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职业教育:职教成“城”与大国工匠精神

2016-06-17 张恒 职教圈


百花湖畔,清镇市北,一座新城正在崛起。作为全省“一体两翼多节点”职业教育发展空间布局的主体,承载着贵州职业教育现代化希望的贵州(清镇)职教城建设正在加速推进。这座总规划面积46平方公里的职教城可容纳职业院校25所,入驻师生15万人以上。目前,职教城东区已经基本建成,西区也已初具规模,在校师生达6万余人。

2015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亲临清镇职教城视察工作,在充分肯定了几年来贵州职业教育发展及职教城建设成绩的同时指出,“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基础工程,要上下共同努力进一步办好。”

2015年6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位于贵阳清镇职教城的贵州省机械工业学校,了解贵州省职业教育发展情况。他走进实训楼,同正在机床前实训的师生交流。

一年过去了,随着校城互动、教育引领城镇化发展的脉络日益清晰,建城筑梦的决策以及建城过程中的种种创新,让职教城朝着实现全省教城互动、产教互动、职教改革、技能培训的引领区、示范区、创新区的目标阔步前行,也让贵州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产城校景融合,推动职业教育现代化

2015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到贵州省机械工业学校视察时,也很关心校企合作开展的情况,在得知学校与大连机床、兴富祥、广州数控等企业开展校企合作,并取得良好的成效时,总书记露出欣慰的笑容,对学校的相关工作表示肯定。

为何总书记如此关心校企合作?这源于产教深度融合,有利于将职业院校和企业研发的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推动企业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转型,更好地服务产业发展,有利于促进民众就业,服务扶贫富民。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对于现代职业教育具有重要意义。这也是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6月对职业教育的批示中所提出,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引导社会各界特别是行业企业积极支持职业教育,努力建设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

实际上,在2014年5月《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就要求“同步规划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推进人力资源开发与技术进步,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与产业转型升级衔接配套。突出职业院校办学特色,强化校企协同育人”,并将深化产教融合作为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原则。

“深化产教融合,才能更好地为区域经济建设服务,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为校企自身发展赢得更广阔的生存空间。”在贵州省机械工业学校校长武斌儒看来,必须把推进产教深度融合作为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贵州省机械工业学校也正是抢抓机遇与企业合作,让企业充分参与办学、根据市场和产业发展趋势指导办学,学习参与产品研发和工艺设计、改良。

在职教城,像贵州省机械工业学校一样实现职业院校教育教学过程与行业企业生产过程的深度对接的学校越来越多。而贵州省在去年率先制订的《贵州省职业教育条例》颁布实施,更让职教城“产、教、城”互动的发展格局日益形成,一个以“产教深度融合、校企深度合作”为特色的贵州职业教育发展新局面呈现在世人的面前。

如今,“学校办到园区去、车间搬到学校来、专业围绕产业办、学生就近找工作”,依托职业院校集聚优势,已有数十家大数据、大健康、大旅游、高端装备制造等高新产业及校企合作单位相继入驻落户职教城,产业园区为职教城提供大型实训基地和就业创业平台,职教城为产业园区提供技能培训和人才支撑。


顺应产业调整,构建职业教育新格局

习近平总书记在亲临清镇职教城视察工作时,充分肯定了几年来贵州职业教育发展及职教城建设成绩,并指出,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基础工程,要上下共同努力进一步办好。

事实上,早在2011年,为响应国家、省关于加速培养技术技能人才,改变贵州中职学校布点分散、校均规模小、办学条件差等局面,打造贵州集约化、规模化现代职业教育发展龙头,贵州省政府、贵阳市作出了在清镇建设一座现代化教育新城的部署。

随着“一带一路”、《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国制造2025》等战略规划的出台,以及贵州提出培育“五大新兴产业”推动产业结构调整,让贵州不论是适应国家宏观经济发展、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的需要,还是适应全省经济、产业发展的需要,都急需调整职业教育布局结构,积极拓展与产业转型升级密切相关的新兴专业,加快提升传统专业的办学能力和水平,提高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重点发展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急需的专业,强化主体专业建设,坚持适应市场,贴近需求。”在有关专家看来,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的精神,贵州职业教育要以“优化结构,提高质量,特色发展,突出效益”为重点,基本建成具有贵州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而贵州加快实施《贵州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3—2020年)》,不仅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具体实际,而且十分契合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顶层设计。

对于贵州而言,顺应产业布局调整,构建现代职业教育发展新格局,围绕建设具有“现代化、社会化、产业化、终身化”特征的职业教育,将成为贵州“十三五”乃至更长的一段时间内开展职业教育工作的主题。



拔“穷根”育“匠人”,创新贵州发展新模式

贵州作为我国贫困面积最大、贫困程度最深、扶贫开发任务最重的省份之一,要守住生态和发展两条底线,防止贫困差距扩大,抓住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和人才培养三个重点,发展好教育,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不让贫困代际相传,是扶贫工作的重要内容。

“扶贫先扶智,治贫先治愚。”教育是挖掉穷根的关键,是最有效的造血式扶贫,职业教育是脱贫致富的直通车。据了解,2015年贵州省初中毕业生总数在70万人左右,而普通高中能容纳32万-40万,中等职业学校招生总人数预计达到33万人,这将有效解决将近一半适龄学生读书的问题。

现在,在贵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贵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贵州建设职业技术学院等十所省属职业院校都有着两个特别的班级——“威宁班”与“赫章班”。这是贵州省委省政府针对相当一部分学生家庭困难,上不起学的问题,出台政策,对威宁、赫章、望谟等深度贫困县的学生就读中职实行全免费政策,实施教育精准扶贫。

从2015年起连续三年招生,力争通过6000名学生带动6000个贫困家庭脱贫。通过“职教一人,就业一个,脱贫一家”,推动贵州小康梦与全国同步实现,中职学校已成为贵州省教育扶贫攻坚的基地。这将充分发挥职业教育在扶贫开发中的重要作用,培养培训大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技能型人才。

不仅如此,伴随着中国产业升级的需求,中国呼唤工匠精神的回归,这要求要有良好的敬业精神,不断雕琢自己的产品,不断改进自己的工艺,对每件产品、每道工序都凝神聚力、精益求精。贵州不仅在职业教育精准扶贫下功夫,还在探索育人机制、打造大国工匠上作功课。

在职业教育上,注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育人机制,同时搭建“中职--高职--本科”教育立交桥,职业学校的学生有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从2014年开始连续两年开展青年职业技能大赛,切实提升了青年专业技能、业务水平;今年5月,贵州省开始试水现代学徒制试点,贵州职业技术学院等31所职业院校成为首批省级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为探索建立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一体化育人的长效机制,探索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完善校企联合招生、分段育人、多方参与评价的双主体育人机制;这一系列的举措,共同为推动贵州科学发展、后发赶超、同步小康提供了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



来源:领导者客户端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