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一生只做一件事,一生只爱一个人

2017-07-05 60万学者已加入 壹学者

◆ ◆ 

 温馨提示 ▽

轻点右上角,Aa调整字体大小

本文系 壹学者原创转载授权请联系壹学者


婚姻是一座城,生活亦是一座城。

然围城者,乃只是城而已。

真正害怕的,是世人的困顿。

城围住的是我们的身,

围住我们心的,

却是我们自己。

——前言

“壹学者”热诚欢迎您赐稿或荐稿,

投稿邮箱:yixuezhe@rucdm.com


他是中国现代作家、文学研究家,

毕业于清华大学,

曾获英国牛津大学学位,

被誉为“一代国学大师”。

一部《围城》惊艳了时光,

其幽默辛辣的笔风影响了一个时代。

他就是钱钟书,

一个无论是面对生活的风浪,

还是面对世界的赞誉,

都巍然不动,只活在自己世界里的人。



江南,

一个提到名字就让人觉得美不胜收的地方。

天之北,水之南;

物华天宝,人杰地灵。

这里走出过许多光彩夺目的文人,

杭州走出过郁达夫;

兰亭处有周树人幼时的脚印;

桐乡漂泊着沈雁冰的小舟;

而无锡的钱家,世代书香门第。


1910年,钱基博得了个儿子,

全家欣喜若狂。

但是,兄长钱基成膝下一直无男丁,

兄弟情深,钱基博决定将儿子过继给兄长。

孩子满月的时候,进行“抓周礼”。

他忽略了所有新奇古怪的玩意儿,

乌溜溜的眼睛盯着一本书,

咿咿呀呀挪过去,一把抓住那本书。

钱基成见状很是欣喜,

在族谱上,

他一笔一划写下一个名字——钱钟书。


“钟书”二字,聪敏灵动。

然而,幼时的钱钟书却有点痴傻,

就连玩耍都带着慢吞吞的脾气,

但这并不妨碍钱基成“望子成龙”之心。

钟书四岁,钱基成便教他读书认字,

说来也怪,每每坐在书桌前,

小钟书便目不转睛,对书卷爱不释手。

钱基成随意抽考了几个问题,

小钟书对答如流,丝毫不见平素傻气。

钱基成开怀而笑:钱家后继有人矣。


钱基成无比疼爱钟书,

因而他的教育方式教育显得格外宽容,

上午他去无锡茶馆喝茶,

给一铜板让钟书去买酥饼吃,

给二铜板让他去租看《七侠五义》或《济公传》

这是个和《大学》《中庸》截然不同的神奇世界,

钱钟书几乎立即就爱上了。


钱钟书与父亲钱基博


生父钱基博不愿兄长如此娇惯孩子,

他让11岁的钱钟书去考东林小学,

这是个名望极高、入学考试也相当严苛的学校。

好在钱钟书国学基础扎实,他顺利考上了,

不久又因聪慧好学有了一番名气,

人们甚至称赞他为“神童”。

那个看起来呆傻的钱钟书,

在读书上却是真正的天赋异禀。


有个同学对此很不服气,

扬言要与钱钟书一较高下。

钱钟书年少,却不气盛,

每每听到这样的要求,总是一笑而过,

若真要比拼,他必是嬴了的那个,

可嬴了那又如何呢?

我的目标是成为更好的自己,

不是逞一时之气,争一时之强,

那样既不快乐别人,亦不快乐自己,

只是徒添烦恼而已,何必。

也许在钱钟书身上,

就是有这样一种从容与生俱来,

就是有这样一种成熟无关岁月。


14岁,钱钟书考上桃坞中学,

生父钱基博在清华大学任教,

他无疑是钱钟书的严师。

在他的督促下,

钟书背会了《老子》《庄子》甚至冷门的《韩非子》,

就连同龄人觉得头痛的英文,

钱钟书都说得十分流利。


后来,

国学大师钱穆请钱基博为他的《国学概论》作序,

钱基博将此事完全交给了钟书,

当钟书将自己写好的序给父亲过目时,

这个向来严厉吝啬赞美的父亲,

终于露出一丝宽慰的笑意,

他一字未改交给钱穆,

钱穆竟完全没有看出这是属于年轻的钱钟书的手笔。



1929年,报考清华大学的学子中出现一个特例:

国文和英语达到全优水平,唯独数学,15分。

偏科成这样,在当时闻所未闻。

而创造这个局面的,正是钱钟书。


放榜那日,面对这样的分数,

钱钟书心里不免忐忑:

