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牛继广:苏东坡有一半相信他前半生曾住在杭州

2017-09-20 牛继广 当代作家


印象江南

牛继广丨原创作品


苏东坡有一半相信他前半生曾住在杭州。这种想法曾记载在他的诗里,他同时代人的笔记里也记载过。有一天他去游寿星院,他一进门,便觉得所见景物十分熟悉,他告诉同游者,走九十二级便到向忏悔堂,结果证明他所言不误。他还可以把寺院后面的建筑、庭院、树木、山石,向同行的人描写。苏东坡有一个朋友叫张方平,一天,张方平前去游庙,告诉别人他记得前生曾经在那个庙里当主持。他指着楼上说,他记得曾经在楼上抄写经卷,那本经卷并没有抄完。他同一个朋友到楼上一看,果然有一本佛经未抄完,和张方平的字体一样。他拿起笔来又由前生停下的地方接着往下抄写。


这是林雨堂先生在《苏东坡传》里的一段描写,故事虽然有些离奇,也无法考证它的真伪——当然也无需考证——只把它当做故事就是了。但我读了之后却有些许同感。冥冥之中,在内心深处似乎也有类似的感念:总觉得江南的景致非常亲切,就像自己曾经在那儿生活过一样。于是,我怀疑,自己的前生应该是在江南的——假如人有前生。



每次去江南,我都不舍得闭上眼睛,即使是在飞驰的火车上,总是贪婪地想把江南的一切装进双眸。江南如画的风景总能让我心绪平静,就像倦飞的燕子安详地栖息在巢中。印象中的江南总是诗一样的美,优美的诗读来会润泽心灵,而身处江南,也总能让我的肌肤以至心田享受到甘露一样滋养。印象中的江南是一幅画,画中草木葱绿,而且绿的干净、绿的清脆,不像北方的那般灰头土脸。江南的山惹人喜爱,虽不雄浑,却很秀气,被浓浓的绿严严地藏了起来,每一寸泥土、每一方山石都湿漉漉水淋淋,仿佛用手轻轻一按那水就会流出。不知是水养了山,还是山育了水,江南的山与水总是不离不弃,相伴相生。江南是水乡,山中含水,平原更多水。大小的河流交错相通,就像人体的血管网,滋养着江南的每一寸土地。大河平静清澈,它无声地承载着来往的航船,小河静谧含情,总能勾起内心的思绪。



中国人灵魂的栖息之所往往是一座座村庄。而江南小村最容易让人心生亲切,每到江南,总渴望见到它,哪怕是远远的驻足而望,也会满足。简洁而又小巧的房屋,都是粉白的墙,黛色的瓦,自然而质朴的搭配在一起。我怀疑,江南房屋的色彩是中国水墨画的鼻祖,黑与白的结合是国画的精魂,总能牵动我们的情感。小村被水塘环抱着,村内有小河串联着,一座座古朴而又精致的小桥将河的两岸揽入怀中。各式各样的桥成了江南特有的地标,还有乌篷船和水中古镇的倒影,组成了我印象中最为清晰的江南元素。


最美江南烟雨时。尤其是飘渺的春雨,就如吴侬软语一般透着水乡特有的灵气。如烟似雾的雨把水乡的天地晕染成一张灵透的画纸,远山如墨,近水朦胧,再有几笔粉墙黛瓦的点染,小桥流水的勾勒,那江南的美就如画一般如梦如幻了。曾有多次幻想着,独自举一把小伞,或缓步于湿漉漉的幽深的小巷,或驻足小桥凭栏而望,心灵定会获得诗意的栖息。


今夏,有幸再下江南,是怀着回家的心绪去的。透过车窗,迫不及待的扑捉着江南的元素。终日被水浸润着的大地,如江南少女般的娇柔,依水傍桥而建的、散落着的民居,粉墙白而柔和,让人好想亲近,黛瓦古朴凝重,让人内心平静。


我一直相信,江南是前生的故乡,是今生栖息灵魂的巢穴,就像苏东坡坚信杭州曾经是他的故乡一样。惟愿,江南依旧如我心中的那样,如诗如画。


猜你喜欢: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