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WeChat ID zhijiaoren Intro 职教圈微信公众平台是国内最具影响力的职教民间新媒体传播平台,旨在传递最新职教动态,分享优秀教育案例、教育理念、教育技术等,推进中国职业教育发展。 媒体报道,在小学和幼儿园,晋升中级很困难,晋升副高基本上无望。这一现象的长期存在,严重挫伤了低学段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不利于高学历、高层次人才向低学段学校流动,不利于低学段教师安教乐业,当然也就不利于我国教育事业的长远发展。 今年,又到了教师评聘职称的时间。我校一位52岁的老教师问校长,他到底有没有资格申报高级职称,校长说条件确实够了,但是没有指标,实在没有办法。去问教育局人事管理者,也回答说条件确实够了,只是指标问题没法解决。又跑了一趟省职改办,当接待者了解了他的基本情况后,回答如前。 教师职称指标问题由来已久,僧多粥少是一种普遍现象。 职称指标已经成为管理者损害教师切身利益的拦路虎。在这样的管理制度下,有的老教师直到临退休才有机会晋升,有的退休了都没有得到晋升。这种排队等待晋升职称的现象很不正常,当职称管理到了这种窘境的时候,我们有理由说,教师职称指标化管理严重损害着教师的切身利益,在广大教师的眼里,这样的制度既不合理,也不公平,怎么能起到激励作用? 在基层不少学校,已经达到职称晋升条件的教师一年比一年增多,等学校职称指标空额的人越来越多,可是上级管理部门并未根据实际情况给学校增加指标。 在这种情况下,职称指标就成了涉及教师根本利益的制度性紧缺资源。与此同时,当某个教师向学校领导提出职称评聘问题时,领导就会用“没有指标空额”做出合理的解释。也是,一所学校的职称指标是有限的,没有职称指标,一个教师有再多的理由找领导也是没有用的。 不得已,够评审条件的老师也只能耐着性子等。有老师戏言,等两三年的不算等,等三五年的那叫磨练意志,等十来年的才算悲怆——掐指一算,一个教师若十年还晋升不了职称,收入方面的损失可就太大了。不仅如此,职称得不到晋升的教师声誉也会受到影响。 不过也有领导这样提醒老师:“灵活点,不妨运作运作,也许下次就能轮到你了!”固执一点的老师不信这一套,清高一点的老师根本就瞧不起这一套,唯有脑子灵活的老师可能茅塞顿开,知道有了庙门就没有送不出去的猪头。 于是乎,就衍生出了这样一种怪像:职称竞争不再是教育教学和教研水平的竞争,而是看谁舍得花钱,看谁花钱花到位。 有乐意收礼的就有屁颠屁颠送礼的。中国青年报曾刊发过一篇读者来信,反映一个中学教师为达到参评高级职称必须具备的条件,前期花了1080元,相当于她当时一个半月的工资。后期为获得职称晋升指标,以及打点各级评审人员,又花了14610元,几乎相当于她一年的工资。 这样的事过去有,今天还有。我的一位朋友是小学教师,十年前就具备评一级教师的条件,但是一直不开窍,去年终于开窍,一番请客送礼后,终于如愿以偿。他告诉我自己是被逼无奈。笔者所在的学校,去年有一老教师退休,恰好空出一个高级职称指标。就在很多老师还不知道的情况下,这个指标不是给了年龄最大的待晋升老师,而是给了一个会来事的老师。消息被公开后,引发教师议论。我直言不讳批评学校党总支书记“监督”不严,没能为教师主持公道。书记表示再也不会这样了,因为新来的校长已经发现了问题,会解决的。 校长可以主持公道,但是恐怕难以解决指标问题,因为职称指标管理权限在上级管理部门的手里。如果遇上私心重的校长,校内指标分配看人下菜是常有的事。而一旦遇上贪心重的校长,卖指标的事情都会发生。据媒体报道,2014年,安徽宿州一小学老师被校长叫到办公室,称向教育部门要到了一个高级职称名额。想评就交1万元,并暗示这个名额很抢手,已经有其他老师说要购买。由于该老师经济条件有限,经过一番讨价还价,他以8000元的“成交价”获得了名额,并顺利评上小教高级职称。事后他与同事交流发现这个潜规则在学校已经存在许久,便向媒体反映了此事。事件曝光后,这个校长被停职。 教师职称指标限额造成很多其他的现实问题。譬如,无序争夺问题,同岗不同酬问题,还有职称终身制问题。 尤其值得有关部门注意的是,职称终身制问题中,普遍存在这样两大不公现象:一些高级别的教师教不过低级别的教师,拿的职称工资却高于低级别的老师;一些教育管理部门的领导占着高级职称却从不教书,一些学校领导从副校长到校长书记占着高级职称也从不教书。这样尸位素餐地白占着高级职称合理吗?甚至还有这样一种怪现象:一些不教书的校领导,居然在职称考核中获得了优秀等级,这真是匪夷所思。 多年来,我们常听到教师职称在改革,但是改革并没有真正解决教师特别关心的职称指标限额问题。这对很多已经达到基本条件而等待评职称的教师来说是多么不公平。教师已经达到职称晋升的基本条件,有关管理部门却总是拿“没有指标”来损害他们的切身利益,这样的制度还有什么理由存在下去?官员的行政级别得有定数,因为一个单位的正职只能是一个,副职的数量也有定规。但是教师职称代表的是其专业技术水平和能力,只要达到条件就应该允许晋升,怎么能拿行政化的思维来管理? 