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姜大源:职教生源不足,怎么看怎么办

2016-08-30 姜大源 职教圈

  暑期,正值招生季,关于职业教育生源不足问题,就像今年这个特别酷热的夏天,成了人们广泛热议的一个话题,也成了媒体关注的一个热点。其中,不乏“正能量”的报道或议论,也出现了很多的质疑或担忧。


  对此,我有几点粗浅的看法。


      从教育外部社会生态来看,生源问题与人口发展趋势紧密相关


  生源问题的影响因子,涉及教育体系外部社会生态对教育的发展以及职业院校规划建设的制约,故不能只是基于教育自身规律的研究,不能只是基于学校“围城”的思考。


  教育发展必须建立在对整个社会人口的发展,包括数量、性别、区域分布、年龄分布的存量、增量,以及存量与增量的相关性及其发展趋势的综合研究的基础上,以形成囿于大数据的顶层设计,并做到公开、透明、清晰。对此,不能不说,这是长期以来在教育科学决策方面的一个缺失。因而必须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否则,就还会出现因为招生名额的调出或调入所引起的个别地区民情“恐慌”的现象。


  其实,目前职业教育职前教育生源减少,是多年以来人口出生低谷的滞后效应,切不可惊慌失措。研究教育发展必须研究人口状况。例如,当出现接受教育的“适龄”人口数量减少可能成为一个中长期的趋势之时,就必然会遇到生源短缺的问题。在这一趋势下,必将导致普通高校和高等职业院校、普通高中以及中等职业学校的重新洗牌。不仅职业学校还有普通学校,都可能会“关停并转”。我国台湾高校由于生源问题,近几年来不也在关闭一批高等学校吗?


  要关注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例如,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阶段,人口的数量与接受不同阶段教育的适龄人口的比例,普通教育学校与职业教育学校的比例,如何达到最佳?如何建立人口与教育的动态跟踪调整机制?这都亟须在吸收世界各国教育发展的经验和成果的的基础上,进行深入的实证的探究与规律的发现。


  所以,生源不足问题的解决,还需要研究教育外部人口发展趋势的问题。


      从教育体系内部驱动而言,生源问题与资源配置紧密相关


  生源问题的影响因子,涉及教育体系内部驱动要素对教育的发展以及职业院校规划建设的掣肘,故不能不提及教育体系内部对资源配置的合理性与科学性问题。


  如果认为资源是一切可被人类开发和利用的客观存在的话,那么,在经济资源方面,职业教育是与经济结合最为紧密的一种教育类型,是一个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的教育,是一种强调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跨界教育,要为国家的经济发展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职业人才。因此,在校园建设及教学实施上,必须保证其建立与产业相适应的实训实习基地的投入,且其所需的生均经费均应高于普通学校。但现实情况是,职业院校的生均经费距离普通学校的生均经费相差甚远。


  在非经济资源方面,若将“资历”也看作资源的话,在接受教育的前景方面,由于我国还未建立实现正规教育、非正规教育以及非正式教育等值的国家资格框架,还没有建立对高端技能人才给予其与普通高校同等的社会地位和“资格”地位的制度,教育资源特别是“本科教育资源”成为职业教育的短板。普通本科院校在同样面临生源不足的情况下却能依靠“本科”这张“纸”,吸引更多职前或普通高中毕业生去就读,而普通高中对初中毕业生的吸引力比中职大,其原因也是续读本科的预后所致。


  这需要国家出台强有力的政策加以改变,例如建立国家资格框架,或者像欧洲一样,赋予高中后三年的高等教育以“本科”地位,将有利于提高职业教育的吸引力。所以,生源不足问题的解决,还需要加大教育自身改革创新的力度。


      从教育体系未来发展看,生源问题与国家政策引导紧密相关


  生源问题的影响因子,涉及教育体系未来发展时空对教育的发展以及职业院校规划建设的牵引,故不能游离于国家整体发展战略决策之外。


  作为人力资源供给侧的教育必须进行体制机制的改革。一方面,国家大战略——“中国制造2025”以及“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离开了普通教育不可替代的职业教育,将会一事无成。


