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兴“学徒制”是培育“大国工匠”的良药
提到“工匠精神”,人们会自然想到班门弄斧、庖丁解牛等家喻户晓代表当时工匠技艺水平的经典历史故事,万里长城、苏州园林、沿用至今的都江堰水利枢纽等巧夺天工的旷世杰作,以及曾侯乙的编钟、唐代的三彩、北宋的陶瓷、明清的丝绸等令西方高山仰止的绝代精品。可能会想到德国的机械制造、日本的管理模式、瑞士的手表工艺、美国的创新精神等。无论是源自于手工业时代还是时下后工业时代的“工匠精神”,虽然不可同日而语,但其中的蕴涵却是一脉相承、古今相通的。
所谓“工匠精神”,是一种对职业充满敬畏、对工作专注执着、对产品追求精益求精、对服务崇尚极致完美、对人生追求止于至善的价值取向。工匠精神之于个体,主要表现为专注、耐心、执著、创新与奉献等优良素质;工匠精神之于产品和服务,主要表现为以人为本、追求极致、追求完善、止于至善等独特品质。工匠精神的核心是对品质的追求,工匠精神的目标是打造本行业的精品。
培育与弘扬 “工匠精神”需要厚植土壤,要有“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战略眼光,要整合各种要素和社会资源,政府、学校、企业要形成合力。一是要形成有利于工匠成长的文化氛围。
一方面要转变观念,营造尊重工匠的良好社会氛围,消除“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消极影响和“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等级观念和职业歧视。学习德国,一个优秀的工匠和一个出色的科学家同等重要,同样受到社会的尊敬。像美国一样,一个铺地砖的工人或端盘子的餐馆服务员不会因为自己的职业而感觉低人一等。让他们不被歧视、活得体面、被人认可、受人尊重。只有这样,才能使重视技术技能人才与人人争当技术技能人才日益成为当代中国的主流价值观念。另一方面要建章立制,形成有利于工匠成长的制度文化。政府要制定激励工匠自主成长的政策和措施,引导企业在工人薪酬中提高技能含量分配的比重,让工匠们能够获得与所生产的优质产品或提供的优良服务相匹配的物质利益,提升技能工人的社会地位和工资待遇。改变以前过度强调学历的僵化体制,对技艺高超、品德高尚的能工巧匠在评聘晋级、评优评先等方面给予倾斜和照顾。打通优秀技工的上升通道,完善技术技能型人才评价机制与优秀技术技能型人才评比、认定与奖励制度。国家、省、市各个层面要定期举办针对技工等一线普通工人的技能大赛,奖励优秀、表彰先进、引领工匠精神示范。
二是要加强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首先,职业教育要走出以前那种过于重视技能传授、文化教育而忽视涵盖工匠精神职业素养的培养误区。职业教育的专业会随人才市场供求变化而产生冷热变化,相关专业的知识、技能含金量也会随之起落,而用人单位对人才职业素养的需求则是恒定的。这必然要求职业教育要更重视职业素养的培养。因此,涵盖工匠精神的职业素养是职业教育精神之“钙”,是职业教育DNA。仅仅关注专业知识、技能将是培养“大国工匠”的最大障碍。其次,强化职业素养的课程实施,要求由以知识技能导向向以职业素养导向转型。将职业素养整合到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当中,并作为重点考核内容;把工匠精神的养成计划与课程教学紧密结合起来,在教学上确保从注重技能本位向注重素养本位的转型。教师在教学中应带头践行工匠精神,通过榜样示范、言传身教,让工匠精神在职业教育中扎根。第三,将工匠精神和实际工作环境和任务紧密联系在一起,学生才能切身感受到工匠精神的价值。要充分利用校企合作双向育人平台,构建“参与 体验 感悟”的工匠精神教育载体和平台,促进工匠精神与岗位工作、技术活动等有机融合。邀请行业大师和优秀工匠走进校园,走进课堂,选聘行业大师担任学校的顾问,遴选一批优秀工匠作为学生的职业导师,使学生在师父的言传身教和率先垂范中感受工匠精神,最终让职业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让学生去企业实习,感受企业文化,在潜移默化中将工匠精神内化于心。第四,建设以“工匠精神”的培育作为切入点和制高点的校园文化,将传统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融合发展,系统设计能很好体现 “工匠精神”内涵的特色校园文化;同时要利用这种文化软实力,向社会宣传“工匠精神”的价值和意义,以营造适宜“大国工匠”成长的良好社会氛围。第五,现代学徒制是培育工匠精神的重要载体和有效形式。现代学徒制是工学结合,产教融合的重要载体,既有传统学徒制经验上的优势,又有现代教育的效率优势,可以说,复兴“学徒制”这一古老制度的现代学徒制,是重塑工匠精神和培育“大国工匠”的一剂良药,从根本上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是较快培养工匠、技师的有效途径。
三是要树立品牌意识。我国号称“世界工厂”,几乎可以生产世界上绝大部分产品,但是在世界上能拿得出手的品牌却寥寥无几。反而受各种假冒伪劣、粗制滥造的商品充斥市场的消极影响。而产生了保时捷、奔驰、宝马、西门子、阿迪达斯、麦德龙等一大批世界著名品牌的德国,其产品以精密优良而闻名于世,其制造业的发达不但与德国人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有关,还与对工匠精神的坚守密切相关,德国企业家首先将自己定位为一个以技术改变世界的工程师,然后才是商人,在他们眼中,技术工作本身的意义高于经济利益,有时他们甚至愿意为追求精品而不计成本。而在日本,他们身上具有强烈的自尊感,认为制作一件优良产品,是自己极大的荣耀,如果由于自己的疏漏而导致产品残缺,即使市场销量不错也不以为荣,反以为耻,也正是这样,他们对产品质量的严格要求才造就了日本制造业的强大。因此,德国、日本之所以成为制造业强国,这是因为他们树立了打造百年老店、民族品牌的信念,实现了从利润至上向质量至上的转变,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以工匠精神为核心的重视技术、珍视人才的企业文化和思想上的共同价值观,从而夯实了工匠成长的基石。
“中国制造”要向中高端迈进,必须补上 “工匠精神”之“钙”。政府、学校、企业要形成合力,给工匠以适宜的“土壤”、舒适的生存环境和自由、宽松的发展空间,让他们在阳光下茁壮成长,努力把“工匠精神”日益培育与打造成当代中国的一种新型软实力,为我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根本转变,提供取之不尽、 用之不竭的精神动力与智力支持。
作者系中山市中等专业学校副校长
来源:中山日报
中职学生--留学、就业、移民?关注“加国直通车”全搞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