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课的原则是什么?
有效的课堂教学是指教学过程的最优化、教学方法的科学化和教学效果的最大化,旨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然而,眼下一些“无效和低效”的课堂教学行为,从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课堂教学的效益。
笔者认为,随着新课改向纵深推进,教师应当科学理解有效教学的真谛与内涵,在教学实践中避免出现十种异型课堂。
一是浮光掠影型课堂。
教学重点突出、难点明晰,这是教学的基本要求,它决定着教学过程的意义。
但有的课堂教学如“雨过地皮湿”,没有明确的教学重点,也缺少明晰的教学难点,其主要表现有:
课堂教学目标模糊,教学目的不明确,教师在知识传授过程中平均用力,对教学重点讲解不深入,对知识难点讲授不透彻,学生感受不明显、印象不深刻,课堂教学未能取得预期效果。
究其原因,一方面在于对教学内容的钻研不深入,对知识点缺乏全面、系统理解和有效整合,另一方面在于对学生的研究不深入,对学生掌握的知识、能力缺乏有效把握。
所以,唯有系统分析教材的知识点,唯有充分把握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和智力特点,才能综合确定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才能集中精力把重点和难点讲清楚、讲透彻。
二是跑冒滴漏型课堂。
完美的课堂首先在于它的完整性,在于它既有巧妙的预设安排,又有自然的生成过程。
但实际教学中,有些课堂并非如此:
有的虽有精巧的教学设计,但讲课时却背离初衷,甚至背离了应有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方向,时有跑题、偏题、离题的现象;
有的对学生学习包办代替,甚至把自己的思维当成学生的思维,把自己的思想当成学生的思想;
有的违背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知识点过于零散、不系统,知识讲授不连贯、跳跃性大,既不符合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性,也不符合学生的认识过程和智力发展规律,学生学习缺少必要的台阶,也缺乏应有的基础;
有的教学缺乏条理性、顺畅性,有时少了环节、忘了细节,有时漏了知识点、丢了教学点,要么挂一漏万,要么挂万漏一,不能做到环环相扣、层层递进,时有杂乱无章、支离破碎之感。
课堂教学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因为,它既循规律又讲技巧。此类课堂既违背教学规律,又无技巧可言,它的科学性尚且不足,又何谈艺术性,何谈给人完美之感。
三是海阔天空型课堂。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但无论何种教法,它都必须遵循教育教学规律,理应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最终有利于教学任务的完成。
对照此,有一种现象值得关注:
有的列举了大量教材以外的实例,补充了大量课本以外的内容,教师讲得口干舌燥、眉飞色舞,而学生却听得云里雾里、不知所云,名曰引经据典、旁征博引,实则漫无边际、无功而终,实际的教学效果无从保证。
原因何在?在于这些实例和内容与教材的联系不够紧密,甚至完全游离于教材之外,完全脱离了教材。
而更深层的缘由,在于教师没有真正领会教学大纲的教学要求,没有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需要,没有理解教材编写者的真实意图,没有准确把握知识点的要义本质。
由此可见,出现“看似超越教材,实则脱离教材”的现象,势必成为一种必然。教材是教学之纲,也是学习之本。
有效强化“纲本”意识,有效增强“引纲据本”的能力,这既是有效教学的眼下之需,也是有效教学的长久之需。
四是放映幻灯型课堂。
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是现代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它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提供了可能。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日益普及,计算机辅助教学已被中小学教师普遍采用,但有时却未能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目的,存在高耗费低效力、高投入低产出的问题。
