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陈其林:三国名将陈到的死亡之谜

陈其林 当代作家 2021-01-24


    对于蜀汉名将陈到在正史上,也不完全是空白的,《三国志》起码有两处记载了他,魏晋时期陈寿整理的《诸葛亮集》也提到了,《华阳国志》也有两处记载了陈到的功绩 。诸葛亮北伐后期,刘备留给诸葛亮的赵云、陈到、魏延等等大将,都相继离世,出现了“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的悲惨景象。《三国志:赵云传》记载:“七年卒,追谥顺平侯”这是正史记载赵云的死,应该属于正常死亡。《三国演义》对魏延起兵谋反,而被诸葛亮首先安排的马岱斩于马下,显然是虚构的。《三国志》记载得很清晰,在诸葛亮死后,“延独与其子数人逃亡,奔汉中。仪遣马岱追斩之,致首於仪,仪起自踏之,曰:庸奴!复能作恶不?遂夷延三族。”也就是说,魏延之死,并不是死于谋反,而是死在逃亡的路上,是死在政敌杨仪之手,或者说,是死于一个政治圈套。而对于陈到的死,正史没有记载,那么他的死也就成了一个历史之谜。



      三国名将陈到的死,野史到有多种说法,一种是,陈到因素与魏延相善,魏延不如意,每每诣陈到处诉苦,孔明深忌之,遣陈到驻守永安,后因不得志,陈到郁郁而终,死于永安都督任上。一种呢,在公元230年,即建兴8年,蜀汉大将接连去世,这个时候陈到给诸葛亮写了封信,说由自己带上在永安的人马,去南部开荒,形成一个北靠山防卫,南依水建设的国防经济系统。并且将蜀国的经济中心南移,同化当时的南蛮部族,征南蛮骁勇之士补充蜀国兵力。可是,诸葛亮看后,认为陈到是想自立门户,脱离蜀汉。于是回了一封信给他。信中只有寥寥数字:“汝在,吾惧,汉不得存。”陈到看后,为了表示自己的忠义,于是,自杀了。还有一种是诸葛亮回给陈到的信是一张白纸,陈到一看,选择了自杀。也就是说,三国蜀汉名将陈到,野史有一种病死一种自杀两种说法,从这些野史的记载来看,陈到之死的这两种说法都与诸葛亮有关系!

      那么我就要从正史记载的侧面来讲讲诸葛亮这个人了,一点是可以肯定的,《三国演义》过于夸大的诸葛亮的功绩,诸葛亮不仅多智,还为了刘氏天下,为了刘备的托孤遗命,不要命的工作,是个完人,给我们留下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历史性判断。故鲁迅先生说“状诸葛亮之智而近于妖。”或者说《三国演义》掩盖了诸葛亮的人性弱点、缺陷与私欲。《三国演义》的蜀汉,除了一个天生就有反骨的叛徒魏延,其他的人不是忠义、勇猛,就是能力不足、或者是时运不济,基本是一堆“保汉”“扶汉”“抗贼”为理想的好人聚在一起。有句老话说的好“人无完人”,本质上,人都有自己的私欲的,这些话不仅可以用在我们现代人身上,也可以用在三国蜀汉大臣们的身上。

      大家都知道东汉末年的第一名将,或者说是三国历史上的第一名将,吕布,是死于曹操之手,背后还有一只灭他之手,就是刘备。在《三国演义》里,吕布临刑前,骂的人,不是曹操,而是“大耳贼”刘备。这事《三国志:吕布传》也有记载,曹操在杀吕布时,犹豫不定,就问刘备,刘备说了一句话:“明公不见布之事丁建阳及董太师乎!太祖颔之。布因指备曰,是儿最叵信者。”从而可以看出,吕布确实是死在刘备的一句话下,吕布临死也确实骂了刘备“大耳贼最不可信”的话。站在人情世故上讲,刘备要曹操杀吕布的理由是很充分的,但是他要灭吕布的真正用意,这种事其实是刘备心里的事,要想清楚很难。历来有人猜测,是吕布太厉害,盖过了关羽、张飞,所以刘备借曹操之手灭了吕布,为他今后铺平道路,这种猜测虽然是根据《三国演义》的故事来的,也还是有一定道理的。我以为刘备最怕曹操与吕布联手,一旦联手,他“匡扶汉室”的理想就彻底没有了希望。源于吕布的英勇,总而言之离不开《三国演义》的功用,吕布之死,可以说是家喻户晓。而对于三国蜀汉名将刘封之死,却很少有人提起。众所都知,刘备收养了一个义子刘封,对于他的功绩,《三国演义》为了表现关、张、赵三将,而被忽略了。

