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升职称“好”手段 并列第一作者该不该有?
要想晋升技术职称,都要有相应的科研成果及成果的数量做支撑,不同科研院所,确定的晋升标准会有所不同,但都会有所谓的“硬性指标”,即发表在SCI杂志上论文数必须大于若干篇。这若干篇,还包含其它一些附加条件,如SCI一区或二区以上的文章几篇,第一作者,或通信作者的文章必须大于几篇等等。也就是说,一篇文章,若只是一个排名较后的挂名作者,往往不能统计进这“硬性指标”中。
不知道从何时开始,有人发明了并列第一作者,共同通信作者的新概念。这为一篇文章,可以同时被二个以上的人员用于晋升打开了缺口。既然一篇文章可以有二个共同通信作者,有二个并列第一作者,二个可以,三个也就顺理成章了。最近参加一个单位的人员晋升职称评审,这个单位要求晋升职称的人,必须有8篇以上的第一作者,或通信作者的SCI论文。有人提交的论文数量够了,但差不多每一篇文章都有多个并列第一作者,及多个共同通信作者。最多的一篇竟然有四个并列第一作者,甚至也有4个共同通信作者,看一看他文章的清单,竟找不到一篇文章只有一个通信作者与一个第一作者的。
在我的印象中,原来正常一篇研究论文,研究生做的实验,研究生作为第一作者,研究生可以用它来做为学位毕业论文的支撑,研究生导师作为通信作者。若是一个研究团队,实际干活最多的,或执笔写文章的人是第一作者,拿到项目或出钱的老板是通信作者。象这样4个并列第一作者,又有4个共同通信作者,我糊涂了,究竟谁出的力最大?这研究的核心内容是谁提出来的?但有一条是真的,这一篇文章可以同时给8个有晋职要求的人使用。
顾名思义,第一作者就是排名第一的作者,现在冒出并列第一作者,有二个并列,就有人搞出3个,4个,我相信,在现在这浮躁风气下,一定有人看到超过5个的所谓并列第一作者。
虽然一个人能不能真的达到晋升要求,并不能完全只靠发表了达到什么级别的论文多少篇这样冷冰冰,硬梆梆的数字来恒量,没有规矩就不成方圆,作为一个约定的“硬指标”,还必须达到这个硬性要求。
若一篇有4个并列第一作者的文章,与只有一个第一作者文章数量等效,显然是不公平的。我想,既然是并列第一作者,每个作者对文章的贡献也是等效的,有4个并列第一作者,只能算四分之一篇第一作者的论文。若有2个并列第一作者,则算二分之一篇第一作者论文,用这样的等效计数法应更公平。举一个极端的例子,若一个人,本来只有三篇第一作者的论文,他与另一人合作,另一人也有三篇第一作者的论文,这二个人,将自己的论文相互挂上对方为并列第一作者,这样,他们的第一作者论文数一下子就从3篇,变成6篇了。若找到3个有相同需求的人,一篇文章就有3个并列第一作者,第一作者论文数就从3篇一下子扩张到9篇了,这并列第一作者的手段,就成为第一作者论文数量的放大器。
其实一篇文章,谁是第一作者,谁应该是通信作者是很容易判断的,文章的主意是谁提的,是谁的项目经费,写文章谁出的力最多,这本来是很简单的一件事,就是因为统计上只认第一作者,只认通信作者,而衍生出所谓的并列第一作者,共同通信作者这样的新花样。我只能要求自己不玩这些花头,但也不可以用一个限制令来限制这种现象。比较公平,可行的做法,还是采用这种等效计数法,这样做,也有比较强的可操作性。
从硬指标的计数角度来看,可以采用这种等效计数法,但若碰到象我这样的论文评阅人,我总感觉到想晋升职称者有点点投机取巧行为,在印象分上就会失分了!
来源:汪晓军科学网博客
温州科技职业学院为职称制度“动手术”—— 引导教师“将论文写在大地上”
中职学生--留学、就业、移民?关注“加国直通车”全搞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