了一次和导演彼得·孙进行直接对话的机会。
学术趴:作为在相关行业工作的媒体从业者,我深知在三维动画当中,烟雾、水、火焰的动画制作都是极具难度的。当我们第一次看到预告片时就感到非常惊讶,片中共有4种不同的元素,每种元素都有着独具特色的设计和角色动画。团队在设计以及给角色做动画的时候,遇到过哪些较大的困难?这些过程本身又是如何为把团队引向新的解决方案或是技术创新的?彼得·孙:这是一个好问题,同时也是一个大问题。总的来说,针对主角、火元素炉小焰(Ember),我们是从两个主要的部分开始着手的。她是我们最开始考虑的角色,我们知道她将是片中戏份最多的角色,她的设计是从两个层面开始的,首先是关于美学层面的实际设计(Actual Design),以及之后的实际模拟(Actual Simulation)。这是我们使用的两个关键词。实际设计是非常有趣的,因为我们尝试过把她设计得非常写实,同时也非常吓人。我们也曾尝试过把她设计成像电子游戏一样、平面化的样子,但这看起来并不像火焰。因此我们就尝试(在两者间)寻找一个平衡。以前根本就不存在这样的设计,我们也无法找到介于两者之间、能够用于设计的参照。不过后来我们当中的一位艺术家开始手绘一些iPhone的视频片段。他用他的iPhone拍摄了一段壁炉的视频,然后把这段视频传到了电脑里。他把这段视频一帧一帧地分开,之后开始一帧一帧地进行绘制。这是我们第一次测试得到一个比较平衡的火焰。因为现实世界的火焰太过变化多端,我们还曾害怕看不清角色模型的眼睛和嘴巴,但这一段测试真地很好地通过设计展现了这一点。不过,这段火焰还是以平面的形式绘制的。然后我们就需要把这段测试的结果转换到电脑当中。而当我们把它放进电脑的时候,它直接把我们的电脑弄崩溃了,因为电脑根本无法渲染这样的火焰。所以在刚开始的时候,我们的团队告诉我,在整部电影里,你只能有5个特写镜头。但我说,我们可不能这样。而当我们有些眉目了以后,就立即开始转向了水的制作。水可以说是我们制作上的洪水猛兽,这是全片当中最难制作的东西了。我可讨厌水了。我跟你说,它真是太难做了,但我真的很爱渡阿波(Wade)。我们尝试过设计完全透明、清澈的角色,但是你却完全看不到这个角色了。你看不到它的嘴巴,只能看到他对于整个世界的反射。因此我们必须以(和火同样的方式)来夸张化地表现他。但(当我们开始这样做了之后)他就开始变得看起来像是来自另外一部电影,由此新的挑战又产生了——我们应该如何把这些来自同一个世界,但却是两种完全相对的元素的角色放到一起。基于这些,我们就又碰到了很多设计上的挑战。而当完成了这些之后,我们还有一整座城市的人口需要以这样的方式来填充。说真的,这个过程真是太漫长了,也确实是一个非常困难的挑战。学术趴:我们看到片中有非常多不同元素之间的互动,由此产生了许多不同的化学反应。在此基础上,你们创造出了一个基于现实化学原则,同时也非常有趣、益智的世界。你们是怎么想到这些如此有趣的想法的?在创作过程中,你们有向相关专家咨询过吗?彼得·孙:没错没错,我们曾经跟消防员交流过,跟科学家们也交流过,跟工程师们交流过。我们和许多不同的人讨论过很多不同方面的内容。我们还和水管工讨论过水。但是整个故事是花了一段时间才发展出来的。我们曾经做过一个超级英雄的版本,也做过城市火灾的版本。而每当我们做完一个版本(深吸一口气)...我曾经写过一个清单,记录了所有我能够想到的科学反应,包括沸腾、冻结、木炭燃烧等等。我会列表记录下这些,而当我们开始写故事的时候,我就会询问(他们)是否会有人遭遇到一种情况,需要你们去采取行动,以及是否存在将这样的事件关联到我们的科学现象的方式。