有的对多媒体的使用过频过滥,例如,不仅重要知识点和信息用课件展示,而且就连课题也用课件播放;不仅作业、训练题用课件呈现,甚至就连训练、推演结果等教学过程也用课件演示。
教师用得手忙脚乱,学生看得眼花缭乱。教师就如放映员,学生如同看电影。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的板书没有了,解题的过程没有了,学生的板演没有了……。
快速移动的画面不仅使学生无暇思考,甚至连做一点课堂笔记都难以进行,一节课结束,往往出现课本“空白”——无补注、笔记“空白”
——无记录、头脑“空白”——未吸收。
当前的紧迫任务,一方面就是转变观念,正确认识多媒体的“辅助”作用,尽快走出“机器取代人”的认识误区,另一方面就是建立科学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有效提升对多媒体的运用能力与水平,自觉把现代媒体从演示工具转变为学生的认知工具,有效发挥现代媒体在获取信息、处理信息、认识事物等方面的教学辅助作用。
五是单线直进型课堂。
教学是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客观世界、改造主观世界的过程,教师必须为学生创造有效的认识条件。
例如,教师要把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把理论知识与生活实践相结合,把新知识与旧知识相结合,从而有利于学生增强兴趣、掌握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要给学生创造探索学习的机会,让学生在探索中学会猜想、学会验证、学会推理,在探索中学会归纳、学会整理,培养多角度思考、多方向探究的习惯,培养知识迁移、举一反三的能力;
教师要善于创设一种氛围,巧妙地创造情境,合理地设置问题,让学生处于期待、困惑、愤悱的心理状态,有效激发并维持学习的热情和动力,等等。
纵观眼下的课堂,在教学内容安排上,有的缺少必要的铺垫和有效的关联,就理论讲理论,就新知识讲新知识,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感到吃力,难以进行有效的消化和吸收;
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有的缺少必要的悬念和应有的起伏,教学过程平铺直叙、波澜不惊,学生感到枯燥和乏味;
在知识传授上,有的缺少必要的拓展和有效的迁移,教学过于死板、呆板,就教材讲教材,就章节讲章节,很少有教材以外的内容,很少有课本以外的素材,知识讲解缺少发散性,往往不能触类旁通,难以举一反三。
六是贴牌标签型课堂。
在教学中,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现象:教学模式改头换面,教学方法日益新潮,课堂气氛日渐热闹,教学手段交替变化,这些似乎预示着现代课堂的勃勃生机。
然而,我们却有了另一种困惑:
面对如此景象,课堂教学的效益为何难如所愿?事实上,这些所谓的新课堂只是形式上的标新立异,实则有名无实、华而不实。
例如,新课改倡导师生对话和师生互动。但却有人对此产生了误解,认为“多问”就是对新理念的体现,师生互动就是教师多问、学生多答。
因此,“满堂问”就成为一种普遍现象,看似师生互动,实则为问而问、问而无效。
再比如,新课程倡导让学生自主探究,倡导引导学生在独立思考中进行有效合作,在协作中解决问题。
然而有人对此产生了误解,认为探究与合作的唯一途径就是分组讨论,似乎不讨论就不能体现出新课改的理念。
从而分组讨论就成为一种潮流,但由于缺少对论题的精心设计,缺少对学生的有效引导,缺少学生讨论前的充分准备和讨论中的有效参与,课堂看似热热闹闹、气氛热烈,实则空洞无物,毫无实效可言。
七是独奏独唱型课堂。
明末清初著名教育家王夫之说:“学以学夫所教,而学必非教,教以教人之学,而教必非学。”
其义是:学生所学习的东西就是教师所传授的东西,但学习的过程不等于传授的过程;传授的过程就是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但传授过程不等于学习过程。
孔子有言:“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说明,学生的主动性和思维活动对于教学的重要性。事实也告诉我们,教和学虽然相互联系,但不能互相代替。
纵观现实的课堂,一些现象值得反思:
有的教师俨然成为知识的权威,成为真理的代言者和垄断者,讲课时往往一人包场、一讲到底,这主要出现于高中教学,比较多地出现于高三教学,尤其出现在高三复习课教学中。
