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热,企业冷,职业教育需要走出“单相思”
随着6月份中高考陆续结束,大批学生将被“分流”到各类学校中去,坐拥大体量生源的职业学校受关注程度却远远低于普通高中以及本科高校。在职业学校仍被视为重大考试“筛选”后的低分学生“收容站”的今天,职业院校实际上也在趁着国家政策之利寻求突破口,一改以往的形象。
不少业内人士和教育专家认为,纵观全球多种先进职业教育理念,职业学校要办好,出路仍在于更深层次的校企合作。南都记者采访本土职业院校了解到,目前很多学校都在尝试优化校企合作的模式,但归根到底,社会对职业教育观念的转变和政策落实才是打开校企合作的“钥匙”。
吕福智告诉南都记者,尽管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趋势正在好转,但职业学校现阶段最大的困惑———“单相思”现象比较明显,“学校热、企业冷,企业不考虑人才培养,只管毕业来挖人就行了。”
吕福智认为,在推进这些校企合作的过程中,的确有不少困难,“要改变的东西太多了,首先不可否认的是近年来随着国家一系列利好政策出台,单相思的现象有所改善,但目前还没有彻底解决,企业冷学校热的情况一直存在,业内人士也都希望国家能从政策层面调动企业的积极性,例如一些减税免税政策、贷款优惠、加大对学生实习补贴等,从财政金融税收方方面面激发企业这方面的积极性。”
吕福智指出,今年5月五部委联合发布《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规定》,也是职业教育历史上的一个“大文件”,“现在看很多学校第三年会对学生疏于管理,收了学费却不给学生提供很多职业方面的辅导服务,有了规定后,校外老师要全年为学生服务,为学生随时架起企业的桥梁,学生有什么诉求,老师都要处理好,这个文件的出台对规范第三年的实习很有帮助。”他认为,职业学校的“出口”决定“进口”,只有“出口”旺了、顺畅了,“入口”才会旺,孩子们高质量就业,学校才能形成良性循环。
长期关注职业教育的知名教育专家熊丙奇也向南都记者指出,一直以来进入职业学校的孩子都是筛了几道的,这种观念有待改变,无可否认这个过程也比较痛苦,但社会要认识到的是,职业教育只是教育的类型不同而已。
一名业内人士也坦言,长期以来中国教育筛选体系的“筛子”是不完美的,筛下来的东西可能是沙子,但也可能是钻石,“结合我们国家的《中国制造2025》行动纲领以及现在提倡的工匠精神,其落脚点都是在高技能人才,但是要找高层次的技能人才并不容易,中国的职业教育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像德国的双元制,其实就是企业和学校一起来考虑课程的设置,令人欣喜的是,现在已经有课程可以称得上是‘双元制’。”
每年5月,临近毕业季,一些本地有影响力的大型赛事、展览会在职业学校间举行,为职业学校学生的求职提供一条新道路。例如在5月30日当天,2016广东大学生优秀服装设计大赛在广州举办,就吸引了数十所高等职业院校相关专业的千余名学生参赛,现场甚至有A股上市的大型服装企业现场寻找优秀学子加入团队。
而同样在5月份,广东岭南现代高级技工学校也举办了第八届科技节,据学校相关负责人介绍,以前的科技节更多像是学生的技能竞赛,而现在则从内涵到层次都有所升级,持续时间也更长,吸引了本土众多大型企业参与合作。
“现在跟企业的合作不能再是表面的,而是要追求深度融合,科技节以外,我们也跟优秀的企业共同招生、共同办学,比如跟广电运通共同招生的16级新生班级,企业的课程达到50.4%,由企业的高级技师、工程师来承担。”广东岭南现代高级技工学校副校长吕福智告诉记者,那个“只要你给我点什么资源”就开展合作的年代已经过去。
记者了解到,不少学校在探索属于自己的特色校企合作计划。
“以前的校企合作很简单,学校与企业签订一份协议,然后学校派人去实习,这只是浅层次的合作,包括市场调研、企业参观这些都比较流于表面,要开展好校企合作,学校就要去谈判有实力的大公司,校企必须一致,有深层次的专业建设、课程改革乃至学生培养、评价体系,才能让校企合作的层次发生质的变化。”吕福智告诉南都记者,学校跟一个企业合作,不仅仅满足工学交替、阶段性实习、实习就业,更重要的是把企业的资源变成学生的“技术工作站”,教师的“企业工作站”,老师到企业去“顶岗”,把企业最新的生产知识流程带回学校,把企业实际的东西变成学生直接学的东西。吕福智介绍,岭南技工学校2013年开始与广东宝丽华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开办火电集控运行专业,双方共同设定招生门槛,学生入学前就与企业签订员工培养协议,学生带着工作岗位前来学习,该专业的主要专业教学设备也由企业提供,企业委派技术专家共同制定教学计划、参与部分教学授课,学生想进入该专业要经过严格面试。
今年6月1日,教育部等七部门联合制定的《职业学校教师企业实践规定》发布,要求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师要根据专业特点,每5年必须累计不少于6个月到企业或生产服务一线实践,带给学生最前沿的企业知识。
记者还了解到,职业院校在引进企业合作的同时,还开展了“一系一公司”的创业模式,课余时间为学生提供工作岗位,系主任直接作为法人代表,师生入股、独立核算,学生也得到实训,解决了校企合作的一大困惑,实现课堂学习与实操、在校学生与企业员工的无缝对接。
除了校企合作,职业院校互相之间的对接同样是一条出路。近年的《广东教育改革发展研究报告》显示,广东中高职院校在中高职对接方面有所欠奉,中高职往往在升学乃至具体的专业衔接上都有所不足。业内人士表示,做好中高职对接、专升本对接有利于实现职校学生低进高出。
“在2011年中高职衔接培养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招生试点工作的基础上,继续扩大专业范围,2012年8个专业与相关中职学校对接,2013年9个专业与相关院校对接。”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校有关负责人向南都表示,通过做好集团内部中高职衔接,有利于学生进一步进修,“如广州市轻工职业学校与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的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及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对接;广东省轻工技师学院与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的制浆造纸技术专业与汽车运用技术对接等。”
德国———职业教育“双元制”
所谓双元,指职业培训要求参加培训的人员必须经过两个场所的培训,职业学校以及企业或公共事业单位等校外实训场所。有极强针对性和实用性,特点是企业和经济发展需要多少人,就培训多少人,学生60%至70%的课程在企业进行,以技能培训为主,考试也重在技能。
澳大利亚———提供不同教育类别间的衔接
澳大利亚为职业教育与培训学历资格制定了国际通用的标准。澳大利亚学历资格框架涵盖了4种国家认可的学历资格,包括了10个层次,衔接起了全国的高等教育、职业教育与培训以及颁发12年级高中毕业证书的高中教育。获得12年级高中毕业证书的学生可以选择直接进入澳大利亚大学、其他高等教育院校或职教学院继续深造。
英国———推行现代学徒制
职业教育与技能培训在英国政府的财政支持与监管下,通过一系列的公共、个人以及非营利机构运作。既有工学结合为主导的课程设置模式,也有先进的质量保障评估体系及现代学徒制等等。
来源:南方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