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治高职“高烧症”别乱开药

2015-09-02 王寿斌 职教圈

  不少专家学者认为职业院校办学定位不准,甚至想当然地指责校长们不会办学、不懂职教,这其实是一个误解。


  近日,一篇题为《高职院校被指患“高烧症”:追求姓“高”耻于姓“职”》的报道引发网上网下热议,尤其是在高职院校管理者层面激发了热烈的论争。报道指出,眼下,许多高职院校的办学定位出现了“偏航”,热衷于“专升本”和通识教育,或像大学,或像高中,“就是不像职业院校”,盲目招聘博士和博士后,形成人才高消费和高浪费。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究竟姓“高”还是姓“职”,这在我国教育界尤其是高职教育界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但常谈常新,“永不过时”,让人觉得有些不可思议。查阅近几年出版的报刊杂志,论证高职属性的论文或报道令人目不睱接,道理谈得很透,论证也非常缜密,而教育主管部门也先后出台了不少具有“退烧药”功能的政策文件,明确释放了“中职不升高职,高职不升本科”的信息。然而,即便如此,高职院校一门心思“升本”的念想近年来一直热度不减。对此,不少专家学者喜欢打学校的“板子”,认为学校办学定位不准,甚至想当然地指责校长们不会办学、不懂职教,这其实是一个浮于表象的误解。


  在我国,职教发展更受社会综合环境的影响和制约,这些问题得不到解决,职业院校就很难做到自主办学,而只能被迫畸形发展。比如说,在现有的人事体制下,企业的能工巧匠很难突破“编制”障碍进入专业教师队伍。公办职校的教师只能来自于传统的高等院校,这些师资成长于传统教育,普遍擅长理论教学而弱于技能操作,从严格意义上讲,他们从一进校工作就不能算是合格的职教老师,而学校为了保证老师的“工作量”饱满,能够拿到基本工资,只好多排理论课或文化课。再比如,全国职业院校流行“升格热”,中职想升高职,高职想升本科,从表面上看,似乎是学校不自量力、不切实际地瞎折腾,又好像是某些职业院校领导好大喜功。但从本质上讲,却同样是学校被迫而为,是在当今“文凭社会”的大环境中,迫于生源压力和就业压力的无奈之举。可以想象,如果社会大环境得到了优化,政策环境不歧视职业教育,“升格”不是职业院校摆脱困境的唯一选择,那么学校恐怕不会自加压力,盲目追求升格。


  另一个饱受诟病的现象是高职院校的人才“高消费”,盲目崇拜学历,争相招聘博士、博士后之类的高端人才来装点“门面”,以提升学校的“档次”和“品位”。如果我们换位思考,站在高职管理者的角度看,这也未必就是不合时宜之举。经过这几年的理论探讨和实践检验,高职院校涉足科研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已成大众共识。从校企合作的视角看,搞好教科研工作是促进高职内涵发展、提升育人质量和增强社会服务功能的关键。为了瞄准前沿、立足高端,通过科研提升内涵,更好地服务企业,适当招聘一些学历高、能力强的专门人才,确实是现实所需,不但有利于人才本身的发展,也有利于在学校内部形成正确的导向。从现实的层面看,高职院校的这种人才“高消费”,也是学校应对实用人才难觅的有力之策。因此,在制度层面畅通企业工程师与职校教师之间的双向流动,才是解决当前职业院校人才盲目“高消费”的治本之举。


  在笔者看来,我们应当举全社会之力,从国家战略和民族振兴的高度,为高职教育营造一个和谐发展的生态环境,只有形成了全社会尊重劳动者、崇尚职教、尊重职教人的氛围,职业教育才能真正迎来朝阳和春天。(王寿斌 作者系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副书记、研究员)(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近期热门文章推荐





职教圈微信群进群方式

长按下图二维码——点击识别图中二维码或搜索微信号【menghuiluoyang】直接加职教圈杨笑笑老师微信,杨老师邀您进入职教圈微信群,进群请修改昵称“学校+专业+姓名”方便各位老师交流。




征集全国职业院校优秀典型案例,投稿联系:杨笑笑 。我们将通过职教圈微信、QQ群、微博、博客、论坛等渠道向数十万的职教同仁分享你们的经验。



如何关注

更多职教动态、示范校建设经验交流请加职教圈QQ群:471444723

微信号:zhijiaoren

感谢您关注职教圈官方微信!如果您尚未关注,欢迎点击标题下方的“职教圈”关注我们或扫描关注职教圈官方微信: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