我们还有很多列在单子上的东西,没法放进电影里,但我们的历程就是如此开始的。学术趴:每种元素所生活的社区都有不同的“生活环境”,请您与我们分享一下你们在场景设计方面的一些考量吧。彼得·孙:没错,我们出于叙事考量创造了片中的城市,同样也由此设计了主角炉小焰(Ember)。她最害怕什么?当然是个到处都在流水的地方,这就是我们设计该部分故事的思路。与此同时,我们也极力为动画增加趣味性,像是飓风体育场的外观该如何设计?有天我们的美术指导画了个小小的龙卷风,再把它改成建筑。当下我就觉得超合适!那是个为风元素设计的风型建筑,同时又很卡通很有趣,一眼就能明白它的含义。总之影片既融入了有趣的创意,这些设定又有效支撑了故事。就像烈火镇是个温暖的社区,火焰令人感到舒适,到处都是橙色和红色。可一旦炉小焰(Ember)来到元素城,一抹暖色融入蓝色汪洋,猝然的转变令她无所适从。学术趴:在片尾名单上,我发现上面写着“Thanks for sharing the stories with us”(感谢和我们分享你们的故事),这些故事是从你们团队内部来的吗?彼得·孙:这些故事来自皮克斯的员工。团队里有着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有来自巴西的、中国的、荷兰的等等。他们和我们分享了许多不同故事,关于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关于家庭、关于旅行、还有移民等等。有很多故事都影响到了影片的剧情。学术趴:谈及故事的来源,《疯狂元素城》的创作灵感也很大程度上来源于您自身在纽约的生活经历。您觉得这段经历是如何影响您执导《疯狂元素城》的?彼得·孙:个人的经历是创作的种子,这是我一直以来的观念。我过往的种种经历、灵感和碎片被交给团队,由大家培育长大,在此过程中浸润丰富的养料,最终成长为参天大树。这让我心潮澎湃。这也是观看这部影片的乐趣所在,它充满了其他各种各样的角色和情节,而这由大大丰富了主线故事。这就是我构思元素城的主要理念之一。大城市的特点是有很多社区,而它们之间需要彼此协作。这种信念令我们的团队也感同身受。你在纽约总能了解到家庭社区团结一致或四分五裂的下场。所以我一直在寻求融洽的团队合作,让大家联合在一起,朝共同的目标努力。这很大程度上需要你保持开放,保持有趣。动画制作是持续多年的工作,所以要是太无聊太艰苦,过程就会变得无比困难。你需要保持活力,保持有趣和开放,让每个人都能发挥自己的创意。学术趴:在您曾经的采访中提到,您和母亲一同在电影院观看动画《小飞象》时,您母亲即使不需要翻译也被动画所打动。我们始终相信这或许就是动画最大的魅力之一。非常好奇,动画或者说制作动画对您而言,意味着什么?彼得·孙:我非常同意你的观点,动画的力量来自视觉叙事,来自图像和灵感的沟通,这是我从小到大关于绘画最喜欢的一点。不仅仅限于“沟通”,动画能将我们的生命体验转变为所有人都能共鸣的存在。这一点真的很了不起。你说得对,这是我关于动画最爱的一点。而即便是最基础最底层的动画制作,当你成功创造出某样事物、塑造出某位角色,它依然会让你获得难以想象的满足感和成就感。我们的团队用了7年时间创造这些角色,一切都是从无到有。我们没有实拍任何内容,角色都是由我们大家制作出来的。这就像你孕育了一个孩子,教它在学校乖乖,教他多多运动,好好吃饭。现在他终于长大要去大城市了。我说“上路吧孩子 ”。从头开始创造这样一个项目给了我难忘的体验,一切是如此真切、美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