课堂塞满了过度的信息量,既造成学生听觉的疲劳,也超出了学生的接受能力,既耗费教师过多的精力和教学时间,也剥夺了学生自主探究的机会,最终降低了课堂教学效益。
所以,彻底改变“一言堂”现象,变多讲为少讲,变少讲为精讲,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质疑问难、探究求解,充分展现和发展学生的主体创造性,这应是当务之急,也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应有之道。
八是连珠炮型课堂。
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说:“教师的嘴就是一个源泉,从那里可以发出知识的溪流。”这说明,教学语言是教师实施课堂教学最重要的工具,它决定着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优秀的课堂语言有鲜明的节奏感,快慢适中、疏密得当、轻重适宜、缓急可控,做到“讲”和“学”协调同步,学生听课达到最佳的思维状态。
然而,一些教师对课堂语言的运用不容乐观,有时不能根据教学内容、学生情绪而巧妙地调节语言的节奏,有的语速应慢不慢、语气该重不重,吐字不清、语意不明,讲授的知识超过了学生的思维需求,学生没有琢磨消化的时间,听课时感到吃力,知识学习大打折扣;
有的语速应缓不缓、声调该高不高,有时音低声小、字意模糊不清,知识讲授跟不上学生的需要,影响学生的正常思维;
有的语音应低不低、声调该降不降,语言的刺激过强、过大,影响学生注意力的集中和保持;
有的语音应高不高、语调该升不升,讲课声音太低、语调太弱,学生听课吃力费劲,时常引起听觉的紧张和疲劳。
所以,现代教师应不断提升课堂语言修养,讲课时注意快慢适中、高低适宜,声快时字字铿锵、语意清楚,声慢时字断而情连、音拖而情激,声高时音高不噪、音强而不力竭,声低时吐字清晰、音清意明,让学生有一种独有的听觉享受。
九是惜墨如金型课堂。
板书是一种传统而重要的教学手段,它以文字、符号、图象等为媒介,将教学内容直接诉诸学生的视觉,具有其它手段不可取代的作用。
例如,它有利于理清教学的过程脉络,揭示教学内容的知识结构,展示认知过程和思维轨迹,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教学重点和难点,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它有利于高度概括教学内容,使知识系统化、简约化、脉络化,有利于学生掌握教学要点,有助于学生记录和记忆;
好的板书也是教师教学风格的凝练,对学生有一种直接的艺术熏陶,让学生有一种独有的视觉享受。但时下却有一种奇怪的现象:黑板的质量越来越好,教师的板书越来越少,能力逐步弱化。
有的不重视板书甚至不会板书,有的很少板书甚至没有板书,尤其在一些理科教学中,有的要么以口述代替板书,要么以幻灯代替板书,或者干脆以课本代替板书,学生看不到题目的痕迹,看不清运算的过程和解题的思路,也缺少思考和分析的过程,缺少记录后再总结和再提升的机会。
由此,教师按照突出重点、增强实效、工整美观的要求,设计好板书、运用好板书,这既是对传统教学手段的有效运用,也是构建现代新课堂的现实选择。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新课程的三维目标,它们构成了新课程教学的目标体系,三者缺一不可、不可偏废。
传统课堂教学的一个缺陷,就是单纯强调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多以灌输的方式让学生死记硬背,造成学生主体性的缺失,导致学生负担过重、兴趣丧失,不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以上所列十种课堂,是现今低效和无效课堂的典型代表,应当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
有效教学的本质在于有效,主阵地在课堂。
从落实有效性要求着眼,从改变低效和无效的行为着手,这是构建现代新课堂的应有要求,也是当前提升课堂教学效益的实践选择。
来源: 白玉凤老师
相关热门文章推荐
职教圈微信群进群方式
长按下图二维码——点击识别图中二维码或搜索微信号【menghuiluoyang】直接加职教圈杨笑笑老师微信,杨老师邀您进入职教圈微信群,进群请修改昵称“学校+专业+姓名”方便各位老师交流。(注:微信规定——如加入500人大群即需要实名制认证、绑定银行卡)
长按二维码关注
征集全国职业院校优秀典型案例,投稿联系:杨笑笑 。我们将通过职教圈微信、QQ群、微博、博客、论坛等渠道向数十万的职教同仁分享你们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