结语 日前,多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明确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在全国范围全面推开,提出职称评定将注重师德和教学水平等。站在教师的切身利益角度,我最想说的是,希望各地下方职称评聘权,放开职称指标,不要再把职称当作行政管理的工具,不要再把职称和收入挂钩,不要再让所谓的职称指标损害教师的切身利益。 来源:蒲公英评论网 前几天,邂逅一在高中任教的朋友。闲谈中,问到了他的职称。他说,一提这个就郁闷,如今年过半百,还是中级职称,学校已经3年没有参评高级职称的指标了,原因是已经评上高级职称的数量超标。只有那些已评上高级职称的教师退休或调走,才能空出指标。照这样下去,熬到退休,职称问题恐怕也解决不了。 最近,在网上看到《职称之难,难于上青天》一文,一位拥有33年教龄的农村教师获得近30项奖励,其中国家级省级荣誉5项、市级荣誉13项、校级荣誉18项,一直到退休,这位教师的职称仍然停留在毕业时认定的“小学一级语文教师”上,再也没有前进半步。究其原因,是没有等到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分配下来的中级职称指标。副高和正高职对于这位教师来说,只是一个远在天边的梦想。 有记者调查发现,对于教师来说,评定职称的最大困难竟是“指标有限”,有34.8%的被调查者选择了此项。由21世纪教育研究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的《中国教育发展报告(2016)》显示:8成教师不满当前职称制度,排在第一的问题是“指标分配不合理”。 评职称有严格的指标限制,没有指标,就不能晋升职称。这样的评职制度合理吗? 职称是指专业技术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能力以及成就的等级称号,反映专业技术人员的学术和技术水平、工作能力的工作成就。就专业技术水平而言,它具有岗位的性质。专业技术人员拥有何种专业技术职称,表明他具有何种学术水平或从事何种工作岗位,象征着一定的身份。 由此可看出,跟职称评定有关的是水平、能力、成就等,跟指标应该是无任何瓜葛的。每一级别的职称都有一定的标准,用这把尺子量一量,如果一所学校有众多教师达标,那么这些教师都应该具备参评资格。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褚宏启在接受中国教育报采访时,针对职称评聘有指标限制的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职称制度提供了教师职业发展的阶梯,旨在引导教师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地往上走,从而在教师整个职业生涯中形成一种持续的激励。职称必须有一定的比例结构,比如高级职称、中级职称、初级职称占多大比例,否则职称制度就失去激励作用了。如果是运动式的,大家一下子都变成最高级职称了,这个制度就失效了。 对此,我不以为然。一所学校的职称的比例结构是怎样的,应当由教师的能力、业绩说了算,而不是人为地规定高级职称、中级职称、初级职称占多大比例。举个例子来说,某地规定小学高级职称的比例为5%,如果这所学校有100名教师,5名教师评为高级职称后,只要这5名教师在岗,其他教师无论怎样优秀,也不会有晋升职称的机会,也得不到承认,因而也享受不到相应的待遇。用指标如此打压职称,教师的价值无法体现,不但对积极上进的教师是一种打击,也使评职变了味道。如此操作,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这所学校有5名业务能力强、业绩突出的高级职称教师就已经够用了,其他教师工作就不必那么优秀了?这样理解尽管有些荒唐,但仔细一想,评职称有严格的名额限制好像就是这么回事。 希望职称评审早日回归本位,不要让以能力、业绩说了算的事,由指标说了算。 作者:李福忠 来源:蒲公英评论网 绩效考核如何做到让大部分教师满意? 提高教师职业幸福感是改善用户体验关键 关于绩效工资,老师们都有哪些期盼? 中职学生--留学、就业、移民?关注“加国直通车”全搞定。 Author requires users to follow Official Account before leaving a comment Write a comment Write a comment Loading Most upvoted comments above Learn about writing a valuable comment Scan QR Code via WeChat to follow Official Account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