      刘封是个很有能力的人,独自领兵,打过很多大仗硬仗,才干是可以与魏延相提并论的人物,被任命为上庸太守。刘封的上位,并不是单靠与刘备的“父子”关系,刘备只是给了他一个舞台,是他自己打拼出来的。在刘备入蜀时,“自葭萌还攻刘璋”他二十多岁,“武力过人”,随诸葛亮,张飞等人“沂流西上”颇有战功,“益州既定,以封为副军中郎将。”他的这个上庸太守,也是靠自己打出来的,《三国志》记载“达将进攻上庸,先主阴恐达难独任,乃遣封自汉中乘沔水下统达军,与达会上庸”。意思就是孟达要打上庸,刘备担心孟达不行,就派了刘封去统领了孟达的兵马,去打上庸。刘封领着部队打下上庸后,刘备就让他在上庸任了太守。他的死,《三国演义》里说是他不救荆州的关羽,而造成了关羽之死,其实他是死于刘备的顾虑之下,背后杀他的也有一只手,就是诸葛亮。故事是重复的,刘备在犹豫对刘封杀与不杀之间时,问了一个人,就是诸葛亮,诸葛亮怎么想怎么说的呢?《三国志:刘封传》记载“诸葛亮虑封刚猛,易世之后终难制御,劝先主因此除之。于是赐封死,使自裁。”也就是说,刘封是死于诸葛亮的疑虑里,担心他太“刚猛”,会在刘备死后难以掌控,就要他自杀。上司有了一个“疑虑”就要“自裁”,可见古代的官场多么可怕,对诸葛亮来说,要灭的是主公刘备的义子,可见诸葛亮又是多么“谨慎”的人。没想到的事发生了,孟达投魏之时劝过刘封与他一起投魏,里面说了,因为刘备有了刘婵这个亲子,蜀汉不会给刘封留条活路。其结果是蜀汉要刘封活下来的理由有千万条,真的没有给他刘封找出一条活的理由,要他“自裁”。刘封临死说了一句“恨不听孟子度之言”,刘备获知后“为之流涕”。

    从而可以看出,赐死刘封,是个错误。为什么?很简单的道理,在生死存亡面前,刘封没有选择逃亡,反叛,或者来个求情计、苦肉计,让事情缓下来,再做自己的打算,只是留下一句话给蜀汉大臣及刘备,恨自己愚忠的性格,恨自己天真的去相信与刘备的父子情谊。诸葛亮所说的“刚猛”难以驾驭,在这时应该是最好的表现,可他还是选择了听义父的话,“君要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自裁”而死了。诸葛亮要灭刘封除了“虑封刚猛,易世之后终难制御”,还有其他理由吗?刘备借曹操之手灭了吕布,是为了他匡扶汉室的理想扫除障碍的话,那么,诸葛亮借刘备之手灭了刘封,又是什么目的呢?我以为,刘封之死只是诸葛亮革命的前奏。

       蜀汉大将魏延在《三国演义》里,因为诸葛亮说有反骨,死也死在反叛的路上,千百年来而被津津乐道。津津乐道的原因,主要是《三国演义》里表现了诸葛亮的足智多谋,神机妙算,而魏延作为一个叛徒的角色,也得到了他应该得到的下场,让千百年的三国粉丝们解恨。在我看来,蜀汉名将魏延,又是一个诸葛亮制造的典型悲剧。前面已经讲了,魏延是死于政敌杨仪之手,带着儿子逃往汉中的路上,是马岱追杀的。人大大小小就206根骨头,那有人独自多生出一根叫“反骨”的骨头来的人,说魏延有反骨只是演义的说法。魏延是刘备看重的人,刘备进位汉中王,任命魏延汉中太守时,举军震惊,刘备为了让人诚服,对魏延还有过一场答辩,问魏延:“今委卿以重任,卿居之欲云何?”延对曰:“若曹操举天下而来,请为大王拒之;偏将十万之众至,请为大王吞之。”也可以看出,魏延是很有胆略很能打仗的人。诸葛亮出祁山北伐时,因为魏延每次都要随诸葛亮出征,魏延就进献了“子午谷奇谋”,让诸葛亮分拨自己一万军队出子午谷,夺取雍州长安和潼关,诸葛亮自祁山攻雍州,然后异道会于潼关。这个作战方案在《三国演义》里有过描述,《三国演义》也说了这个方案没被诸葛亮采纳。一千多年以来,对于魏延这个“子午谷奇谋”,历代历史学家们基本认为魏延这个作战方案是正确的,可行的,胜算很大。诸葛亮为什么反对呢?从刘备对魏延的重用,可以肯定一条,魏延在刘备手里是顺风顺水的,忠于刘备的,他只是没有把诸葛亮放在眼里,在他看来几出祁山,像诸葛亮这样稳扎稳打劳命伤财的,哪年是个头啊?诸葛里这是为什么呢?他没搞懂。不要说他,就是罗贯中,陈寿也只是顺应了民情的需要。