  如果放弃了职业教育,都去搞“升学为导向”,那么教育的滞后效应将在未来几年显现:“中国梦”将会因为技能型和高技能型人才的短缺导致的羁绊而无法实现,中国制造将无人制造。缺少了“大国工匠”,是未来最可怕的事情。


  为此,国家必须出台给予技能人才与高学历人才同等社会地位的政策,必须出台经费投入等向职业教育倾斜的措施,从而稳定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的规模。面对未来世界更加激烈的竞争,必须未雨绸缪。


  另一方面,要适应国家大战略,教育部门、人社部门和职业教育院校,要跳出传统的封闭的教育体系观念,要建立开放的基于终身学习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职业教育职前生源的不足,并不意味着职后生源的不足,新型农民培养、新技术导致企业员工的培训进修、社区培训等等,都是生源的新领域。


  所以,要建立比普通教育更加灵活、更加有效、更加开放的职业教育体系。受教育者可随时根据经济发展的需要出去就业,并随时根据个性发展的需要重新学习,必须建立一个“学习——就业——再学习——再就业——再学习”全新的办学体制和机制。这将是高职和中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应对选择。所以,生源不足问题的解决,还需要国家政策和措施的战略指引。


  综上所述,关于职业教育生源不足问题的思考及其应对方略,应该从“生源——人口——趋势”“生源——要素——资源”“生源——发展——政策”三大维度,去寻求化解之良策。

来源:光明日报

延伸阅读

生源不足,凸显教育结构失衡


近几年高考前后,关于高职院校生源不足的话题以及所谓“零投档”的担心和议论,就会热闹上一阵子。


其实,对于“零投档”以及“高职生源不足”的问题,学界和教育主管部门包括高职院校自己都有更为稳妥全面的判断;从投放计划的专业门类、投放计划的数量、专科层次外省区投放的响应效果等方面,对“零投档”和“高职生源不足”也有更切合实际的了解和理解。


换言之,“零投档”和“高职生源不足”描述了高考招生中部分高职院校的部分现实窘境,却并没有触及整个职教界忧虑的全局困境——“教育结构失衡”。


大体上,我国的教育结构,可以分为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两个类型。而高等教育阶段也可以分为普通本科院校和高职高专院校两个类别。多年以来,“普职比大体相当”“高职占据高等教育半壁江山”是大家都朗朗上口的表达。而就统计数据来看,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本科院校与高职高专院校的院校数、学生数也大体接近。但是,这样的表达和数据,却很容易让人忽视职业教育、职业院校在教育结构和高等教育构成框架中的真实困境。


实际上,随着全国范围内适龄生源的减少,在高中阶段,中职学校的招生已经遇冷。全国范围内,普通高中招生已经远远高于职业中学。而这势必波及高职院校招生。同时,高考后录取阶段,高职被定为专科,是录取最后阶段的“接底”,成为低分考生的选择。虽然不能说高考分就是高素质、高能力,但从生源素质而言,高职院校的确无法与本科院校相抗衡,“半壁江山”只是个说法,缺乏实际意义。


就此而言,职业教育的生源不足,日益凸显出我国教育结构的失衡状态。


滑稽或者说难堪并令人担忧的是,职业教育通常被定位为“与产业经济直接相关的教育类型”,而且事关中国制造、中国智造、中国产业的核心能力。自上而下,没有不强烈要求、指令、规划职业教育的快速高质量发展的。而一旦说到落实,无论财政支持、院校定位、制度设计、政策法规、上下合力、内外同心,这种关系到职业教育、职业院校长远良性发展的结构性改善、改良、改革,却又每每“只听楼梯响,不见人下来”。


没有结构性的调整改革,职业教育的生源不足将长期困扰广大职业院校,也势必累及中国的产业经济的转型升级和系列重大国家战略的实现,遑论立足于此的社会生态的良性发育。


所以,在倡导“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限制了职业教育发展的结构性条框,真的需要及时突破以营造结构性的教育平衡。而这一平衡,才足以让职业院校解决生源问题,才足以让产业和社会走出潜在的全局困境。

来源:光明日报,作者:方言


大家都在看

姜大源:高等职业教育 中国对世界教育的独特贡献

姜大源:一份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职教规划

姜大源:结构问题是课程开发的关键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