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那些年,我们读过的毛泽东

2016-04-18 当代作家 当代作家


小编语:

说起毛泽东,我想没有人不知道这个名字,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开拓者,是近代以来中国伟大的爱国者和民族英雄,是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更是领导中国人民彻底改变自己命运和国家面貌的一代伟人。

知道毛泽东,最早是从家里老人的各种故事入耳的,就如同知道周恩来,是从一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开始,然后慢慢的了解一些历史,更是在课堂上感受着一代伟人的博大胸怀。



《沁园春·长沙》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沁园春·长沙》是毛泽东1925年秋所作。长沙是毛泽东人格形成的地方,长沙也是中国农村革命的发源地,是毛泽东初期革命活动的中心。1911年,毛泽东来到湖南长沙第一师范。由于当时的社会背景,通过与同学畅谈人生国事,毛泽东更清晰地形成了自己的世界观。

 

1917年,毛泽东组织新民学会,抱着救国救民的理念。开展了早期的社会活动,通过在社会中的磨练,他接受了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1920年,毛泽东再度返回长沙,那时他已经成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1922年,毛泽东在安顺曾经组织过工人补习学校,同年又领导过长沙土木工人罢工,促进了湖南省总工会的成立,后来被通缉,在1925年又辗转回到湖南继续从事革命活动。这年春夏,他回乡养病时组织农民运动,后又遭湘潭县团防局缉拿。8月28日,毛泽东在韶山共产党组织和人民群众的掩护下,摆脱了敌人的追捕,经长沙等地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毛泽东重游了学生时代常游的岳麓山、橘子洲等地。时值而立之年的他,站在橘子洲头,毛泽东回忆自己的前半生,回忆起1911~1923年在长沙求学生活和社会活动,想起其间发生的辛亥革命、五四运动、五卅惨案、国共合作的领导权之争,感慨之余,写下这首词,展现出作者的激情壮志和远大的理想和抱负。



《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933年10月,蒋介石反动派向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了第五次反革命大“围剿”,因王明“左”倾机会主义的错误领导,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被迫实行战略大转移。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从福建的长汀、宁化和江西的瑞金、雩都等根据地出发,开始长征。红军连续粉碎了敌人四道封锁线,1935年1月,占领遵义,召开了著名的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的领导地位。遵义会议后,红军两过娄山关,四渡赤水,冲破乌江天险,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终于在1935年10月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完成了二万五千里长征。这次长征历时整整十年,走过了福建、江西、湖南、广东、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西藏、甘肃、陕西等11个省,攻占了62座县城,进行了380多次战斗。红军在长征途中,既要同几十万敌军的围追堵截作斗争,又要同险恶的自然环境顽强拼搏,同时还要和党内的“左”倾机会主义和分裂主义作斗争,历尽了千难万险,在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最终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七律·长征》就是毛泽东在红军通过岷山、长征即将胜利的时候所写的颂扬红军长征的壮丽诗篇。



《十六字令三首》


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

 

山,倒海翻江卷巨澜。奔腾急,万马战犹酣。

 

山,刺破青天锷未残。天欲堕,赖以拄其间。


长征的艰难险阻、危险多变极大地触发了毛泽东创作灵感,为毛泽东诗词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领导红军胜利完成长征的毛泽东以诗词艺术再现了长征途中的种种情怀。此阶段是毛泽东诗词创作一个高峰。《十六字令三首》只是其中的三首。 

 

长征途中词人率领红军翻越了大大小小数不胜数的高山险峰,利用高山险峰摆脱敌人的围追堵截,所以词人对高山很有偏爱。新中国建立后,词人在繁忙的国事政务中也还会抽空登山,词人一生许多诗词都写到山。 

 

《十六字令三首》的三首词不是作于一时一地,是在词人戎马倥偬的长征途中抽空所写的,写于不同时间,经过长时间的酝酿、修改和润色才定稿的。故《十六字令三首》写作时间写为“一九三四年到一九三五年”。



《沁园春·雪》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①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②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③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注:①“余”通“馀”;②“原驰”原作“原驱”;③“红装”一作“银装”


《沁园春·雪》写于1936年2月。当时,毛泽东和彭德怀率领红军长征部队胜利到达陕北清涧县袁家沟,准备渡河东征,开赴抗日前线。为了视察地形,毛泽东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当“千里冰封”的大好河山和这白雪皑皑的塬地展现在他眼前时,不禁感慨万千,诗兴大发,欣然提笔,写下了这一首豪放之词。



《卜算子·咏梅》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1958年,“大跃进”遭受挫折后,中国又连续出现了三年自然灾害,国民经济处于重重困难之中。而国际上也掀起了一股反华浪潮,中国人民正在经历一次严峻的考验。此词的目的主要是鼓励大家蔑视困难,敢于战胜困难。毛泽东借咏梅来言志,鼓舞广大的无产阶级人民群众,鼓励他们要有威武不屈的精神和革命到底的乐观主义精神。毛泽东的这首词,借用陆游的原调原题,但整首词所反映出来的意境却截然不同,故作者说:“”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



《诉衷情·江山靠谁守》

 

当年忠贞为国筹, 何曾怕断头? 

如今天下红遍, 江山靠谁守? 

 

业未竟, 身躯倦, 鬓已秋。 

你我之辈, 忍将夙愿, 付与东流?


这首诗是毛主席去世前一年(1975年),82岁时写给周总理的。当时,毛主席身体不好,疾病缠身,周总理也身患癌症,亦在重病危急中。毛主席已经预感到,革命将发生曲折,他和周总理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夙愿将要“付与东流”。他问自己,也问周总理,社会主义的红色江山究竟“靠谁守”? 这首词,字数虽然不多,但情感真挚,读来沧桑心碎,令人潸然泪下。其中“如今天下红遍,江山靠谁守”一句表达了对革命事业前途的担忧!正因为如此,许多版本的《毛泽东诗词》都不敢承认这首词;而更多版本则把它诞生的时间1975年12月26日改为1974年。其实这首词就是1975年毛泽东最后一个生日里独自观看故事影片《难忘的战斗》之后,又得知周恩来病情加重而写下的观后感......



猜你喜欢: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