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明凯:大竹丹桂堂传说
◆ ◆ ◆
原创文章丨稿费你做主
丹桂堂位于大竹四方山上(现属乌木镇广子村境内)。
清康熙辛丑年(1721),僧人佛林云游大竹时发现:华蓥山、铜锣山和明月山三山并列成“川”字型,明月山脉的佛立嘴、铜锣山脉的四方山和华蓥山的云雾山在一条直线上,还有梁平、垫江通向蜀中的便道,正好构成一个“王”字形;而四方山居“王”字中心,四季风调雨顺,昼夜温差不大,山不露锋芒,四平八稳,犹如天造神坛,是虔心修行的好场所。为此,佛林回去寻找到同门僧人晟月和祯祥合计,于清雍正辛亥年(1731)来到四方山,一边在寨堡上的“方山寺”内设坛讲经说法,一边募集资财,组织人力修缮扩散;同时另择吉地兴建庙宇。历时5年,新庙宇竣工时,恰逢乾隆元年八月十五,丹桂飘香,便起名“丹桂堂”。 丹桂堂之所以称“堂”而不称“寺”或“庙”,是因为佛林三僧人是秉承大乘法门的禅师,具有开办禅宗“大学堂”教化世人行善积德,培养众多僧人和住持能力的缘故。
传说,丹桂堂落成的当天晚上子时,天空和庙宇霞光万丈,各路神仙都前来聚会庆贺,龙王来后留有龙潭吼潮,文殊菩萨留下的坐骑化为狮子岭守护于堂前,黄金菩萨化为黄桷山陪伴着方山寺,吴刚捐赠的丹桂则在庙堂前生长……月宫里的吴刚(本名吴权,本为大竹西河人),想到不久前嫦娥送给梁平“福国寺(今双桂堂)”两棵桂花,便萌生了为家乡新建庙宇送点什么的念头:要是送一壶桂花酒嘛,佛教又是戒酒色的;若效法嫦娥送桂花又是妇人之见;思来想去,最终觉得送一株丹桂为好。因为桂花树中品种多,银桂逊于金桂,金桂又逊于丹桂,丹桂是桂中极品。于是,吴刚最后挑选了一株丹桂种植在新建的庙堂前。之所以,只送一株,意为你(嫦娥)送双,我送单(丹);你属阴,我属阳,阴阳分辨在堂前。从此,这株道传丹桂树,就在庙前接受佛的洗礼,变得枝繁叶茂,茁壮成长。从那以后,就有大竹丹桂堂与梁平双桂堂媲美的赞誉。时有佛林禅师诗句为证:“八月十五天门开,一道佛光下凡来;吴刚赠与丹桂树,芬芳袭人昭莲台。释迦摩尼当堂坐,弥勒观音聚拢来;文殊菩萨也赶到,坐骑拴在山门外。有求必应度众生,善男信女排成排;立意修行成正果,善恶皆报佛缘在”。
丹桂堂落成后,佛林禅师退隐潜修,由晟月禅师担任丹桂堂首任住持,但众僧仍尊其为丹桂堂开山祖师。乾隆九年(1744)九月十九,大竹知县彭瑚与孝廉老人王某、吏部候选袁某等来到丹桂堂拜佛后,传说当天晚上吴刚的三个儿子(一个叫鼓、一个叫延、一个叫殳斨)给丹桂堂送来钟和磬。于是,晨钟暮鼓的丹桂堂,更有仙乐飘渺山间。
后来,丹桂堂遭受匪人侵袭。乾隆四十四年(1780),第三代住持心诚禅师得力于与云雾山普照堂心恒禅师(同门师兄弟)的扶助,驱逐抢占丹桂堂的匪徒,重振殿堂。但是,匪徒只是搬出了丹桂堂,却仍然踞守主峰寨堡,四处抢掠。据康熙元年来川置业的陈氏家族《义门陈氏族谱》记载:嘉庆元年(1796)教匪扰民,不但抢走粮食财物,还纵火烧毁宅院……1848年,另择吉地新建祠堂,由姻亲江国霖题赠“义门衍庆”后,才镇守其业。
