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进程中的唐人街 | “美国往事”
唐人街也称华埠,作为海外华人聚居的社区形态分布在全世界大多数国家。其中美国唐人街因其数量多、面积大而备受关注,围绕唐人街所展开的华人移民研究也一直是北美社会地理学研究的一个重点,本期《美国往事》将从唐人街的形成、唐人街的过去及现在给大家简单的介绍一下美国的唐人街。
01
唐人街的形成及美国唐人街的历史
有关唐人街的形成有多种说法,其中主流社会地理学的观点认为唐人街本质是一种少数民族聚居区(Ethnic Enclave),这种聚居区的形成源于美国的少数族裔为了保护自己免受来自主流社会的各种歧视,被理解为一种早期移民保持自己身份认同、寻求就业机会的“避难所”。与此同时,也有理论认为,少数族裔聚居区扮演了帮助新移民向主流社会去过渡融合的“学习班”。
早在十九世纪四十年代就有中国人移居美国,早期的华人移民移居美国的主要初衷源于家乡的贫穷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十九世纪四十年代末,正值美国加州的淘金热,这场淘金热,掀起了中国移民到美国去的第一次浪潮。当时在华人移民美国工作一天的工资相当于在家乡辛辛苦苦一个月的收入,因此当时在广东地区金山被作为美国的象征,华人称圣弗朗西斯科(San Francisco)这座城市为金山。就这样一批批富有冒险和自我牺牲精神的中国人为了家庭的兴旺选择离乡背井踏上美利坚这片陌生的土地。
淘金热时的旧金山
然而美国的十九世纪是一个由白人主宰的社会对非白人族裔进行歧视和剥削的年代。远道而来的中国移民到达美国时,等待他们的不是友好的欢迎,而是来自主流社会的歧视。当时华人在美国的贡献和幸勤劳动并不会得到认可,相反却被主流社会称为“黄祸”。甚至在1882年,美国国会正式通过了第一个排华法案,法案规定从1882年起,十年以内停止接纳中国劳工入境美国。
美国1882年《排华法案》第一页
华人在美国受到来自法律、制度和社会三重歧视,在这样的环境之下,旧金山唐人街作为美国最古老的唐人街出现了,她仿佛是当时在美华人的一个“家”,虽然不一定最好,但也能为这些游子提供一部分的慰藉。
唐人街里的人
说完了唐人街的形成,更为重要的是唐人街里居住的人。当时选择到美国的华人主要来自珠江三角洲地区,随着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大门被打开,西方思想随着传教和贸易逐渐在中国沿海渗入。广东作为中国的南大门,最早接触到这些新的思潮,使得广东人最早知道“大洋彼岸有座金山”,让他们知道还有别的途径可以使生活富裕起来。此外鸦片战争后,持续不断的军阀混战和农民起义,使珠江三角洲的社会极度不稳定,所以广东人民才被迫为了家庭的幸福离开了自己的家乡。
早期移居美国的中国人并没有将美国作为自己的家乡,他们多为年青的已婚男子,将妻子留在家乡抚养子女、照顾老人。为了家庭的幸福作为劳工来到美国,这些旅居的华人将自己在美国的收入寄回国内养家糊口。
淘金的华人
早期华人移民在美国的生活异常辛苦,最初,他们在旧金山地区从事矿山采矿工作。随着十九世纪五十年代末,多数金矿开始枯竭,采矿业对于廉价劳动力的需求开始下降,多数中国人转而从事铁路修建工作,横跨美国大陆铁路中最艰险的一段落基山脉段铁路就留下了不少华人移民的血汗,华人移民对于美国西部的开发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修建铁路的华人
然而随着排华法案的通过,主流社会对华人的迫害更加肆无忌惮,华人被赶出了矿井、农场和其他工厂,为了保护自己,华人不得不在白人为主流的城市里建立自己聚集区—唐人街,为了出行的方便,早期的唐人街多集中于城市的中心地带。
20世纪初期的旧金山唐人街
原来从事劳工工作的华人移民,转向洗衣和餐馆行业,使得当时手工洗衣业和餐馆饮食业构成唐人街经济支柱。然而虽然有了像唐人街这样的聚居区,但是华人移民的生活依然面临着种种的负担和歧视,由于排华法案限制华人的入境,使得诸如纽约唐人街的男女比例一度达到4000:36,针对少数族裔的赋税也使华人移民面临沉重的经济负担。但是唐人街的存在使得华人移民除了拥有了一个异国他乡的避难所外,还有了一个可以保留自己文化,让自己可以坚持用筷子吃饭的地方。
新世纪的唐人街
随着时间的推移,新兴的位于郊区的华人社区如雨后春笋一般在美国华人主要聚集的城市开始出现,从前唐人街也在默默的发生着变化。
旧金山唐人街
那些屹立在美国各大城市市中心的唐人街,逐渐变得老旧但却成为游客必去的一个旅游胜地,在这里外国人不需要去到中国依然能感受到中国的风土人情,中国游客也能体验到一种另外一番家的感觉,唐人街那中国传统的建筑风格仿佛在默默的诉说着那一段在美华人的历史,像一个坚毅的老人望向远方。
参考资料
Anderson, K. J. (1987). The idea of Chinatown:The power of place and institutional practice in the making of a racialcategory. Annals of the Associationof American Geographers, 77(4),580-598.
Zhou, M. (2010). Chinatown: The socioeconomic potential of an urban enclave. TempleUniversity Press.
总编辑:姚旭
微信编辑:鄢宇濛
本文版权归“中美友好互信合作计划”所有,如需转载请与本公众号联系并注明出处。
欢迎关注本公众号!
如有投稿,请直接发至yaoxu@fudan.edu.cn或zhongmeihuxin@163.com。一经录用将有稿费奉上。
“中美友好互信合作计划”是由复旦发展研究院和丰实集团共同打造的中美关系研究的学术平台,该平台通过课题研究和精英讲坛的联动运作方式,力求以最快的速度、最高的学术权威分析中美关系的热点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