能考上吗?大概要名落孙山吧。

有朋友劝道:

你父亲当过清华教授,故交总有几个,

去找找那些前辈,或许可以挽回。

然而,钱钟书是怎样的傲骨,

走后门这种事,他全然不屑:

大不了明年再考,我要堂堂正正。

让他没有想到的是,

他如愿考进了清华大学外文系。

钱钟书


入学不久,钱钟书很快成为风云人物,

他以博学强记震惊全校师生,

先后掌握了德文、法文、意大利文,甚至晦涩的拉丁文,

人们不禁感叹:这真是一个天才。

许多老师都对他另眼相看,

不把他当成学生,而是当成顾问。

教授吴宓更是称呼他为“世兄”,

时常询问:我的课上得怎样。

钱钟书逐渐人气爆棚,

被誉为清华三大才子之首,

另外两个是考古学家夏鼐和历史学家吴晗。


那段时光,总能在清华图书馆逮到钱钟书,

文质彬彬的青年,捧着书一刻不舍得放下,

他读书的速度很快,却不是囫囵吞枣,

一本书看完,密密麻麻写满了注解。

他读书,读的早已不是趣味,

而是整个灵魂都融了进去,

与作者笔下的人物交谈,各抒已见。

于是有人发现,清华图书馆的大部分书籍,

都留下了钱钟书的手笔。

这世上本就没有十全十美的人,

只要你在自己的领域里尽情尽兴,

就足以对得起此生。


钱钟书


毕业之时,

亦师亦友的吴宓非常希望钱钟书能留下来,

继续读研究生,为学术界做点贡献。

钱钟书思虑许久,婉拒了老师的邀请。

读研究生,而后留校执教,

也许这是许多人眼中的美妙人生,

光辉而一帆风顺。

但对钱钟书而言:

世界很大,

我还有太多太多地方没有走过,

我不愿意如此轻微、平凡地活着。


他果断地放弃了沉稳的未来,

选了一条更为难走的路。

未来证明他是对的,

他没有让自己成为千千万万教授中的一员,

他成了独一无二的钱钟书。


一生就这样短暂而匆忙,

我们不能预测未来,不能改变当初,

唯一能把握的,只有当下的选择。

像钱钟书一样勇敢地放弃按部就班的生活,

走向人生的未知,这未尝不好,

因为那时心是满的,是从容的,是年轻的,

无知,但无惧。



爱情是什么?

千百年来人们都在追寻,

在汤显祖《牡丹亭》里,爱情战胜了生死;

在电影《时空恋旅人》里,爱情打败了时间,

而在钱钟书这里,爱情刹那成了信仰:

一生只爱一个人。


如果爱情也有四季,那么他的爱情,

专一而深厚,一直都是微风和煦的春天。


1932年,

同是无锡而来的杨绛来到清华大学借读。

表弟孙令衔和钱钟书来探望这位老乡。

古月堂前,杨绛缓步而出,

伫立在堂外的钱钟书一袭长衫,

四目相对,彼此惊起心底波澜。

杨绛眼中,钱钟书眉宇间“蔚然而深秀”

而初见杨绛,钱钟书只觉

“缬眼容光忆见初,蔷薇新瓣浸醍醐”

可孙令衔却并不看好这段爱情,

他一面告诉杨绛,钱钟书有未婚妻,

一面又跑去与钱钟书说,杨绛有男朋友。

这样的事虽并非凭空捏造,

但都不是出于钱钟书和杨绛的本意。


钱钟书和杨绛


面对爱,钱钟书勇敢地迈出了一步,

他给杨绛写信约她见面。


他一开口便坦坦荡荡:

“外界传我订婚,这不是事实。”

杨绛则紧张回应:

“我也并没有男朋友。”

几乎没有任何波折的,二人就此定情。

那时的相爱,就是如此简单干脆,

没有一丝拖泥带水,也绝不暧昧,

这是一场一见钟情,

更是一生的不离不弃。


真正的爱情,

会让彼此成为更好的人。

1935年,钱钟书以87、95分的高分,

获得唯一一个去往英国留学的机会。

有趣的是,因为钱钟书盛名,

很多人都放弃了这场考试,

其中还有后来的戏剧大师曹禺。


钱钟书和杨绛


钱钟书决定结婚,

和杨绛一起前往英国,

这场爱水到渠成,顺理成章,

只是来不及度蜜月,

两人就一起踏上了去往异国他乡的轮渡。


到了英国,

夫妻俩发生了不少小事故:

