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航小萱™ 2018-05-24

“月宫365”实验换班啦!

7月9日,8名志愿者会师“月宫”

  7月9日上午,“月宫365”实验换班仪式在北航月宫一号实验室举行。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院士,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空间站项目副总设计师侯永青女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党委书记张军院士,北航科研院、生物与医学工程学院、校医院等部门负责人,项目实验志愿者等出席换班仪式。仪式由月宫一号总设计师、首席科学家刘红教授主持。

  刘红介绍了“月宫365”实验进展情况。“月宫365”实验自5月10日第一乘员组4人入舱开始密闭实验以来,进展顺利,按照实验设计,第二乘员组进舱与第一组进行交接工作,一组将于今日被替换出舱, 二组将开始第二班为期200天的实验。

  一组乘员代表舰长刘慧在舱内发言,对在舱外长期支持的老师同学表示感谢,并对即将进舱的同学给予支持。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院士发言,对“月宫365”团队体现的爱国精神、航天精神、北航精神给予了高度评价,并寄语实验顺利开展。

  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党委书记张军教授在活动上讲话,他为月宫团队师生的志向、勇气和坚持“点赞”,对各位组员给予了热情的鼓励,并预祝“月宫365”实验取得圆满成功!

四名志愿者庄严宣誓

  我,爱祖国,爱航天,爱北航,爱团队,自愿作为“月宫365”舱内实验志愿者。我将服从命令,听从指挥,遵守保密规定,遵守安全操作规则,团结协作,吃苦耐劳,胆大心细,克服困难,无私奉献,努力保证圆满完成“月宫365”实验任务。为实现中华民族的航天强国梦不懈奋斗!

志愿者与刘红老师拥抱告别

  在众人的期待与祝福下,第二乘员组成员刘光辉、伊志豪、褚正佩、王伟进入月宫一号实验舱,标志着“月宫365”实验新的阶段正式启动。

舱内4位一组志愿者日常

  据了解,“月宫365”实验自2017年5月10日开始以来60天内,按照既定实验计划顺利开展。第一乘员组4人的各项生理指标良好并被准确记录,舱内各项设备运转正常,大豆、油莎豆、小麦、芋头等作物生长情况良好。

“月宫365”实验8名志愿者正式实验前合影

  按照实验设计,60天进行换班,第二组进舱与第一组进行约10小时的工作交接,系统在此时间段要为8名乘员提供生命保障,此举对于系统来说是高负荷的冲击,考察系统在短时间内抗高负荷冲击的能力。

“月宫一号”实验舱内起居室(2m×1.5m)

  随后一组4名志愿者出舱,二组4名志愿者将继续驻留生存200天,此前在此类系统中驻留生存时间最长的记录由俄罗斯保持,为180天。根据前期的测试和实验设计,第二乘员组的代谢高于第一乘员组,实验将研究在不同代谢水平的乘组变换时系统的稳定性,验证和发展系统长期运行调控技术。此外,实验还将研究人长期在幽闭环境中的心理变化,自然光节律对人的情绪的影响,肠道微生物与人的情绪变化之间的关系,不同种类的植物对人的情绪调控作用等。

还记得这张照片吗?

让我们一起再来回顾下

60天以前

在月宫一号开启的壮旅吧~

续写飞天梦,月宫再启程

“月宫365”计划入舱仪式在北航举行

今年5月10日上午,“月宫365”计划入舱仪式在北航月宫一号实验室举行。

图为一组志愿者刘慧、刘佃磊、胡静斐、高寒在入舱前与领导合影

点击图片查看详细报道

我航学子入舱举世瞩目

在海内外引起巨大反响

向左滑动图片查看~

入舱仪式当天,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光明日报科技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国教育报等20余家国内重要媒体对“月宫365”计划进行了现场报道。

  路透社、法新社、英国广播公司(BBC)、英国《每日邮报》、“今日俄罗斯”电视台、美国《国际金融时报》等重要媒体纷纷报道北航“月宫365”计划入舱仪式,称其为我国在空间探索和月球探测研究方面的新突破。

7月1日,香港市民热情参观“月宫一号”

6月30日,刘红教授(右六)在香港中学进行讲座后与积极提问的师生合影

  七一期间,我校刘红教授作为4位受邀的航天专家之一赴香港参加庆祝香港回归祖国20周年系列活动。期间,在北航建立的,我国第一个、世界上第三个生物再生生命保障地基有人综合密闭试验系统——“月宫一号”模型在科技创新展会上展出供香港市民参观,刘红教授还给香港中学生做讲座,赴相关高校交流,并参加了阅兵和庆祝晚会。

这么厉害的月宫一号

它究竟是什么呢?

