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航晓史 2018-05-23

钱学森,1911年12月11日出生于上海,祖籍浙江省杭州市。他是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他是中国火箭、导弹、航天事业的拓荒者和奠基人,他是长期关注北航发展的老朋友,也是给予北航极大支持与指导的老师。值此钱学森先生诞辰105周年之际,我们特别整理了百余年来钱学森先生与北航的相关故事,愿拾先生之遗风,留北航以传承。

北航图书馆前的钱学森塑像

  出了北航图书馆往南走,在求是广场的草地上,总是可以看到这么一个坚定的身影。

  2002年,感念钱老对北航的长久支持,经钱学森夫妇同意,北航建造了全国首个钱学森的全身雕塑。

钱学森塑像

  如今,钱老的雕塑依旧屹立在北航图书馆前,“钱学森精神”也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北航人求知创新,再创辉煌。

钱学森塑像揭幕纪念章

奇妙学缘:与北航创业者的不解之缘

青年钱学森

  1920年,九岁的钱学森转校到国立北京高等师范学校附属小学校,在这里度过了三年的小学时光。在这段时光里,钱学森与同级的两位同学结识,并在此后的岁月中成为了毕生挚友。他们一位是中国著名力学家、两院院士张维,另一位便是中国空气动力学奠基人、北京航空学院首位女教授陆士嘉,而张维和陆士嘉也因缘际会结为连理。

↑ 陆士嘉与张维

→ 钱学森与蒋英

  1935年,25岁的钱学森从麻省理工学院来到加州理工学院,投奔到被后世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美国工程学家”的冯·卡门麾下学习。陆士嘉是世界著名力学家普朗特教授的唯一一位女研究生,而冯•卡门则是普朗特教授最早的研究生。五十年代,钱学森破除万难回到祖国,与隔绝音讯三十余年的好友夫妇再度欢聚,当张维提及这层师徒关系时,钱学森连连对陆士嘉说:“对、对、对,我应该叫你师姑!”

1945年5月,钱学森(中)与导师冯·卡门(右)在德国哥廷根会见冯·卡门的导师路德维格·普朗特(左)

  同为空气动力学专家,钱学森和陆士嘉经常就学术问题展开讨论,陆士嘉后来在北京航空学院建立空气动力学专业,也离不开钱学森的大力支持。

运筹帷幄:大局规划指点北航发展

  1956年2月,国务院正式成立科学规划委员会,研究制定《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这个规划的第37项科学技术任务是“喷气和火箭技术”的规划,由钱学森主持,在王弼和沈元等人的合作下完成。王弼是北京航空学院筹备委员会主任委员,沈元则是北京航空学院建校时的八位领队之一。北航元老在规划中的悉心付出,也为我国第一个液体火箭发动机专业落户北航埋下了伏笔。

1956年全国12年科学规划会议航空组代表合影

前排左起: 沈元、钱学森、苏联专家米哈伊洛夫、王弼、陈亚娥

  钱学森关心航空教育和北航的整体发展,多次给北航教师作报告,指导科学发展方向。在北航第一届、第二届科学讨论会上,钱学森分别作了《航空技术展望》和《科学研究工作中的专与广、远与近、易与难等问题》的报告;在北京航空学院十周年校庆之际,钱学森亲笔题词祝贺。

↑ 钱学森签名的北航首届科学讨论会签到表



← 北航首届科学讨论会邀请函

钱学森在北航首届科学讨论会上作报告

钱学森亲笔题词祝贺北京航空学院十周年校庆

  1978年8月,北航举办全国青少年航空夏令营,钱学森还亲自来到营地,与营员会面并发表讲话。

1978年8月,钱学森在北航与航空夏令营青少年交流,旁为时任北航副院长沈元教授

全国青少年航空夏令营期间,钱学森与蒙古族营员握手

  钱学森关心北航的学科建设。1958年,为满足“两弹一星”惯性制导的急需,由钱学森提议,我国惯性技术的奠基人林士谔在北航创建了“航空陀螺及惯性导航”研究室,以此为基础发展起来了航空陀螺及惯性导航专业。后来,北航仪器科学与光电工程学院光学工程学科一直把钱学森的名言“不要失去信心,只要坚持不懈,就会有成果的”作为本学科座右铭。