刚踩上牛津大学的土地,

钱钟书就摔了一跤,满嘴的血,

还献给牛津一颗断牙;

有一次杨绛出门忘带钥匙,

不得已从窗子爬进来;

还有一次,两人悠闲地喝下午茶,

却差点煤气中毒。

这就是生活,酸甜苦辣咸五味杂陈,

却又有趣得紧。


钱钟书给牛津博得利图书馆取个别名"饱蠹(音dù)楼",

将大把的时间泡在这里阅读。

"饱蠹楼中 横扫西典"即由此而来。

不过杨绛慢慢发现,

钱钟书这位满腹经纶的大才子,

在生活上却是出奇地笨手笨脚:

他不会打蝴蝶结,不会生火,穿鞋分不清左右.....

杨绛几乎揽下生活里的一切杂事:

做饭制衣,修门缝补,无所不能。


后来杨绛产女住在医院,

初为人父的钱钟书忙乱地来回跑,

向来“迂腐”的他更是不时“闯祸”。

第一天,苦着脸到医院说:

我做坏事了,打翻了墨水瓶,把房东家的桌布染了。

杨绛就说:不要紧,我会洗。

钱钟书诧异:墨水呀!

杨绛:墨水也能洗。

钱钟书就放心回去。

没几天又把台灯弄坏了。

杨绛很淡定:不要紧,我会修。

钱钟书便放心回去。

下一次他又满面愁虑地说是把门轴弄坏了,

门关不上。

杨绛笑笑:不要紧,我会修。

钱钟书又放心回去。

事后确杨绛都一一妙手解难,

她的“不要紧”伴随了钱钟书的一生。


(钱钟书一家)


随着爱女呀呀学语 ,

钱钟书在牛津大学也即将毕业,

在这里,

他完成了从一个丈夫到父亲的蜕变,

也从一个渊博学者变成中西文化的集大成者。

可他并不满足,

携妻子女儿再次踏上旅途,

这次的目的地,是巴黎。


安顿好后,钱钟书再次投入书海,

从十五世纪开始,他精心列了书单。

巴黎图书馆的管理员十分吃惊,

这个中国小伙子每次都是抱着一大堆书走,

没几天还回来,又会抱走一摞,

而这些书中有英文、中文、法文、意大利文,

他读起来竟毫不费力。

同时,钱钟书的法语口语更是突飞猛进,

据说,

这得益于他每天早晨在菜市场与小贩讨价还价。



1938年,钱钟书学成归国,

一封封聘请电报纷至沓来,

尤以清华大学文学院院长冯友兰最为盛情,

他甚至要求破格将钱钟书升为正教授,

从留学生到教授,这种情况绝无仅有。


钱钟书对母校是无比眷恋的,

年仅二十八岁的他,

成了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的教授。(清华大学当时已并入西南联合大学)

上课第一天,

叶公超先生亲自来到教室介绍钱钟书,

言语中颇为引以为豪。

而当年的吴宓教授特意找来一个学生的笔记,

看钱钟书是如何授课的,

看完之后不免叹服: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不过,钱钟书在西南联大只待了一年就离开了,

因为年迈的父亲钱基博希望儿子能到蓝田国立师范学院任职,

陪伴在自己身边。

多年远游在异国,钱钟书不忍拒绝,遂抱愧辞职。

可有人却说,

钱钟书的离开是因为人缘极差。


他对学生极为严厉,

因而很少有人能得到他的青睐,

每到他的课,都极为冷清。

还有人说,

钱钟书恃才傲物,批评其他同事:

叶公超太懒,吴宓太笨,陈福田太俗。

这些话, 将外文系的主脑得罪了个遍。

钱钟书和杨绛


然而这一切不过捕风捉影,

杨绛曾这样说:

能和钟书对等玩的人不多,

不相投的就会嫌钟书刻薄了。

我们和不相投的人保持距离,

又好像是骄傲了。

我们年轻不谙世故,

但是最谙世故、最会做人的人同样会遭非议。

这世间谁又不是这样呢?