月宫一号”即“空间基地生物再生生命保障系统地基实验装置”,世界上只有美国和俄罗斯掌握该技术,这项研究对保障中国载人月球基地及火星探测等航天计划的顺利进行、保障航天员生命安全和生活质量具有重大意义。

“月宫一号”由1个综合舱和2个植物舱组成,总面积160平方米,总体积500立方米。

综合舱包括居住间、人员交流和工作间、洗漱间、废物处理和昆虫间。

每个植物舱分隔为2个植物间,可根据不同植物生长需要独立控制环境条件。

“月宫一号”是能与地球媲美的“微型生物圈”,可实现航天员在远离地球的太空长期生活的目标。

月宫一号如此厉害

是什么技术在背后做支撑呢?

生物再生式生命保障技术”是当今世界上最先进的闭环回路生命保障技术,是未来月球、火星基地等载人深空探测所需的十大关键技术之一,且由于其难度和复杂性高而优先级最高。

月宫一号实验团队利用此次“月宫365”大科学实验,将要验证和探索多项深空探测生命保障技术,推动中国航天深空探测技术的发展,是完成世界生物再生生命保障系统中国领航的重要契机。

此次实验的完成,将标志着我们在此技术领域技术水平世界第一!

为人类拓展地外活动和生存疆域提供生命保障技术支持!

月宫一号背后强大的团队



刘红

北航生物与医学工程学院教授

博士生导师生物与医学工程学院空间生命科学与生命保障技术中心主任

环境生物学与生命保障技术实验室主任

月宫一号总设计师

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

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

“月宫一号”研究团队由刘红教授、谢倍珍副教授、胡大伟讲师、付玉明讲师及19名博士、硕士研究生组成。此外还有已毕业的博士、硕士研究生26名,均在“月宫一号”的研究工作中做过贡献。

近3年,团队中的研究生获得国际、国家、校级奖项20项以上,其中4人获得“国家奖学金”、4人获得校长特别奖学金,近5年17人次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做过学术报告。

接下来跟着小萱走进月宫一号

看看住在“月宫”里的我航学子是怎样生活的吧~

众所周知,“月宫一号”的植物舱I有“五美”。等等,什么,居然没人知道!好吧,那就接下来请跟我走进舱I,了解每天与“五美”之间的趣事吧。

“大女儿”小麦,别看个儿不高,成绩可是五个“女儿”中最好的,麦粒饱满,蛋白含量高,不枉我对她苦心栽培。每天补充营养液,定期调节光强,为了她可是没少操心。

“二女儿”土豆,最为乖巧懂事,让人省心,每天无需过多地照看,自己就能照顾好自己。有一次还带来了一个好朋友在家住下了,她说是她“闺蜜”,叫芋头,看来她们俩关系还不错。

“三女儿”胡萝卜,就是漂亮,高颜值没得说,几个女儿属她最美,上面是长长的绿绿的缨,基质里埋着橙红色的根,看着就是这么养眼。小时候那叶片真是小巧精致,惹人怜爱,现在长大了也是落落大方的大家闺秀啦。

“四女儿”四季豆,最为顽皮淘气,用一句话形容就是“三天不打上房揭瓦”,是真的上房。爬得非常快,两天没看住就上灯板上房顶,只能小心把她再顺下来。每天与“四女儿”斗智斗勇也是不亦乐乎。


“小女儿”小葱,小时候可是非常纤弱,可把我给担心坏了,不知道是不是学人家乱减肥,反正挺长一段时间都感觉不出来有长大,经过一番劝告,后来慢慢长大了,长得也快了,看起来就显得很健康,亭亭玉立也很美啊。

有的人会问,“月宫365”舱内实验的志愿者们在舱里每天都要进行各种各样的实验任务,也出不来,长此以往,他们会不会烦躁,感觉生活太单调无趣呢?来一探究竟吧!

两位志愿者专注的下象棋来丰富课余生活。

油炒之后的黄粉虫味道与油炸蚂蚱和知了味道类似,可以用四个字概括香、嫩、酥、脆,余味微苦但香味回味悠长。

看了我们的月宫面食是不是口水都流下来了...是不是发现我们的面食蒸出来没有市面上卖的馒头那么白...偷偷告诉你这才是真正的全麦面食,以后再去买全麦面食按照我们这个面食的颜色去买就没错。

  让我们再来一起看看“月宫一号”的小伙伴精心制作的视频吧~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u0523opk8m3&width=500&height=375&auto=0
舱内的小伙伴们,

手握理想,肩承信念,

带着我们的祝福与期望,

一切顺利,

200天后再见!

出品 | 航小萱工作室

文案 | 孔祥明 杨盺雨

摄影 | 孔祥明 史越 王宇辰

编辑 | 孔祥明 杨盺雨

部分素材来源 | “月宫一号”公众号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