      诸葛亮死后,他说:“丞相虽亡,吾自见在。府亲官属便可将丧还葬,吾自当率诸军击贼,云何以一人死废天下之事邪?且魏延何人,当为杨仪所部勒,作断后将乎!”也就是说,诸葛亮这时看出来的不是魏延会反叛,只是不会听命于杨仪。杨仪什么人?恰恰是他压着诸葛亮灵柩回成都后,自认为有功,不甘官位下于蒋琬,常生怨言,说出“往者丞相亡没之际,吾若举军以就魏氏,处世宁当落度如此邪?令人追悔不可复及”的话。费祎向后主密陈杨仪之言,后主大怒,贬杨仪到汉嘉郡为庶民,最终被逼得走投无路,只好自刎而死。可以说,在诸葛亮刚死举国悲痛之际,能说“云何以一人死废天下之事邪?”的人,不仅要有谋略,还要有勇气。魏延被杀后,蒋琬查到“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还者,但欲除杀仪等。”也就是说,魏延并没有诸葛亮,杨仪他们所说的反叛投敌之罪,这个罪名是被杨仪之流诬陷的,魏延只是要杀了政敌杨仪。因为是政敌,杨仪才会“遂夷延三族”,就是担心魏延的后人为他平反报仇。仔细一想,《三国志》里说的,杨仪派马岱杀了魏延,《三国演义》里是诸葛亮早就安排了马岱,杀了魏延。两者加在一起,魏延确实是死于诸葛亮早就设计好的圈套里。我分析是诸葛亮在临死时已经亲自指定了接班人,为蒋琬、费袆、姜维。但是魏延的官职、功劳要比他们每个人大得多,诸葛亮杀魏延,表面上看,是为他的接班人扫除障碍,去掉绊脚石。除了这些,还有其他理由吗?

    从刘封、魏延的死,我们可以看出一个问题来,诸葛亮用人不是要用忠于刘备的人,而是要用忠于诸葛亮的人。《三国志》记载:“先主泣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我们从刘备托孤时说的话可以看出,刘备并不信任诸葛亮,也知道诸葛亮的手段,对诸葛亮也是有各种防备的,说这话的时候,作为护卫刘备几十年,自愿隐性冒名的陈到。是应该知道刘备的想法的。也许刘备已经命他安排了白毦精英,作为刀斧手潜伏了在一侧,只要诸葛亮答话不慎,露一点点要做曹丕的心思,就会立马生擒而杀之。据查,中国的龙文化起源于上古时代,有超过五千年的历史,自称“卧龙”的人,刘备会不提防吗?何况,诸葛亮从荆州到益州,这么多年了,有那么多作为在刘备心里。据《诸葛亮集》记载:“到所督,则先帝帐下白毦,西方上兵也。”奇怪的是,这句话是诸葛亮写给诸葛瑾的信上所记载的,也不知陈寿在哪找到的。据记载,当时的蜀汉国没有这种收集整理史料的部门,这个记录只能是来自东吴。众所都知,鲁肃死后,诸葛瑾在东吴的地位已是重中之重,陈到所督的永安,防备的正是东吴,这属于军事机密呀,诸葛亮为什么会告诉诸葛瑾这些呢?是吓唬,好像说不过去,单纯的吓唬不要说得这么明白,也与我们所了解的“诸葛一生唯谨慎”很不相符,是认兄弟情,那么诸葛亮的兄弟情谊就高于国家情谊,咋一看,这里面就有大文章了。

      刘封的“自裁”足可以证明,他是很忠于刘备之人,魏延更是忠于刘备的一方猛将,打仗可以,他只是看不惯诸葛亮,杨仪之流,政治头脑差点。陈到呢?更是刘备的亲信。我以为,特别是魏延与陈到,还有李严等等,只是刘备安排在诸葛亮想做”曹丕“路上的绊脚石。真的以为魏延的“子午谷奇谋”,诸葛亮没有看出来吗?我以为,魏延这个谋略对刘姓天下合适,对此时的诸葛亮很不合时宜,因为他做“曹丕”的脚步还没打开,只好一出祁山二出祁山,赖在祁山不走了,边打边瞧,边打边建自己的政治政队伍。陈寿、罗贯中就帮着他给我们留下“诸葛一生唯谨慎”的历史性判断。



      那么回到陈到的死,就不是一个谜了。“汝在,吾惧,汉不得存”这话虽然见于野史,也说明了一个问题,诸葛亮容纳不下陈到是早就有人做过这方面的猜想的,或者说是有一些历史条件与依据的。真的是“汉”不得存吗? 在我看来,诸葛亮只是借“汉”的名义,排除忠于刘备而不忠于他的人,是在扫除阻在诸葛家族实现自我理想的绊脚石罢了。他到死也没把刘备安排给他的障碍扫完,他一生的政治生涯都是在刘备早就为他安排好的政治布局里,被累得“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与司马懿相比,诸葛亮虽然没赢到江山,不过还是赢到了一个名声。我以为,这个名声并不是诸葛亮本人需要的,那么是谁需要呢?是我们这个民族需要这么一个艺术形象而已。


猜你喜欢:

钱钟书:用人瞧不起文人,自古已然

迟子建:蚊烟中的往事

【No.948】经典一句

【经典品读】王安石:花是去年红,吹开一夜风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