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新生:上元节,品甜糯
每逢中国传统元宵佳节,我心海中的画面,除了甜糯的元宵或汤圆,便是阖家欢聚的场景。不管是元宵还是汤圆,其形其味,多寓意甜美与圆满。生长在京城的我,多以元宵称谓。元宵,古称为汤团、圆子,慢慢被人称为元宵。以今日区分,元宵是通过“摇制”,使方形馅料均匀裹上黏米面;汤圆是用黏米面包进馅料。 北方多称元宵,南方多称汤圆。
元宵节前,应邀去宁波讲课。黄昏课余,当我漫步到宁波开明街时,一幅汤元店的招幌把我吸引住。幌上画一缸一鸭一狗,我反复思量也不解其意。在品汤元时,我非常诚恳地请教店员方知,原来这家老店的创始人叫江阿狗,幌上的画,恰是他名字的谐音(按宁波方言)。
很民俗、很简单、很家常、很幽默的招幌,加之宁波汤圆那份精致,让我多年难忘。
数十年采写生涯。每逢新春佳节期间,便与多地特色元宵、特色汤圆不期而遇。这款甜食,与情爱、灯彩、欢欣、团聚相依相伴,味道虽有别,折射的文化主题却大同小异……
岂能忘,在山东威海,应邀参加中国甜品美食大赛。清晨,我在海滩上徘徊时,看到一位来自南方的参赛厨师凝望大海深思。继而,在曙色中弯下了腰,静静捡拾着生满不同纹路、隐现着不同色彩的球石,曙色朦胧中,像一幅剪影。他在礁石上坐了很久,又像一尊石雕。
不久,五彩缤纷的雨花汤圆出现在大赛展台上。人们用惊异的目光注视着它,用叹赏声、掌声盛赞着它,它确是汤圆史上的一场革命。
在精致的汤盏里,几粒在形色上与雨花石难辨真假的汤圆半沉于清水中。调羹轻搅,“彩石”上下翻动,刚含于口中,“雨花石”瞬间便化为甜滑柔细的糯糜,绮丽中微透桂花及干果的清香。那是人们在品尝着文化,品赏着一种时尚。
说起来,这也不是件呕心沥血的创举。只是一位有心人,在海浪的鼓励声中大胆思索了一下;只是他灵机一动,把汤圆从圆的变为不太圆的;只是把几千年遗留下的白色汤圆变得绚烂了些。然而,就这么一点点新异,便使这种小吃赢得了烹饪大赛的金奖,便轰动了餐饮界,其知名度便被海内外食客绘声绘色地播扬,这或许对墨守成规者有所启示吧。
但凡钟灵毓秀之地,食文化也与粗俗之地大不同。江苏盐城的藕粉圆子是经藕粉糊化后裹干粉、包馅心煮制而成的;上海城隍庙的百果酒酿圆子是用百果与甜酒酿一道煮制而成的;还有贵州的毕节汤圆、湖北黄州的豆腐圆子等等,每一道汤圆都有一个故事,不管是元宵文化还是汤圆文化,保留传承,力推新颖,会给人们带来惊喜。
“圆滑”,不受好评。白色,略显苍凉。其实创意者显露些棱角、多些色彩,也不失其道。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