懂你的人不必解释,

不懂你的人何必解释。


在蓝田的任职生涯,给钱钟书的创造带来了灵感。

他开始着手写《谈艺录》,

而那部日后轰动全国的《围城》也渐渐有了布局。

1941年,钱钟书辗转来到上海,

终于和杨绛女儿一家团聚,

相聚的喜悦还未消散,珍珠港事件爆发,

战争的阴云沉压头顶,

上海成了一座孤城,

而钱钟书一家困在其中,动弹不得。


那时上海各方势力错综复杂,密布成一张黑暗的网,

这其中,

有不少人看重钱钟书的声名,想要拉拢他,

高官、厚禄,这都不是问题,

但这都被钱钟书拒之门外。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钱钟书有傲气,但他更有骨气。

他宁愿奔波于两所大学之间,

用微薄的薪水来维持生活。


钱钟书


在这样的困境下,他依然笔耕不辍,

随笔集《写在人生边上》

短篇小说《人·兽·鬼》先后出版。

然后,他写下一部集传统诗话之大成的诗评书,

它的名字,叫《谈艺录》

这本书不是一本能轻松读懂的书,

它的层次,

决定了读者群必须是有一定知识水平和文学修养的高级知识分子,

而这,更显示出钱钟书深厚的文学功底。


其后,他又提笔写下一个关于《围城》的传奇,


文笔老辣尖锐,辛辣中带点幽默,

正所谓“骂人不带脏字”,

钱钟书信手拈来。

后来这部长篇小说出版,震撼了一个时代。

鲁迅曾说:

《儒林外史》后,我国讽刺小说即成绝响。

后来,

他自己开创了一条中国现代讽刺小说的轨迹。

而在他去世后,

这一条线路就是钱钟书在补叙着,

让一个即将过去的文学时代重新开出了绚烂之花。



1949年新中国成立,

钱钟书再次任职清华大学外文系教授。

之后一直在文学研究所工作,闭门谢客,潜心学问。

1955—1957年,钱钟书穷两年之力完成了《宋诗选注》

1972年,

钱钟书写下一部比《谈艺录》更为重要的学术著作——《管锥篇》

全书约一百三十万字,

论述范围由先秦迄于唐前,

用文言文以读书笔记的形式写成。

堪称"国学大典"。


钱钟书伏案写作


之后,

钱钟书相继写下《石语》、《七缀集》、《也是集》等深刻著述,

先生的作品虽然不多,但皆是精品,

他一生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不仅仅是因为天赋,更是后天的积累。


有一次在船上,

钱钟书捧着一本书看得不亦乐乎。

旁人无比好奇:

究竟是什么样的书,

能够有这样大的魅力呢?

钱钟书抬手将封面示人。

令人大跌眼镜的是,

这竟然是一本字典!

众人不解,

为何一本字典都看得如此津津有味?

钱先生解释:

字典是旅途的良伴,

看得透了,便自得其中趣味。

读书对钱钟书而言,从来不是任务,

随心所至,看字典也是一件快乐的事情。


黄永玉


在没有网络,没有搜索引擎的年代,

才显出大学问人的重要性。

有一次美术家黄永玉要查“凤凰涅盘”的出处,

《辞源》、《辞海》、《中华大辞典》、《佛学大辞典》、《人民日报》资料室、北京城的民族学院、佛教协会都请教过了,

都不知道!

一筹莫展之际忽然想起钱先生博学,

黄永玉连忙挂了个电话,

得到答复如下:

“这算什么根据?

是郭沫若1921年自己编出来的一首诗的题目。

三教九流之外的发明,你哪里找去?

凤凰跳进火里再生的故事那是有的,

古罗马钱币上有过浮雕纹样,

也不是罗马的发明,

可能是从希腊传过去的故事,

说不定和埃及、中国都有点关系……这样吧!

你去翻一翻大英百科……啊!不!

你去翻翻中文本的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

在第三本里可以找得到。”

黄永玉马上去翻,果然找到,解决了所有的问题。

不仅记得渊源,连第几本都知道,

钱先生简直就是活百度。



“四人帮”横行的时候,

上面曾通知他参加国宴。

在一般人看来,这是赏脸,应该受宠若惊。

钱钟书却摆手:我不去,哈!我很忙。

来人连忙声明:这是江青同志点名要你去的!

钱钟书依旧回答如故:

哈!我不去,我很忙,我不去,哈!

来人自知无法交代,

便教钱钟书推托说身体不好,起不来。

钱钟书反倒郑重声明:

不!不!不!我身体很好,你看,身体很好!

哈!我很忙,我不去!


