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昏里绽放的秋菊
◆ ◆ ◆
原创文章丨稿费你做主
“一生舌耕三十载,两袖清风别讲台,红河两岸桃李妍,耕夫窗前秋月白”这是我的中学语文老师李松桥先生对自己的人生自画像。
那天,几个同学约着去看望已是二十多年未见面的老师。老人出门来路边迎接我们,远远看见一个白发、瘦高的老人站在路边上,一下子让人有些莫名的感动。他还是印象中的清瘦,还是谦和儒雅依旧,只是须发全白,甚至连眉毛也是雪白的。这位七旬老人,背微驼,但身体硬朗,穿着整洁的白衬衫,显得认真而讲究,微微有些激动样子,已不复当年对学生严肃而有距离的深沉模样。
走进了他的家,这是一个安静的农家小院。师母正在院里洗衣服,一眼井,角落的洗漱间,她正在一只大盆里用手浆洗衣服。这并不让我们感到意外。农家小院,栽花种草,两老相依相伴,这种朴素而又近乎闲云野鹤的悠然日子,很是符合李老师在我们印象中的生活场景。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自然、舒服、熟识而妥当。
站在自己书写的牌匾前,老师认真解说所作诗歌的含义。神似当年给我们上课的样子,只是眉目间不自觉地多了一份老人的慈祥与柔软。他早年在元阳县教书,后来调蒙自任教,三十年的教书生涯,他的学生自然遍布红河两岸。陪伴我们的那三年,正是他人生的壮年时光。他是校长,又是我们的语文教师,自然比其他老师多了一些严厉。
印象中的他认真而严谨,甚至带点严肃和古板。他上课专注,对教学内容和语言运用自如,是公认的语文课上得好的老师。
他上课时,偶尔也会想讲个笑话活跃下课堂气氛,但当发现下面不太有反应时,会及时打住,继续讲课。李老师的笑话不大通俗,带点文绉绉的样子。他也有讲到情不自禁时,自己哈哈大笑起来。那时的他,眼神明亮,嘴角和胡须微微翘起。
眼前的老师还是专注而认真的样子。和我们聊一聊他现在的生活,问问我们的工作情况。恍惚间,我想,如果我们的风华正茂离不开当年园丁勤恳修枝打杈的结果,那么,此时油然而生的应是一种感恩。可我却有一点酸楚。因为人的衰老,因为时光的流逝,因为清贫而认真的老人。当然,也正因为这清贫而认真,倒反蓄积了一种说不出的能量来。老师的眼神是明亮而有神的。
说起他在一本杂志上看到过我写的文章,还有他的另一个学生写的报道,他说当老师最大的欣慰就是看到自己教的学生有出息了。他的肯定是真心的,自己却感到有些汗颜,不及当年答对一道问题被表扬那么自豪。因为除了教师这职业本身的坚守令人敬佩外,李老师为人的低调、内敛、正直和清高才是真正令人钦佩的。那是一种放低姿态对别人的尊重,是一种修养,是为人的一种守道和坚持。墙上的书法笔墨浓厚,线条硬朗流畅,自成一体,像极了老师的风骨。
记得刚上初一,他要求我们每天坚持写日记,还要交上去给他批改。写的内容、字数不限,质量不见得高,开始大多是应付。但这样的方式让慢慢进入青春期的孩子情绪得到了渲泄和调节,日记是秘密,是陪伴自己成长的小伙伴。老师对我们是用了心的。他看起来严肃,其实为人非常谦和,很有涵养,忍耐性极好,很少对学生发脾气。即使非常气恼的时候,也很少处罚学生。那时,学校附近有很多农田,地里种着大片的蚕豆。蚕豆成熟的时候,少不了学生以背书的名义去田地里偷摘蚕豆吃。农户会告到学校里来,每季蚕豆成熟的时候,学校没少为此费神,但没听说谁因此而受到过处分。在他的眼里,我们是孩子,需要引导,需要耐心,需要宽容。
那时的我们太小、太懵懂,不懂老师。看他多年如一日保持认真、严谨,不把一点情绪带到课堂上来,以为性格使然。而当我们成年,开始担当,才明白,其实那是一种人生的定力与坚守。“默默无闻”“坚守”这些字眼不仅仅代表朴素和本分,还蕴涵了高尚的人格和一种人生的智慧;“为人师表”的背后需要的是太多的自律与付出。而好多时候,我们缺乏的正是那样的一种坚持与付出。
我永远记得他骑着自行车踽踽独行的背影。一辆半新旧的老式载重自行车,载着瘦高个的男人,两条长长的腿慢悠悠地蹬着自行车,两手杵着车把,头埋得有些低,削瘦的肩膀高高突起,背影显得孤独而寂寞。有一天,我忽然明白,这令人难忘的背影,有文人的清高和孤独,也有做人的自在和骄傲。朴素清淡的外表之下,其实藏着的是一颗强大的心。正因为强大,所以坚守了习惯,遵从了自己,不盲从,不放任自流。
离开时,老师送我们出门,他头顶整齐的白发在风中微乱,一时有些恻隐,但也有一种坦然涌上心来。我看见路边墙角有一盆秋菊正怒放,黄灿灿的花瓣有惹眼的漂亮和生机。
这菊花自顾绽放,恣意而自在,但又有些寂寞。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