  钱学森也关心北航的科研成果。在1958年国防部举办的“北京航空学院十一献礼展览会”上,周恩来总理、钱学森以及六位元帅参观了北航的科技成果展示,赞誉北航的型号研制工作为我国航空事业的开拓发展做出了重要探索和贡献。

1958年,北航在国防部举办十一献礼展览会,展出北航设计制造的“北京一号”“北京二号”等五个型号

  1960年夏,钱学森视察了北航在西山火箭发动机试验基地的试车台。他看得很仔细,从测量间到操纵间,从试车台架到气液压输送系都看了。最后笑说:“真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了。”

  1984年,北航高歌和宁榥教授发明了“沙丘驻涡火焰稳定器”,获国家发明一等奖,钱学森称之为“一项长中国人志气的重要发明”。

 沙丘驻涡火焰稳定器

星火传承:两弹一星发掘航天人才

  1956年5月,“导弹研究院”(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开始组建,钱学森出任首任院长,承担起了研制新中国导弹的重任,这一时期北航的毕业生也投入到了五院的工作中。1960年11月5日,中国仿制的第一枚近程导弹发射成功;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70年4月24日21时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背后都有钱学森的心血。

北航校园景观之“两弹一星”纪念碑

  钱学森慧眼识英才,善于从年轻一代中发现栋梁之材,在载人航天工程启动时,他举荐了王永志,而王永志正是北航在1952年招收的首届学生中的一员。

  王永志给钱学森留下深刻印象,是在1964年6月,中国第一枚自行设计的导弹“东风二号”首次发射失败之后。在解决导弹达不到预定射程的问题上,王永志提出 “卸出一些燃料,减少重量,提高推力,加大射程”的逆向思维,遭到了众人的反对,但是钱学森认真倾听了这个32岁的小伙子的意见。

  事实证明,“东风二号”在卸下600公斤燃料之后发射,果真命中了目标。后来,在钱学森的大力支持下,王永志也不负期望,领导中国载人航天事业取得了一个又一个重大胜利,成为了北航首届学生中获得院士称号的6位翘楚之一,并获得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王永志夫妇看望钱学森

  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恰如北航宇航学院荣誉院长、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总设计师戚发轫院士所说,“除了在科学上、工程上、管理上做出很大贡献之外,钱老还有个非常重要的贡献是培养出一大批学生和航天人才队伍,我作为接受过他教诲的一分子,永远怀念钱老对我们这代人的关怀”。

戚发轫等看望钱学森

2003年10月16日,“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后,92岁的钱学森颤抖着亲笔题写贺词

百年流芳:典范之师垂裕后世之才

  “灯越拨越亮,真理越辩越明。”在1982年1月19日举行的中国空气动力学研究会座谈会上,钱老曾饶有兴致地讲述了他与导师冯·卡门之间因为对一个科学问题的见解不同而争论的故事。

  北航师生始终在传承着这种对科学的探索和执着,仪器科学与光电工程学院近年开办“钱学森-林士谔”夏令营,招收了一批本科三年级、有志于从事科学研究、学习成绩优秀并有较强研究能力的学生。活动期间,营员们聆听学术报告,走进实验室,与教授学者深入交流,感受钱学森、林士谔等老一辈科学家传承的陀螺精神,品味北航精神与学术氛围。

晚年钱学森

  北航党委书记张军院士向广大师生发出了“学习钱学森、学习沈元”的号召,鼓励广大师生以钱学森和沈元等老一辈科学家为榜样,充分继承和发扬“北航精神”,空天报国、敢为人先。

北航学子在钱学森塑像前摆上鲜花

  大木参天已成林,百年之后亦学森。钱老严谨求真的科学态度、锐意创新的探索精神和为民奉献的爱国情怀将激励一代又一代的北航人勤勉创新,建功立业,承先生之遗风,扬北航之新帆。

愿承先生之遗风,扬北航之新帆


文案/田贵双 

参考文献/《钱学森传》、《钱学森年谱》、北航校史馆资料

图片来源/《钱学森》、北航校史馆、北航新闻网

音频来源/北航航空科学与工程学院

编辑/孔祥明 吴维皓 


感谢关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官方微信

微信号:BUAA_1952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