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浮生不过红尘意

2014-07-22 羽凌 当代作家

美国纪录片《浮生一日》,拍摄剪辑了世界不同地区的生活状态。片子没有什么特别的技巧,没有什么大牌演员,没有什么设定的剧情。万千的普通人,不同的肤色,不同的语言,不同的生活,只有一样东西,为之共有——生命,或者说是时间碎片的组合,在同一秒很多人活着,在下一秒有一部分离开,又有一新部分补充进来。


原原本本的生活瞬间的剪辑,一个画面,一种声音,就能把一个人的一切定格在那里。就像说电影是种运动,是声和影的组合运动,电影镜头是暧昧的表达,这个场景里显示的信息并不能下一个画面可能出现的必然,只有出现了,你才知道“是这么回事”。不同人,不同族群的生活,展现出生活的原状同样都没有关联。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有位姑娘说的,大概意思是:她每天都期待发生点什么,但每天都没有什么发生,生活按部就班。她眼睛里那种平静有一股绝望感,平静而温怒的绝望。忽然想起看过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中,安娜的处境。生活似乎对于她是美满的,丈夫有权有势,儿子可爱俊俏,自己又是年轻美貌。但这一切看似平静的生活却隐藏着巨大的危机,恋情和出轨,甚至献出生命。舒坦安心的平静才是真正的平静,而无望的优越则是危机四伏。这也足可以让人理解西方文学中,大量涌现出的贵妇出轨现象。


浮生不过红尘意。类似话听的多了,也个个讲得很明白,浮生之意尽在红尘。“浮生”一词最早出自《庄子·刻意》:“其生若浮,其死若休”。后有唐李涉“又得浮生半日闲”,浮生总是忙碌,若得闲暇,只有“清净六根,绝义断恩”之心境。就此,也不得不说说我对佛教文化的这一点的抵触,“净六根”绝对是灭人欲,所以有人也说,出家之人实则只有半条性命。这样说来,我不得不佩服起老祖宗们的改造能力,佛教在中国实际上真正流入文化的是新生儿——禅学。外来者入住,可以但得变装,对了,你就穿汉服嘛。这是中国文化对所有外来文化的吸收方式。佛教成了禅宗,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都可以证明这个方式足以奏效。可惜眼下,有些还不是那么有本土化的气息。新事物若要扎根于某一处,必须的沾出处的灵气,最重要的是魂,说白了是向心力的问题。


向心力,对于事物或者人来说,皆是种本能力量。不同的是对于不同的人相同时期和同一人的不同时期,具有向心力的事物或人不是固定的,而是变化的,随着心境的变化而变化的。浮生区区几十载,自然是要尽红尘之意。这“意”是憩所,而不是归宿。因为,生命只有一个归宿——死亡。是从被抛弃开始的,既然一开始就是无可选择的被抛物,那有何来浮生归宿一说。


浮生不过红尘意,为意者才是最潇洒的不枉生命之人。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