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高职称教师“赢者通吃”并非好事

2017-04-01 杨红星 职教圈

近来,一份关于中小学教师职称情况的调查引人关注。这份调查提出了教师评职称过程中的一个现象——“赢者通吃”,即教师的职称越高,承担工作量越少,发展机会更多,承担重要任务的机会也越多。(3月29日中国教育报)


调查指出,教师的平均月收入为3830.87元。职称高的教师月收入也越高。高级教师平均月收入达到4783.24元,一级教师为4055.30元,二级教师、三级教师和未评级教师工资水平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调查还指出,随着职称的升高,教师的周课时数逐渐减少,未评级与三级、二级、一级、高级教师的平均周课时数分别为15.02节、13.64节、12.80节、11.57节。


在教师获得国家培训的机会方面,高职称也占据明显优势。高级教师和一级教师参加国家级培训的比例分别为38%和36%,已经占去2/3。而在教师担任管理职务的机会方面,教师职称越高,担任副校长、主任、组长等管理类职务的比例越高。从数据来看,高职称教师几乎占尽了被调查到的所有好处,用调查中的话来讲,就是“赢者通吃”。假如上述调查结论属实,或者部分属实,我们有必要作出反思,是什么让本应月明风清、守望相助的校园,沦落为近乎“大鱼吃小鱼,小鱼吃河虾”的弱肉强食之地?


从某种意义上讲,职称评定政策是一项认定和体现教师阶段性教学科研能力差异,并据此进行分配的政策。在现有的人类生产力水平条件下,这种政策的历史合理性是一种阶段性的客观存在。但如果这一政策在落实的过程中演变为如调查中所指出的那样,那么,由这一合理性所诱发的马太效应,则尤应令人警惕。


高职称不仅是一种待遇和荣誉,也是一种责任和义务,所谓能力越大,责任越大。高职称教师不仅要对教学科研工作更加用心,也应承担对低职称或无职称教师给予传帮带的责任。这实际上也给高职称的拥有者加持了智力和能力水平之外的道德约束。但现实不尽如人意,在某些教师那里,高职称似乎成为了一种坐享其成、投机取巧的通行证,而不是能者多劳的代名词。果如是,高职称的拥有者是否已经背离了这一冠冕的本义?是否已丧失了拥有这一冠冕的必要条件?


一般而言,职称高低和教学水平高低呈正相关,职称越高就标志着教学水平越高,反之亦然。这种现象无可厚非。但不是谁天生就是一个拥有高职称的教学大师、名师,不是哪一个初登讲台的年轻人一开始就教学水平高。对于起步阶段的教师尤其是无职称的青年教师而言,最需要助力加油,最需要在人生紧要处的点拨、引导和帮助,而不是使他们产生“从齐头并进到望其项背再到望尘莫及”的失落感。


学校不是弱肉强食的竞技场,而应是守望相助的心灵家园和自由、平等的高地。发挥老中青传帮带的作用、强化守望相助的意识,仍是学校应有的风气。让“赢者通吃”远离校园,既需要政策和制度发力,也需要全体教育工作者恪守初心,相敬相爱。《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中指出,广大教师要“大力提倡求真务实、勇于创新、严谨自律的治学态度和学术精神,团结合作、协力攻关、共同进步的团队精神,努力发扬优良的学术风气”。这给包括中小学教师在内的全体教师指明了前行的方向,那就是要摒弃各人自扫门前雪的狭隘个人主义思想,互相扶持、一起成长,共同营造文明、和谐、风清气正的精神家园。


来源:蒲公英评论网


大家都在看

中小学“教授”什么样——专家谈中小学教师正高级职称资格评审

山东中职老师可以评正高级讲师了!有哪些硬杠杠?

如何破解职称“紧箍咒”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