嘉庆初年,心诚禅师传位给弟子文学担任第四代住持,继续组织修缮、扩建,修整了长达5公里的三条石板路,所建石平桥至今完好。嘉庆九年,福云禅师担任第五代住持,并得到居士会首肖正荣等的鼎力资助,装裱佛像。第六代住持广悟禅师组织扩建了禅师住房和客房。道光十九年(1840)续永禅师(翠峰和尚)接任第七代住持后,社会经济萧条,民生困苦,寺庙难以维持,原有的二三十位僧人减少到四五人。咸丰六年本惠禅师担任第八代住持,到翠峰和尚咸丰十年全月圆寂后,一人持戒苦修,靠居士接济度日,最困难的时候靠捡柴到竹城卖了买米吃。到了同治元年(1862),居士会首杨启运等出面,将已腐朽的木神龛换成了石神龛,维修了关圣殿并将部分神像装点一新。尽管如此,也没换来香火延续。光绪九年(1883),本惠禅师圆寂后的几十年中,只有乡民传说的“猪儿和尚”在光绪后期来住过一段时间。光绪末年(1908),云雾山年轻的杨廷义和尚(祖籍和法名不详,据考证,与真佛山的鼎字辈僧人同辈)来到丹桂堂担任第九代住持。因他佛学深厚,善医术、懂地理、识面相,乐善好施,渐渐使丹桂堂香火兴旺起来;但是,好景不长,宣统年间和民国初期,土匪盘踞四方山,抢占丹桂堂。
据《大竹县志》记载:1915年8月25日,四方山人马响应平民“顺天王”陈中信号召,黄昏攻打大竹城,因未遂而返。1935年6月,渠县袁中和带领千多人枪,打着“扫邪还珠”旗号,到大竹境内四处洗劫富裕之家。次年1月28日围攻清溪、城东两乡壮丁营,打死壮丁队长2人。6月抢占四方山一带,12月20日被国民军击毙。1938年12月,冷伯云在四方山聚集400多人枪,自称“司令官”,四处进行抢劫活动。29日接受招安,随同下山的150名土匪由专署编班受训后,被充作义勇壮丁送走。杨和尚深得人们敬重,在这动荡时期,收留了众多或因贫穷或因逃壮丁或因躲避仇杀投奔来的俗家弟子,并收出家弟子3人:欧春和尚(释中培)、徐中敖和尚(释中敖或释孝忠)和罗宗德和尚(释中德,因与乌木滩李老六结仇,辗转邻水投师于杨和尚名下)。民国三十三年(1944),杨和尚与弟子罗和尚在组织新建庙宇上发生纠纷,赌气之下,罗和尚单独负责青佛殿(丹桂堂后面100米处,人们俗称上庵)的新建,杨和尚则另择福地新建精华殿(丹桂堂直下2000米处)。两座庙宇同时于1946年 竣工,两师徒不相往来,直到1949年底解放。唯有古稀之年的杨和尚留守精华殿,靠原双桥村10组分派粮食生活,其余人员全部还回老家务农。1962年冬,杨和尚82岁圆寂。四方山所建庙宇,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拆毁。
四方山的历史辉煌,景观别致,引来不少贤侠志士、官吏富商、文人墨客、高僧道长、居士香客、国外友帮前来驻足观光。2000年7月,德国友人“益德”和“海口”,由翻译余中惠陪同参观,并在丹桂堂前丹桂树下合影留念。四方山寨堡及其丹桂堂等庙宇的名联、匾额早已不知所踪,残留的石碑大多数都无法辨认。唯有那棵神奇的丹桂树,在拆庙时砍掉有30多年,一抱多大的腐烂树兜竟然在丹桂堂恢复重建时发了一株嫩芽,现已长成了枝繁叶茂的大树。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