钱钟书


1966年,

钱钟书被扣上“资产阶级学术权威”的高帽,

胸前挂着大牌子游街。

其他学者被斗得垂头丧气,

只有钱老先生昂首高视、阔步如故,

甚至微带笑意,

大有笑傲江湖的气度。

世事沧桑几十年,

谁也没能打碎钱钟书的傲骨。


之后钱钟书和杨绛被下放至干校,

安排杨绛种菜,钱钟书担任通信员。

每天他特意绕道走菜园的东边,

与杨绛“菜园相会”。

夫妻二人苦中作乐,相互扶持。

生活美妙与否,

全在心中一念之差。

若心里是明亮的,

粗茶淡饭也觉得温馨可口;

若心里是阴暗的,

珍馐美酒却只会索然无味。


钱钟书


1990年,

钱钟书的小说《围城》改编成电视剧,

他一下子变成了名人。

许多人慕名而来,

想要一睹钱钟书的风采。

钱钟书一律闭门谢客,

有人就说,钱钟书太骄傲了,装清高。

钱钟书一笑置之。


1991年,一个全民向“钱”看的时代。

当时全国18家省级电视台联合拍摄《中国当代文化名人录》,

要拍钱钟书,被他婉拒。

别人告诉他会有很多的酬金,

他淡然一笑:

我都姓了一辈子“钱”了,还会迷信这东西吗?


钱老忌惮俗尘是中外一致的,

不仅怕被国人打扰,

更懒得敷衍外国人。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邀请他赴美讲学,

开出十六万美金的天价,

钱钟书断然拒绝。

有位英国女士打电话说非常喜欢他写的文章,

想到家中拜见作者。

他在电话中说:

“假如你吃了一个鸡蛋觉得不错,

又何必要认识那只下蛋的母鸡呢?”

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来华访问时想见钱钟书,

他连连摇头:“跟她不是一路人,见了面没话说!”



自古以来,风流总是与才子相沾,

好像不风流就对不起“才子”俩字。

比如,民国时期的徐志摩、林语堂,

就连享有“匕首”美誉的鲁迅都娶了两个媳妇。

然而,堪称“国学大师”的钱钟书,

一生之中,他只有一个杨绛,

没有任何绯闻缠身。

多年前,

杨绛曾看到这样一段话:

我见到她之前,从未想到要结婚;

我娶了她几十年,从未后悔娶她;

也未想过要娶别的女人。

把他念给钱钟书听,

钱先生当即回说:我和他一样。

杨绛笑笑:我也一样。


钱钟书和杨绛


1947年,《围城》出版,引起轰动。

婚姻是一座城,生活亦是一座城。

城外的人想要进去,城中的人却想要出来。

人世间千万种姿态,

总是纠结挣扎在种种烦恼中。

钱钟书亦在这座城中,

却活得怡然自得,笑看人世。

他曾被困上海,生存维艰;

他曾被批斗,剃了阴阳头。

但他从未悲伤。

他也曾被吹捧,高官厚禄送到眼前,

但他挥挥手,淡然拒绝。

因为他懂得做自己的主人,

做生活的主人,

这颗心明净淡然,

这灵魂独立宁静,

所以面对围城,他不害怕、也不在乎。

围城者,乃只是城而已。

真正害怕的,是世人的困顿。

城围住的是我们的身,

围住我们心的,却是我们自己。


钱钟书


世人都知道杨绛翻译过兰德的一句诗:

和谁我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

却不知,这句话钱钟书他也说过。

当年他在清华读书时,

古体诗写得极好,但他不愿意昭告世人。

那些会写一点古诗就迫不及待拿出来显摆的人,

钱钟书极其厌恶。

曾和父亲通过的一封家书中他这样写道:

如果有一日我刊印自己的古体诗集子,

不用多,一百册就够了,

让一百个人读我的诗,成为我的知音,

于愿足矣。

而在信的末段他又写下这样一句:

不屑与人争也!


这一生,钱钟书只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做生活的主人,做喜欢的事情。

沉迷于诗书,醉心于学问,

不争名、不夺利,

宁愿门可罗雀,也不肯门庭若市。

与世无争者,世将给予自然的馈赠;

宁静致远者,时空将为之倾倒。

钱钟书是懂生活的人,

他看遍红尘烟火,走过千山万水,

心中却始终保持着纯真从容,

按照自己的方式过了一辈子:

一生只做一件事,

一生只爱一个人。



【作者简介】

青语,资深自媒体编辑。

不娇柔,不做作,一个风风火火的女汉子,以文会友。

个人公众号:倾心青语(ID:qingxinqy)。你来,我煮酒等候。

◆ ◆ ◆


 ✎ 精选拓展阅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